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近年来,有关微小按蚊复合体的研究相继开展,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按蚊复合体研究中日渐重要,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在微小按蚊复合体近缘种鉴别研究中仍占主导地位。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广西和云南两地微小按蚊的杂交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广西和云南两地微小按蚊进行杂交试验。结果杂种F_1雌蚊都能育,卵巢发育正常。(Y×G)F_1雄蚊均不能育,其睾丸畸形胀大。(G×Y)F_1雄蚊虽能育,但睾丸略显萎缩,与亲本回交所产的卵孵化率均极低。杂种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的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均有不联会区段,以38区的不联会最为恒定。上述结果表明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不完全生殖隔离现象,有可能是微小按蚊复合体的两个亲缘蚊种。  相似文献   

3.
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翅斑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翅斑的形态,了解它们的变异情况,寻找可靠的鉴别特征。方法:微小按蚊采自云南省景洪县基诺乡,溪流按蚊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将母蚊产的卵,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再将成蚊的翅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标本的翅长和部分翅斑的长度。结果:共检查微小按蚊雌蚊翅52个,雄蚊翅60个,溪流按蚊雌蚊翅40个,雄蚊翅60个。认为翅前缘脉上分脉前白斑(PSP)的有无和分脉白斑与分脉暗斑比例(SP/SDratio)的大小,是鉴别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的重要依据。结论:无论是雌蚊还是雄蚊,微小按蚊的翅斑形态与溪流按蚊的翅斑形态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微小按蚊种团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冈比亚按蚊是非洲重要的传疟媒介,也是寄生虫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该文介绍了应用染色体和分子特征在冈比亚按蚊分类研究中的进展,对蚊种形成和进化的特点及复杂性进行剖析,并对后基因组时代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冈比亚按蚊是非洲重要的传疟媒介,也是寄生虫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该文介绍了应用染色体和分子特征在冈比亚按蚊分类研究中的进展,对蚊种形成和进化的特点及复杂性进行剖析,并对后基因组时代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微小按蚊种团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PAGE)技术比较分析了 3种 (微小按蚊、乌头按蚊、溪流按蚊 )雌按蚊酯酶 ( EST)酶谱 ,EST出现两组区带 ,微小按蚊 (含 2个不同地株 )存在遗传上的多态现象 ,乌头按蚊 EST酯酶相对简单。各自均有稳定的酶带 ,并可根据 Rm值结合各自特殊酶带区分成 3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8.
微小按蚊是我国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为控制疟疾的流行,人们研制并使用了大量的杀虫剂.与此同时,蚊虫也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目前,蚊虫的抗药性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文从微小按蚊抗性发展、影响蚊虫抗性的遗传基因两方面作了综述,以期为微小按蚊控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广西、海南、云南微小按蚊3种同工酶谱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我国微小按蚊复合体同工酶谱鉴别指标。方法选择广西微小按蚊(A.m.G)、海南微小按蚊(A.m.H)和云南微小按蚊(A.m.Y)的单雌线蚊匀浆,采用不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法分离,特异性底物染色,比较观察乳酸脱氢酶(LDH)、醇脱氢酶(ADH)和酯酶(EST)3种同工酶谱。结果三地微小按蚊的LDH同工酶谱相同,均具1条Rm14酶带;ADH酶谱中三地微小按蚊均显一条酶带,A.m.G与A.m.H具相同酶带Rm34,而A.m.Y则是1条Rm40酶带;EST的主带谱A.m.G与A.m.H基本相似,前者显示Rm18、35和61、后者显示Rm18、35、39和61。而A.m.Y明显不同于A.m.G和A.m.H显示Rm18、39、43、50、56和59六条主带。结论ADH和EST同工酶谱在不同种的微小按蚊中存在明显差别,可能在区别我国微小按蚊姐妹种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的联会情况。结果: 云南省微小按蚊( Y) ♀×海南省微小按蚊( H) ♂杂交组卵孵化率为0 , 卵内无胚胎形成。( H♀× Y♂) F1 各回交组中, 大多数卵孵化率显著低于亲本。( H♀× Y♂) F1 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3 R 的29 区、36 区及37 区, X 性染色体的4 区和6 区出现恒定不联会。结论: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明显生殖隔离, 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的联会情况。结果: 云南省微小按蚊( Y) ♀×海南省微小按蚊( H) ♂杂交组卵孵化率为0 , 卵内无胚胎形成。( H♀× Y♂) F1 各回交组中, 大多数卵孵化率显著低于亲本。( H♀× Y♂) F1 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3 R 的29 区、36 区及37 区, X 性染色体的4 区和6 区出现恒定不联会。结论: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明显生殖隔离, 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13.
海南农垦系统主要分布在山林地带 ,少数单位居住在丘陵及滨海平原地区 ,其疟疾发病情况各不相同。 1991~ 1998年对垦区进行按蚊调查 ,并对不同按蚊分布区疟疾的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观察。1 材料与方法1.1 按蚊调查 晚 8~ 12h ,以人与牛诱捕成蚊 ,每小时捕蚊 15min ,并带回鉴别蚊种。1.2 疟疾病例的发现 对“四热”病人采血涂片 (厚、薄血膜各一 ) ,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并鉴别虫种。2 结果与分析2 .1 媒介按蚊情况 对海南省中高疟区的儋州市、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三亚市、保亭县、通什市、琼中县、白沙县和乐东…  相似文献   

14.
多斑按蚊复合体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其中的部分成员种是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和我国云南等地传疟媒介.该文对多斑按蚊复合体的形态与分子鉴别、地理分布、生态习性与传疟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广西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感染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广西微小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较高,卵囊阳性率为85.2%,腺感染率为70.6%,中华按蚊卵囊阳性率为1.9%,腺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海南大劣按蚊卵囊阳性率为38.0%,腺感染率为56.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借助气象、环境与遥感监测指标建立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模型。 方法 以云南省10县27乡为研究现场,收集1984~1993年各乡气象、环境、遥感与蚊媒监测资料。对18项指标与微小按蚊密度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按照灰色阈值筛选评价指标,合成变量E,研究变量E与微小按蚊密度的关系,从而建立微小按蚊密度评价灰色模型。 结果 以0.70灰色阈值筛选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指标并排列灰色关联序:干季月平均温度>干季最低温度>湿季最低温度>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季月平均温度>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干季月最高温度>湿季月最高温度。微小按蚊密度灰色评价模型为:y=0.0578e0·0780(8X10'+7X12'+6X11'+5X15'+4X9'+3X4'+2X8'+1X7')模型判定的正确率为92.0%, e0.5=18%,最大相对误差为-15%,最小相对误差为4%,平均相对误差为21%。结论 借助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模型可以对疟疾疫点微小按蚊密度进行拟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微小按蚊种团mtDNA-COII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我国微小按蚊种团成员 (微小按蚊A/C、乌头按蚊、瓦容按蚊及杰普尔按蚊 )的线粒体DNA(mtDNA)COII基因的分子变异和种系发生关系。 方法 单蚊提取DNA ;mtDNA COII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用最大似然法DNAML构建种系发生树。 结果与结论 我国存在微小按蚊A、C两个亲缘种 ,两者COII基因 1 6个位点存在碱基置换 ,突变频率为 2 .3 % ,变异小于其它种团成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我国微小按蚊复合体同工酶谱鉴别指标。 方法 选择广西微小按蚊 (A .m .G)、海南微小按蚊(A .m .H)和云南微小按蚊 (A .m .Y)的单雌线雌蚊匀浆 ,采用不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法分离 ,特异性底物染色 ,比较观察乳酸脱氢酶 (LDH)、醇脱氢酶 (ADH)和酯酶 (EST) 3种同工酶谱。 结果 三地微小按蚊的LDH同工酶谱相同 ,均具 1条Rm14酶带 ;ADH酶谱中三地微小按蚊均显一条酶带 ,A .m .G与A .m .H具相同酶带Rm 3 4,而A .m .Y则是 1条Rm 40酶带 ;EST的主带谱A .m .G与A .m .H基本相似 ,前者显示Rm18、3 5和 61,后者显示Rm18、3 5、5 9和 61。而A .m .Y明显不同于A .m .G和A .m .H ,显示Rm18、3 9、43、5 0、5 6和 5 9六条主带。 结论 ADH和EST同工酶谱在不同种的微小按蚊中存在明显差别 ,可能在区别我国微小按蚊姐妹种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态势,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1982~2001年闽南微小按蚊分布区13个县(市、区)的疟疾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2~1994年25个疟疾暴发点均发生在流动人口聚居的采石场、砖瓦厂及邻近村庄。1992年疟疾以外地输入及外来民工聚居地感染为主,之后逐渐扩散到本地居民感染。1995年本地感染占病例总数的91.79%(917/999),经采取治疗传染源和灭蚊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至2001年本地感染仅占16.67%(4/24),而输入病例则由1996年的14.95%(48/321)上升为83.33%(20/24)。1985年以来在13个县36个村(点)捕到微小按蚊,微小按蚊数占按蚊总数的24.85%,1996年以后仅在2个县2个村(点)捕到微小按蚊。结论 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趋于控制,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