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2010年布鲁杆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2000年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部分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爆发和流行。2005~2009年全国布病发病人数依次为19664、20279、21195、29443、37104例,发病率依次为1.51/10万、1.55/10万、1.61/10万、2.27/10万、2.79/10万。为加强布病监测工作,2010年对全国布病监测点布局进行了调整,重点加强疫情较重省(区)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国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发病率呈现大幅增高趋势,布病已经成为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部分省(区)仍有爆发和流行[1-2].截至2009年,贵州省无人间布病病例报告,2010年贵州省报告了首例布病病例.为进一步查清贵州省布病流行程度和流行特征,2011年作者在贵州省部分县区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同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现状,为制订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整理2006 - 2009年大同市7个县4个区人间布病疫情监测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当地人群布病发病率,发病人群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职业分布、年龄性别分布,总结大同市人间布病流行趋势及特点。结果 2006 - 2009年大同市共发生布病5195例,平均发病率为57.51/10万。各县(区)均有发病,发病时间以春、夏季为主,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农民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1.67%(4243/5195)。结论 2006 - 2009年,大同市人间布病疫情呈现“高—低—高”流行态势,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重点县(区)的防治工作力度,对重点发病人群进行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9-2015年沈阳地区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为制定本地区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布病监测方法按《全国人间布病监测方案》和《沈阳市人间布病监测方案》进行。2009-2015年人间布病疫情资料来自于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数据库。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布病疫情特征,进一步结合ArcMAP软件分析布病疫情的时空转换特征,绘制沈阳地区布病的时空分布图。结果 7年间沈阳地区共报告布病患者1 356例,其中2014年沈阳市区出现1例死亡病例;布病年均发病率的波动区间为(0.46~4.59)/10万,趋势性检验χ2=541.44,P<0.001,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发病率增幅呈逐年递减趋势;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以30~59岁男性农民居多。从时空分布图上看,2009年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的都是新民市,而到2015年发病数最高的是沈阳市区;发病率最高的是紧邻市区的法库县;从地理信息上来看,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疫区范围也由2009年的7个地区,扩大为2015年的13个地区。结论 2009-2015年间沈阳地区布病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区由局部地区扩展为整个地区, 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吉林省2010~2014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的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吉林省2010~2014年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5年间共报告发病10 757例,发病率在6.58/10万~10.60/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7.8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发地区为白城市和松原市,高发季节为3~5月份,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25~64岁组人群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多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做好牲畜交易市场人群布病的主动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是今后布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吉林省是我国布病高发省份之一,在全国疫情一直处于前6位,特别是2005年以后报告病例数以40%的年均增长速度迅速上升,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爆发和流行。为提高布病监测工作质量,为布病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现将2005~2010年吉林省布病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甘肃省2000~2010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0年甘肃省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11年间共报告年内新发病人166例,发病率在0.004~0.271/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0.054/10万,特别近几年来,全省布病阳性血清地区分布前几位均为兰州市所辖各县(区)。结论全省人间布病感染率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布病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疫情重点地区已由传统的牧区逐渐转向农区,并向城镇逼近和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近年来山西省与全国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流行情况,预测布病疫情发展趋势,为布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山西省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布病疫情月报告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布的全国布病疫情报告资料,根据布病的逐年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指标,比较山西省和全国近年来布病疫情流行现状.利用布病疫情月报告发病人数,拟合时间序列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通过对拟合效果的验证,预测山西省和全国未来2年内的布病发病状况.结果 山西省布病疫情2008年达到高峰,新发病例5397例,较2007年增加了900例,从2008年后发病人数下降,2010年下降了17.67%(906/5128);全国布病发病人数从2006 - 2009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07-2008年迅速增长,增长速度高达39.16%(8442/21 560),虽然2010年布病的发病人数比2009年下降了2041例,但下降速度仅为5.14%(2041/37 734);无论山西省还是全国,5-7月均为布病发病的高峰期.拟合时间序列ARIMA模型,成功地获得了山西省和全国的ARIMA模型[(1,0,1)(1,1,0)12、(1,0,1)(0,1,1)12].验证模型的拟合效果显示,两个ARIMA模型对布病发病人数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全部落到了预测值的95%可信限内,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2年内,山西省布病的发病人数总体趋势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大的变动;全国布病发病人数在2011年和2012年预计出现小幅度的回升,每年的5-7月份是布病发病的高峰期.结论 山西省布病控制措施得力,布病发病人数呈下降趋势;ARIMA模型预测布病疫情效果好,可以为下一步疫情预测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09和2010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疫情流行特点及规律,为布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人间布病爆发调查资料,分别计算2009和2010年甘肃省布病发病率以及新发病例构成,慢性期布病构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结果 2009和2010年布病发病率分别为0.37/10万和0.17/10万,新发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4.6%(83/152)和51.8%(43/83);慢性期病例分别达到53.3%(81/152)和56.6% (47/83)。甘肃省86个县(市、区)约1/3有疫情,病例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陇东一带,有3个县发生爆发疫情。5、7、9、12月为发病高峰期,呈锯齿状,9月最高。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1,平均年龄46岁,67.7%(159/235)为农民,其次为离退人员以及牧民,各约占7%。结论 甘肃省人间布病疫情呈迅速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受累人群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农民,布病慢性化比例高。今后应加大防治力度,提高布病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系统监测工作始于90年代初,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全国布病疫情,对调整布病防治策略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近些年布疫情态势,为进一步加强布病监测工作,2009年对全国布病监测点布局进行了调整,重点加强疫情较重省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布鲁杆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大安市是布病老疫区,过去疫情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综合防治,1990~1996年布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自1997年以来疫情有抬头的趋势,2006~2010年布病患者明显增多,尤其2008~2009年,布病在部分乡(镇)出现散在小规模爆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迁安市2007 - 2010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点,为制订布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 - 2010年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 - 2010年共报告了86例布病患者,男性68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3.78:1。年龄主要集中在20~55岁,并以40~<45岁组患病最多,所有患者均为本地感染,职业多为畜产品收购、加工和养殖人员。建昌营镇报告病例最多,为51例,占59.30%。其中,2007年,报告发病13例,报告发病率为2.01/10万(13/647 983),2010年共报告了39例布病患者,报告发病率为5.63/10万(39/657 380),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07年仅有2个乡(镇)发生布病,到2010年波及全市的8个乡(镇)和城区。结论 迁安市的布病疫情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建议政府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和染疫病畜的及时处理,在重点加强建昌营镇布病防治工作的同时,加强全市的布病防治工作。同时加大布病的宣传力度,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2009-2010年新疆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为例,探索和分析新疆布鲁氏菌病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为新疆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新疆布鲁氏菌病的时间与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四分位数分级方法,绘制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空间分布地图,计算全局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发于5-9月),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2.96∶1),职业发病以农、牧民为主(74%),发病人群集中在40~60岁。2010年较2009年,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范围有明显扩散趋势。2009-2010年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16 4(P=0.017),表明新疆布病发病率水平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塔城地区与阿勒泰地区,发病冷点区域集中在喀什地区。结论 新疆各县(区)布病的发病率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应加强对高危地区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锡林郭勒盟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情况,为锡林郭勒盟布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布病疫情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报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世纪60~70年代锡林郭勒盟曾有过布病流行,之后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以后疫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报告发病率为253.44/10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年252.6/10万),2009年为493.72/10万,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为193.21/10万。结论尽管近3年锡林郭勒盟布病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处在高水平状态,布病疫情情况仍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15.
<正>布鲁杆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国布菌病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发病率曾降至0.02/10万,有效的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布病疫情再度回升,在某些省份呈爆发和流行态势。1白城市布病现状白城市人间疫情,2010~2013年布病发病率分别为88.53/10万、69.84/10万、53.62/10万、49.80/10  相似文献   

16.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梅里斯区是历史上的布病老疫区,1998年以来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5年发病率445.83/10万,达到历史最高。为此,于2008年7月3~24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梅里斯区布病发病率、对健康危害及引起布病发生、流行、蔓延的原因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 ) ,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危害极大。延安市早在 195 1年就有病例报告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疫情出现反弹 ,现就 1996年洛川县布病点状暴发和 2 0 0 2年黄龙县小暴发疫情情况报告如下。1 疫情概况1.1 人间疫情 :1996年延安市共监测 7667人 ,发病 2 6人 ,患病率 0 .3 3 % ,发病率 1.3 7/10万洛。川县发病 13人 ,发病率 7.0 2 /10万 ,重点在秦关、杨舒两乡发生布病暴发。2 0 0 2年全市共监测 485 11人 ,发病 13 8人 ,患病率 0 .2 8% ,发病率 6.71/10万。黄龙县发病 13 5人 ,发病率 2 70 .0 …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25,自引:20,他引:5  
本文通报了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至2010年底,全国估计血吸虫病病人325824例,与2009年相比减少了10.92%;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43例,与2009年相比减少了44.16%;共救治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5115例,比2009年增加了3.43%。全国现有钉螺面积373596.18hm^2,其中新增钉螺面积1081.80hm^2。全国流行地区现有耕牛存栏数1476606头,耕牛感染率为1.04%,略高于2009年(1.0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下降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积累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人间布病疫情严重且2010年病例数较2009年大幅度下降的市、县、村作为调查点,收集并调查居民畜牧养殖、畜间疫情、人间布病疫情、防疫措施的变化情况,分析人间布病疫情下降原因。结果 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与畜牧存栏量减少、户养殖率下降、养殖人口率下降、畜间布病疫情下降和畜疫户率降低等因素有关。畜牧存栏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2009年11月实施了严厉的禁牧政策,养殖成本增加,居民弃养或减少了家畜存栏数;由于禁牧导致圈养增多,减少了羊群间布病传播的机会,畜间布病疫情减轻。还发现羊是当地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地居民畜牧养殖行为习惯和健康行为形成不是影响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的因素。结论当地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禁牧导致了羊存栏量减少,羊群布病疫情减轻所致。  相似文献   

20.
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近年来全国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省、县(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爆发和流行。为及时发现疫情、掌握疫情流行趋势,评价防控措施效果,现对2012年吉林省布病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