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X线胸片与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的效果。方法:50例病理确诊中央型肺癌患者分别采用X线胸片与CT扫描,对比其诊断效果。结果:CT扫描检出率为90.0%,明显高于X线的60.0%(P0.05);CT扫描中央型肺癌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及纵膈淋巴结肿大清晰度优于X线胸片(P0.05)。结论:中央型肺癌患者采用X线胸片及CT扫描诊断效果良好,其中CT诊断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中央型肺癌X线胸平片检查与CT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X线胸平片正确检查29例,检查准确率为58%;CT扫描正确检查45例,检查准确率90%。CT扫描检查正确率明显比X线片高(P0.01);X线胸平片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纵膈淋巴结肿大显示率分别为58%、54%、20%;CT扫描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纵膈淋巴结肿大显示率分别为80%、78%、48%。CT扫描的显示率明显比X线胸平片高(P0.05)。结论:X线胸平片检查与CT检查对中央型肺癌均有检查价值,CT检查优于X线胸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纯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39例单纯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患者给予螺旋CT增强扫描,将螺旋CT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对患者螺旋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特征表现。结果: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2.31%,与确诊结果间具有正相关性,0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影像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穿刺活检和痰检等病理已经证实确诊的21例周围型肺癌病例的X线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发生于右上肺叶11例,左上肺叶5例,右下肺叶4例,左下肺叶1例;其中实性结节型20例,斑片型1例,合并空洞5例,纵隔淋巴肿大7例。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检查手段,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是提高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病例1:患者薛某,女,46岁,自幼患支气管哮喘病,近期因咳嗽、胸闷、低烧、痰中带血丝来诊。X线检查:右肺上叶内段片状病灶,周围无卫星病灶,肺门纵隔淋巴结无肿大,诊断:①右肺上叶炎症与结核待鉴别。②隔期复查以排外其他病变。CT检查:在同一部位显示片状病灶,强化不明显,未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核可能性大,肺癌待除外。支纤镜检查为炎性增生,未发现癌细胞,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2周后,以炎症治愈出院。出院后一年零两个月患者因大咯血收住我院急诊科,在此期间患者经历过病情反复的过程。胸片所见:右上肺同一部位显示块状病变,肺门、纵隔淋巴结无肿大,诊断:右肺上叶内段肺癌不能排除。CT检查:右肺上叶内段2×2.2cm肿块并阻塞性肺R563 B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6月~2009年6月74例肺结核患者分别给予X线和CT影像学检查,对比X线和CT影像两种表现,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中X线平片显示52个空洞,CT显示113个;X 线显示空洞引起肺内支气管播散11例,CT显示24例;X线平片显示空洞周围卫星病灶47例,CT 显示72例;X线显示结核空洞外侧胸膜增厚5例,CT显示10例;X线无1例显示纵隔内及肺门旁淋巴结肿大,CT显示纵隔内及肺门旁淋巴结肿大4例,少量胸腔积液6例.统计学显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T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作用大,其诊断肺结核准确率明显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结节型胸部结节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至2008年间诊断为结节型结节病的患者资料。结果:共确诊了15例结节型结节病患者。所有患者的胸部X线和CT扫描均显示肺部有肿块/结节样阴影。11例有多发的肺部结节,4例为孤立的肺部结节/肿块。13例累及纵隔淋巴结,8例累及胸膜。有胸部以外表现的有7例。12例有随访资料:8例肺部阴影完全或基本消退,3例影像学检查无变化,1例进展为肺纤维化。结论:结节型结节病是胸部结节病中的一种少见的类型,通常表现为多发的肺部肿块/结节,并累及纵隔淋巴结。结节型结节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周围型肺癌患者应用X线与CT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周围型患者的X线平片和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X线检查所见早期局限性小斑片阴影,增大后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边缘清楚呈分叶状,有印迹或毛刺,肺门淋巴结肿大;癌性空洞;胸腔积液、肋骨破坏。CT检查见早期呈小结节影,较大常呈分叶状肿块;2%~4%产生空洞。直径小于2cm内可见渺小充气的细支气管影,少数内可有偏心性钙化,肿块周围可有血管集中表现,左近胸膜出现胸膜凹陷征或胸膜皱缩征。左近胸壁受侵,产生骨质毁坏,常见于肋骨,局部可出现软组织肿块。胸膜受累或产生胸膜转移时,出现胸腔积液。晚期产生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或颅脑、肝、肾上腺等远处转移。结论:CT比X线平片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准确性高,二者联合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结合血清p53抗体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评价此两种方法联合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98例符合标准的受检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149例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结合血清p53检测,对照组149例行胸部X线检查,对检查阳性者予进一步病例检查,对2组高危人群的阳性结节检出率和肺癌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检测可疑肺癌者17例,占11.41%;经病理检查确诊者15例,准确率为88.24%。对照组检查可疑肺癌者有10例,占6.71%;经病理检查确诊者有8例,准确率为80.00%。试验组可疑肺癌的检出率及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血清p53抗体检测联合比胸部X线检查的敏感性高,对早期肺癌的筛选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误诊肺结核的原因及CT表现,提高肺结核的诊断正确率。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诊断排除肺结核,后经CT和结核菌素试验证实为肺结核,总结30例误诊肺结核的cT表现。结果:在本组患者中下肺叶病灶12例,占40%;早期粟粒陛肺结核4例,占13.33%;早期肺结核6例,占20%;下叶基底节段病灶7例,占23.33%;肺内隐匿部位病灶1例,占3.33%。CT诊断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播散、纵隔淋巴结肿大、纵膈淋巴结钙化、支气管播散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结论:CT检查对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在X线胸片诊断不明确时及时进行CT复查,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在X线胸片与CT上的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3cm肺内孤立性结节20例,全部病变先摄X线胸片再做CT扫描,对〈2cm结节再做薄层扫描。结果:下列征象对恶性病变诊断有帮助:母子灶,结节边缘分叶、棘状突起和毛刺征,空泡征,肺结节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小卫星灶,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3cm病灶如出现空洞都以良性病变为多见。结论:通过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病例常规X线胸片与CT进行分析探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1例结节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有呼吸道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4例;PPD阴性9例;胸部X线和CT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9例,非对称性右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有肺内病变10例。11例均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好转出院。结论肺部是结节病最常累及的器官,对称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确诊有赖于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病理活检和糖皮质激素疗效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1例结节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有呼吸道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4例;PPD阴性9例;胸部X线和CT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9例,非对称性右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有肺内病变10例。11例均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好转出院。结论肺部是结节病最常累及的器官,对称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确诊有赖于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病理活检和糖皮质激素疗效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刘宗莲  高荣林 《中医杂志》1999,40(7):402-403
1 肺结节病马某某,女,58岁,1995年11月1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感寒而出现咳嗽、咯痰,曾以“支气管炎”服用多种抗生素,效不显,遂于1995年9月28日在某院检查,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稍重,双肺门影增大;断层及胸部CT示:双侧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纵膈内淋巴结可疑肿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X线平片与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各类型肺癌患者67例,回顾性分析其普通X线胸部正侧位片和CT胸部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X线片显示病灶边缘征象为分叶征47例,细短毛刺和伪足征33例;病灶内部征象为空泡征10例,空气支气管征9例。CT检查显示病灶边缘征象为分叶征56例,细短毛刺和伪足征53例;病灶内部征象为空泡征33例,空气支气管征39例。CT的诊断准确率为91%(63/67),X线的诊断准确率82%(55/67),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X线平片与CT扫描是临床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周围型肺癌的影像特点,以提高早期周围型肺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资料。结果: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结论:X线平片和CT检查是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方法,二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80例,行常规肺部CT扫描检查,并在病灶处用增强CT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图像以分叶征52例(65%)、毛刺征51例(63.75%)、胸膜凹陷48例(60%)、血管集束征14例(17.5%)占主要征象。增强扫描瘤体均有强化。结论:CT影像检查发现肺内结节或肿块,分叶征、毛刺征合并上述其他一项以上征象出现时提示周围型肺癌的可能性大,CT扫描在诊断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照研究X线平片与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学结果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X线和CT检查资料,对比分析2种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X线平片表现:30例患者中23例(77%)患者被怀疑有肺部占位性病变,7例(23%)患者X线表现不典型,给予进一步CT检查;X线典型表现包括:肿块或者球型病灶,边缘有侧缘线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结节与小片块状阴影.CT表现:30例患者中29例(97%)患者怀疑有肺部占位性病变,1例(3%)患者CT表现不典型,经纤维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证实,1个月后CT出现典型占位病灶;CT征象描述主要包括形态学特征、肿瘤周围改变和肿瘤转移情况这三大方面,与X线影像学检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X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的定性和分期方面具有较大优势;X线适用于初步诊断和常规普查,但应注意鉴别诊断,CT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方法,2者结合有利于提高临床鉴别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底积液患者的X线影像学特征,探讨X线胸片检查在肺底积液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确诊收治的64例肺底积液患者,所有患者均行X线胸片检查,对搜集到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假横膈征"、"心淹征"以及"变换体位流动征"是肺底积液患者的典型X线影像学表现。结论:肺底积液患者的X线影像学表现较为典型,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依据,必要时需结合CT、超声等其他辅助检查,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表现,加深对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的认识,提高CT对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7例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的CT表现。结果:纵隔淋巴瘤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不对称,且肿大淋巴结融合,密度均匀,边缘多较锐利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甚至达膈面.坏死液化少见,未经治疗罕见钙化;肺结核表现为单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童期很少出现大块融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CT值可达90—100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转移瘤有原发瘤存在;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强化明显,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环绕,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肺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干酪坏死所致的低密度,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结论: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中,以纵隔淋巴瘤、肺结核及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居多,少见的尚有巨淋巴结增生症、肺结节病等,它们的CT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征,但确诊尚需结合临床、实验室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