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 临床资料 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4岁~66岁,平均年龄为47.2岁。比国内、国外报告平均年龄高10岁。8例中6例经下腔静脉导管和造影或手术证明下腔静脉入口至肺静脉水平段以上梗阻,下腔静脉于第9、第10胸椎不佥梗阻长约5cm而确诊,2例系临床诊断,其诊断根据是:有确切的门  相似文献   

2.
柏—查综合征,是由Budd和Chiari分别于1846年和1889年先后描述肝静脉狭窄或阻塞而引起肝静脉返流障碍的一组病征。目前已将本病引伸到肝静脉和肝静脉段下腔静脉阻塞的复杂病变中,因此广义上包括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3.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为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以肝脏排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临床发病率低,仅为0.1%~1.0%。尽管目前已有多方相关报道,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而无特异性,所以极易误诊。本文对我院确诊的3例布加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布-加综合征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的CT影像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经静脉造影证实布-加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脏体积增大伴尾叶增大29例(85.2%),肝脏密度不均23例(67.6%),肝内侧支血管18例(52.9%),肝外侧支血管30例(88.2%),下腔静脉钙化7例(20.5%)。结论 CT在显示肝脏形态、下腔静脉钙化及肝外侧支循环等方面有优势,在诊断布-加综合征上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DCE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已为人们所共知,但尚未见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Budd—Chiarj综合征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讨论了本征的病因、分型、诊断及治疗。认为凡有肝大、腹水及双下收水肿者应想到本征,B型超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下腔静脉造影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布一加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误诊教训。方法:搜集我院近20年诊治14例布一加氏综合征资料,对其诊断、治疗和误诊作分析总结。结果:布一加氏综合征主要表现急性:腹痛、呕吐、腹胀、黄疸、迅速肝、脾肿大、腹水、血压低及少尿;慢性:肝脾肿大,急行走上柚心悸、气短、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肢肿胀,静脉怒张、皮肤发黑有溃疡。结论:布一加氏综合征无特殊表现,诊断困难,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介入加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例以膜型阻塞为主,阻塞远端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堵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实施经皮经腔内支架压栓、球囊扩张成形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再次行肠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8.5 a。结果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68±0.40)kPa下降至术后的(1.12±0.21)kPa,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0.40±0.15)kPa上升至(0.87±0.26)kPa,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2.27±0.36)kPa。术后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合并肝静脉堵塞型布加综合征,可施行多支架压栓加肠腔分流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阻塞端形态。方法阅读2008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313例的下腔静脉闭塞端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并记录阻塞端远心端的形态,并进行分型总结。结果隔膜带孔形23.3%(73/313)、圆隆形11.8%(37/313)、锥形5.1%(16/313)、水平形4.1%(13/313)、斜形4.8%(15/313)、不规则形12.5%(39/313)、伴交通支形38.4%(120/313)。结论研究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阻塞端形态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误诊教训.方法:搜集我院近20年诊治14例布-加氏综合征资料,对其诊断、治疗和误诊作分析总结.结果:布-加氏综合征主要表现急性:腹痛、呕吐、腹胀、黄疸、迅速肝、脾肿大、腹水、血压低及少尿;慢性:肝脾肿大,急行走上柚心悸、气短、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肢肿胀,静脉怒张、皮肤发黑有溃疡.结论:布-加氏综合征无特殊表现,诊断困难,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2.
[倒1]男性,39岁。4个月来反复血便,慢性肝病面容,肝掌明显。内镜:食道重度静脉曲张。查血: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轻度肝功能损害。临床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CT平扫 增强:肝尾叶明显肿大,其它肝叶轻度增大,肝实质密度弥漫性降低.强化延迟(图1),脾大,脾门静脉扭曲扩张.奇和半奇静脉及腹膜后静脉明显增粗(提示肝外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3.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系由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阻塞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临床发病率低,为0.1%~1.0%,虽然此前已有多方相关报道,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为肝硬化,本文对我院确诊的2例布加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基层医院业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娉  张剑 《中国医学创新》2007,(9Z):152-152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下肢深静脉、盆腔静脉血栓蔓延或其他原因累及下腔静脉造成下腔静脉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证候的静脉性疾病。我科在十余年工作实践中,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周围血管疾病中发现6例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与静脉CT造影相吻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5年,Budd最早描述了肝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肝肿大、腹水等临床表现;1899年,Chiari详细描述了小肝静脉闭塞所导致的类似临床症状,称之为闭塞性静脉内膜炎。后来人们将上述发现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Budd.Chiari Syndrome(BCS,布-加综合征)概念,即肝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出现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经过百余年来的认识和发展,BCS的涵义已明显扩展。目前多采用Ludwig提出的BCS概念,即发生在肝脏与右心房之间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及其所产生的相应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布加氏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鸿  游箭  钟立明  魏欣  杨林  缪南东  任勇军 《西部医学》2009,21(12):2107-2108,2111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0例BCS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其中9例行MR检查、4例行CT检查。介入治疗采用①经颈静脉和股静脉双向会师行下腔静脉开通;②经颈静脉行肝静脉开通;③经颈静脉和下腔静脉造影并测压。结果诊断肝静脉型1例,下腔静脉阻塞型2例,混合型7例,其中超声误诊3例。10例12次介入治疗,11次获成功,1例失败和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成功。4例采用球囊扩张术加内支架植入术,其它均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诊断准确率有明显提高。介入治疗BCS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采用体外循环下根治术对21例下腔静脉人右心房处长节段狭窄或隔膜下血栓形成伴肝静脉不通畅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是肝静脉和(或)邻近下腔静脉部分完全或不完全性阻塞所引起的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症。我院近一年来收治21例,6例经手术证实,15例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现将B超诊断布加氏综合征的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52例采用右房插管法,4例采用细胞回收机,1例采用自家回收血完成,回收血为300~4000ml。14例需输血400~200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于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下腔静脉血栓术后症状复发为新生隔膜,再次根治成功;1例术后下腔静脉再狭窄,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视野更清晰,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