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移植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能否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GDNF基因到大鼠NSCs,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分别将PBS、NSCs、转基因NSCs移植到脑损伤大鼠局部损伤灶边缘,通过观察记录大鼠行为能力的变化,评价移植细胞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转染后72h,荧光蛋白大量表达。转基因细胞移植后可以在14d时仍表达GDNF基因,各实验组于移植后3d时行为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移植后7d,移植转基因NSCs组和NSCs组即与对照组在行为学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4d,移植转基因NSCs组与其余两组在行为学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基因NSCs移植后可以分泌GDNF并促进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脑损伤(BI)后,大脑神经元具有一定再生能力,但需要有神经营养因子(NTFs)的参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脑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中均可合成,不仅具有神经元保护和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再生功能,还对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BDNF在脑损伤后的含量变化与损伤时间、损伤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有可能为临床脑损伤的治疗、损伤时间、损伤程度的判断、以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与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损伤后,不但产生大量的损害因子,同时还激活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保护系统,形成一系列保护反应。其中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因子主要为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能拮抗自由基,Ca^2+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等毒性作用,营养保护神经细胞,促进创伤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脂质体介导入NGF和BDNF基因转染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使目的基因在细胞中表达,过氧化氢(H2O2)处理转染细胞,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50μmol/LH2O2能诱导NIH3T3细胞凋亡,处理后24h凋亡率为16.7%,而NIH3T3细胞分别经NGF、BDNF和NGF/BDNF转染表达目的基因后,能对抗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其24h凋亡率分别为8.21%、9.51%和6.26%。结论 氧化应激能诱导细胞凋亡,NGF和BDNF能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治疗新生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60只6日龄SD大鼠被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 NS组)、空白对照组( BC组)和干细胞移植组( MSC组),每组20只,制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BM-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经枕大池移植到MSC组模型大鼠的蛛网膜下腔中,NS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BM-MSCs,BC组于模型建立后不进行任何移植。经上述处理后3、7、14、21 d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同时收集大鼠脑脊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神经营养素-3( neurotrophin-3,NT-3)、胶质细胞源性神营养因子( 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 MSC组及NS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14和21天,其mNSS评分与移植前和移植后第3天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C组、NS组及BC组移植后21 d mNSS评分分别为7.0±2.8、10.0±3.7和11.0±1.6。与第3天比较, BC组仅在移植后21 d出现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 d和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检测发现MSC组神经营养因子NGF、NT-3、BDNF及GDNF的表达较移植前有显著增加(P<0.05),而NS组和BC组表达反而减少(P<0.05)。结论经枕大池移植BM-MSCs对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推断NGF、NT-3、BDNF、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外伤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损伤(BI)后,大脑神经元具有一定再生能力,但需要有神经营养因子(NTFs)的参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在大脑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中均可合成,不仅具有神经元保护和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再生功能,还对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BDNF在脑损伤后的含量变化与损伤时间、损伤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有可能为临床脑损伤的治疗、损伤时间、损伤程度的判断、以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 ,神经元会发生凋亡 ,而凋亡可能是神经元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中 ,可见神经元凋亡现象。在颅脑创伤患者的挫伤脑组织中有凋亡细胞的存在。通过对实验动物神经系统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 ,神经元内存在凋亡和抗凋亡双重信号的激活 ,其中caspase家族的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激活是重要组成部分[1 ] 。笔者主要综述caspase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一、Caspase生物学特征(一 )家族成员白细胞介素 - 1β转换酶 (interleukin- 1βconvertingenz… 相似文献
8.
腺病毒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移对大鼠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转移对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腺病毒载体4μl注入承受单侧大脑皮质重锤打击伤的海马区,对照组注射病毒缓冲液。伤后3h,1,3,7,14d利用免疫组化单标和(或)双档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双标染色、DNA末端原位标记以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伤侧大脑皮质、海马区BDNF及凋亡相关信号表达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病毒载体组动物术后3,7d海马CA1、CA3区BDNF神经元显著增多,而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表达BDNF的神经元较少并同时表达凋亡相关信号。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BDNF基因转移对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技术和动态磁敏感对比磁共振成像(DSC-MRI)技术在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5例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常规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DWI、3D-pCASL和DSC-MRI图像.比较3D-pCASL与DSC-MRI...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脑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疗效。方法 7d龄SD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形成HIBI后,即刻脑室注射BDNF(0.5μg)并行HBO治疗(A)或常氧高压氮处理(B),设单纯HIBI组(C)、假手术组(D)和正常组(E),观察对脑水肿、皮层和海马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和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影响。结果 A,B组脑水肿程度、MDA和细胞凋亡百分率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脑水肿程度、细胞凋亡百分率A组显著低于B组,尤以脑水肿降低更明显,接近于D组,MDA水平两组相差无显著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HBO及脑室注射BDNF治疗可显著减轻HIBI后的脑损伤,其效果优于BDNF 常氧高压氮处理组,表明在HIBI的治疗中HBO与BDNF联合应用起到了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类神经生物活性物质,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的发现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周围神经损伤后,NTFs主要由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s SCs)和神经末梢分泌,通过损伤的轴突逆行运输到神经元的相应胞体,对轴突再生和髓鞘化起促进作用。目前已发现的NTFs有20多种,其化学结构、分子量已明确,并可从动物神经组织中提取,其中少数已可人工合成,部分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损伤叶晓健余科伟李家顺脊髓损伤的治疗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突破,主要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相当困难:(1)保护损伤后和残存的神经元免于坏死;(2)促进神经再生;(3)神经元损伤的量和质的正确判断.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神经再生缺乏有效手段.虽然目前已... 相似文献
13.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20年来,人们发现哺乳动物中枢神经本身具有再生潜能,在适宜的微环境条件下能发生轴突侧支出芽和突触重建。但是,只有周围神经系统提供的微环境才允许中枢神经再生,而中枢神经系统本身提供的微环境则不能。若将周围神经移植到受损的中枢神经局部,改变中枢神经微环境,即能显著促进中枢神经再生。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哺乳动物视神经损伤后通常很难再生,然而实验研究证明,玻璃体内移植一段周围神经能显著增加视网膜节细胞(RGC)的再生[13]。Cui等[3]认为,玻璃体内移植周围神经对视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可能是由于睫状神经… 相似文献
14.
神经营养因子(NTFs)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存、生长与分化,并维持其功能的执行,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再生修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讨论NTFs对CNS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作用及对CNS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创伤性脑损伤(TBI)每年会影响全球数千万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军人作为特殊群体尤为高发.目前,对于TBI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ore,GCS).然而,CT检测的假阳性和患者暴露于电离辐射的高风险及GCS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等限制了TBI尤其是轻中度TBI(mmTBI)的精准诊断.近年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C端水解酶L1 (UCH-L1)正在成为新的TBI诊断血液标志物,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梳理了GFAP和UCH-L1的理化性质、功能及其在TBI诊断中与已有标志物相比存在的优势,阐述了其在战时环境下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TBI快速诊断的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5000万患者发生TBI。当前TBI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评分量表,筛选客观的TBI生物标志物极为必要。近年相关研究多集中于TBI蛋白标志物的筛选,然而蛋白标志物存在半衰期短、灵敏度低等缺陷,因此筛选新的生物标志物对于TBI的快速诊断评估及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TBI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依赖对症治疗。microRNA (m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其表达水平变化与包括TBI在内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在神经可塑性调控、神经元损伤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miRNA分子量小,可穿过血脑屏障,易在外周体液中检测到,具有成为TBI诊断及治疗靶标的潜力。本文对miRNA的主要特征及其与TBI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和潜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创伤性脑损伤(TBI)病情凶险,发展迅猛,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想取得良好预后须有迅速而恰当的救治措施。麻醉医师加入创伤救治可提供早期有效的气道管理、精确复苏,充分镇痛、镇静及快速转入手术室,可显著提高TBI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