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脑缺血免疫炎症损伤机制与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脑缺血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原因,其次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和Binswanger 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以持久或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患者额叶认知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额叶认知测试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评价的意义。方法:对31例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和25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P300检测,同时采用词语流畅性、连线测验、Stroop字色干扰测验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测试。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额叶认知功能评分较差,P300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下降;P300潜伏期与额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是额叶功能受损后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MMN)与额叶认知功能测试对在评价帕金森病患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设28例早期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和31例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额叶认知功能测试和失匹配负波测定。结果: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额叶认知测试评分较差,MMN的潜伏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MMN潜伏期延长与额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失匹配负波(MMN)能够客观地反映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人早期额叶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及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研究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能力的改变、言语和记忆障碍、痴呆和智力的改变、以及与额叶有关的功能改变等。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智能障碍和痴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能否回归社会。目前对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及治疗方法均缺乏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情感淡漠是一种包括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多维度精神症状,其核心表现为动机缺乏。情感淡漠的发生主要涉及额叶和(或)皮质下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前额叶-基底节环路的障碍。脑白质疏松患者由于大脑慢性缺血,其额叶、基底节等部位及相关神经通路严重受损,进而导致情感淡漠。本文就脑白质疏松情感淡漠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的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以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本文介绍了多发性硬化患者认知障碍 的临床表现、功能评价、病理基础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可导致持久性或进展性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1]。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检测慢性脑缺血状态下大鼠海马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出候选基因,尤其是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基因,用于慢性脑缺血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及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MMN)与额叶认知功能测试在评价Parkinson病(PD)患者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早期非痴呆非抑郁PD患者和31例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额叶认知功能测试和MMN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痴呆非抑郁PD患者额叶认知测试评分较差,MMN潜伏期延长(P〈0.001);波幅虽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MMN潜伏期延长与额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MMN能较客观地反映非痴呆非抑郁PD患者早期额叶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和睡眠障碍认知损害为卒中和睡眠障碍的常见并发症,两者均与认知相关脑网络重构密切相关。PSCI、睡眠障碍认知损害事件相关电位(ERP)主要表现为P300成分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提示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控制功能受损。本文分别从PSCI、睡眠障碍认知损害与脑网络重构的关系及ERP变化特征进行阐述,在脑网络和神经电生理水平探讨PSCI、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的机制和特征,旨在临床干预PSCI、睡眠障碍认知损害,改善临床结局。目前,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认知损害与脑网络重构的关系和ERP变化特征的系统报道较少,同步应用神经影像和神经电生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探寻SSD认知损害的机制和特征可能是今后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热点。但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病因多样,本文仅就神经生化方面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综述。精神分裂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前额叶和颞叶的多巴胺(DA)功能下降及五羟色胺(5-HT)能、去甲肾上腺素(NE)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是探讨双相障碍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研究显示,双相障碍功能损害显著,即使在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损害,双相障碍的功能损害可能存在病理心理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本文从双相障碍社会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损害和二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血管源性痴呆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血管源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VD和30例正常人,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测定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海马结构的体积,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简易痴呆筛查量表(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量表(RSPM)评定认知功能,记录分析听觉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 (1)与正常对照比较,VD患者额叶和颞叶体积显著缩小,而顶叶,枕叶和海马结构的体积无显著差异。(2)VD患者MMSE,BSSD和RSPM3种量表的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3)VD患者MMSE、BSSD评分的降低与额叶,颞叶萎缩程度和局限病灶位于额叶,颞叶相关,(4)VD患者P300峰潜伏时(peak latency,PL)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5)VD患者P300PL的延长与额叶,颞叶的萎缩程度和局限病灶位于额叶,颞叶相关。(6)VD患者P300PL的延长与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1)P300可以作为认知功能评价的额观指标。(2)VD患者额叶和颞叶的萎缩与其认知功能障碍有关。(3)P300PL的延长可反映VD患者脑局部病理改变。(4)P300PL的延长可客观反映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5)P300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诊断VD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以持久或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1].  相似文献   

14.
微梗死被定义为由缺血导致的细胞或组织的缺失伴或不伴胶质细胞增生的微观区域。微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且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微梗死病理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多样,随着超高场强磁共振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使脑微梗死在体内外的检测成为可能,微梗死的病理分布及数量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类型及进展速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微梗死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可能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睡眠障碍,已知的年龄(≥65岁)、男性、 肥胖、气道解剖异常等均可增加 OSAHS 的发生,但是 OSAHS 致认知行为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 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与 OSAHS 认知行为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前额叶皮层中 的特异性损害可以作为早期生物标志物。OSAHS 的病理变化与前额叶皮层损伤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 环,促进 OSAHS 认知行为损害的进展。通过神经电生理及神经成像学技术可以发现前额叶皮层临床前 期及临床期分子水平及微细结构的改变。现综述了近年来 OSAHS 认知行为损害中前额叶皮层作用机 制和检测方法的进展,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伴发于多种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中。目前对慢性脑缺血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包括抗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白质损害、纠正神经递质系统紊乱及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额叶对高级认知功能极其重要,老年额叶肿瘤常导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年龄是影响认知功能的重要指标。额叶肿瘤更易有空间视觉、短长期记忆的损害。额叶肿瘤、更大的肿瘤体积、左/优势半球肿瘤与执行功能及口语流利度关系密切。理想的老年额叶肿瘤切除术没有加剧认知功能障碍,且对语言功能和决策力有一定的改善。肿瘤切除术后复健训练可提高患者记忆力和语言能力。现对近年来关于老年额叶肿瘤切除术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额叶癫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额叶癫痫是一组起源于额叶的具有特征性表现的癫痫综合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Penfield就提出额叶癫痫的概念,随着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额叶癫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于1998年将其列入“国际癫痫与癫痫综合征分类”。“额叶”是仅次于“颞叶”易产生癫痫的第二脑区,由于额叶的神经结构、功能复杂,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同时由于额叶解剖的特性,临床常规头皮脑电描记特异性、敏感性差,所以临床上“额叶癫痫”常常被误诊、漏诊。充分了解额叶癫痫的临床表现谱、电生理特点以及额叶癫痫的相关疾病,将给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9.
癫是一种慢性疾病,因其疾病的特殊性质及抗癫药物的长期应用,患者常合并有程度不等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是癫的重要预后指标之一,对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评定既可用于判断预后和指导康复治疗,也可为相关临床科研工作提供统一量化、有较好可比性的数据。对癫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定越来越引起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注意,2011年国际抗癫联盟(ILAE)发布了癫神经心理并发症的治疗指南,其中包括癫相关的认知功能异常评估和处理指南,强调应向癫患者及家属宣教认知功能的相关知识,并应由专业的临床神经心理学者对癫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本文复习癫认知评定方法的有关文献,对近年在此方面的研究作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SVD)患者脑部MR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给55例SVD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评定认知功能状态,以及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观察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对DTI FA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本组SVD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NCI)的患者25例,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30例。与NCI组比较,VCIND组双侧半卵圆中心、丘脑、额叶及左侧尾状核的FA值显著降低(P0.05~0.001);双侧豆状核、右侧尾状核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尾状核ADC值显著增高(P0.05),其他部位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示,双侧半卵圆中心、额叶及左侧尾状核的FA值与MoCA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279~0.375,P0.05~0.005)。结论有认知功能障碍的SVD患者额叶及脑白质DTI的FA值明显降低,并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