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宫颈癌高发区喀什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联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PCR-SSO)法检测90例新疆喀什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及90例当地正常妇女宫颈组织中HLA-DRB1的等位基因。结果 等位基因 HLA-DRB1*15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OR=2.002),表明HLA-DRB1*15可能是喀什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易感基因;而等位基因HLA-DRB1*04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3,P<0.05,OR=0.432),表明HLA-DRB1*04可能是喀什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保护基因;HLA-DRB1的其他等位基因在两组中出现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B1*15可能与新疆宫颈癌高发区喀什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易感基因;而HLA-DRB1*04可能是喀什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保护基因。两组基因的检测在维族妇女高危人群的筛选及群体遗传干预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及核因子-κB受体激活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取第1继代BALB/c小鼠颅盖骨成骨细胞,药物刺激组分别加入10-8 mol/L 17β-雌二醇和10-7 mol/L雷洛昔芬;含阻断剂组预先添加5 μmol/L SB202190阻断p38MAPK通路后,再加17β-雌二醇或雷洛昔芬。72 h后用PNPP法测定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phosphatase,ALP)活性;RT-PCR法检测成骨细胞ALP、OPG和RANKL的转录水平。结果 17β-雌二醇和雷洛昔芬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OPG、RANKL的表达(P<0.05),OPG/RANKL无明显变化(P>0.05);阻断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后,成骨细胞分化受抑,OPG、RANKL的表达和OPG/RANKL降低(P<0.05)。结论 p38MAPK抑制可干扰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化,抑制RANKL和OPG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的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基因表达水平,并观察其对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和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3]的反应。方法 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头盖骨成骨细胞,于细胞半汇合、汇合、基质堆积和矿化4个阶段收获细胞,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Real-time PCR法检测其FGF23 mRNA水平,并通过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评价成骨细胞分化状态。进一步取汇合细胞,分别用3.2 mmol/L氯化钙、4.4 mmol/L β甘油磷酸钠(βGP)、10-9 mol/L rhPTH(1-34)和10-8 mol/L 1,25(OH)2D3作用3 d,检测其FGF23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 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生长良好,成骨细胞FGF23的mRNA水平在汇合时显著上调,为半汇合阶段的7.5倍(P<0.001),于基质堆积和矿化时期回落至半汇合水平,提示成骨细胞FGF23的表达呈阶段特异性。10-8 mol/L 1,25(OH)2D3刺激后,FGF23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约为对照组的16倍(P<0.001);而CaCl2、βGP、PTH刺激后,FGF23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GF23的表达与成骨细胞的分化状态有关,1,25(OH)2D3能强烈刺激体外培养成骨细胞FGF23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升主动脉根部瘤是常见的胸主动脉瘤,可伴有主动脉瓣窦部和环扩张及关闭不全,有的瘤体可以发展至弓部和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病情急且凶险,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我院自2002年4月-2008年10月,共行升主动脉瘤手术21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2月至2005年10月31例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1.3岁.主动脉根部瘤和升主动脉瘤20例,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8例.施行经典Bentall手术21例,其中合并室缺修补1例,二尖瓣成型2例,二尖瓣置换2例;施行改良Bentall手术4例.施行Wheat手术3例.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3例均施行破口段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结果无住院期死亡,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13~46 d,平均16.4 d.随访1~63个月[平均(21±18.5)个月].术后2年猝死1例,死因不明.1例于术后半年发现主动脉肺动脉瘘1例.1例Stanford B型急性夹层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发现人造血管远端吻合口内膜出现破口,经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愈.结论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能够安全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个体化的外科策略和手术方法、精确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SM  Chang GQ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95-1399
目的 总结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68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其中对13例难治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Stanford A型9例:主动脉夹层撕裂口在升主动脉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三大主干区域内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下段,累及升主动脉3例。Stanford B型4例。8例有2个以上撕裂口,其中3例术前近段夹层主动脉瘤破裂。13例均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开胸行升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1例行颈总-颈总动脉旁路术,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有3例行多撕裂口一期或二期植入多个带膜支架腔内治疗。结果 全组随访2个月~3年。撕裂口在升主动脉病例中1例术后1个月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Stanford A型在近段夹层动脉瘤治疗后,因远段动脉瘤破裂,于术后27h死亡。其余11例术后半年复查CT、MR、多普勒超声等均证实原撕裂口封闭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未见新的夹层。结论 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是治疗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区域内的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对于瘤体破裂病例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1-2], 不仅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 而且可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甚至并发主动脉夹层.因此, 心血管外科手术在处理主动脉瓣畸形的同时应积极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2006年1月~2010年6月, 笔者对29例BAV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或替换, 报道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数量不断攀升。目前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要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1]。但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覆膜支架近端需覆盖在正常主动脉壁至少15 mm以上,这部分正常区域称为锚定区[2],而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因近端锚定  相似文献   

9.
<正>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s,TAA)和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少见而极为凶险的疾病。目前主动脉夹层分型方法以Stanford分型应用最为广泛,凡是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为A型,仅累及降主动脉为B型。近年外科手术已取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远近端锚定区缺乏的现阶段处理的临床体会?方法:2005年8月~2009年2月共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129例,其中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6例,胸主动脉瘤近端锚定区不足3例,腹主动脉瘤远端锚定区不足4例?分别进行升主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双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转流?髂内动脉栓塞重建锚定区后成功腔内治疗?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和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支架人造血管无移位,夹层或动脉瘤腔血栓形成良好,无明显内漏,瘤体未增大;桥血管通畅?结论:现阶段分支支架人造血管尚未在我国临床正式开展,对于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通过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或栓塞非必须血管等方法重建或扩大锚定区是扩大腔内治疗适应证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iR-146b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外周血清及 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iR-146b在TAAD发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3)和TAAD 组(n=27),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清、术中主动脉壁组织和临床资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各组外周血清及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主动脉夹层风险级别的miR- 146b水平,对miR-146b水平与TAAD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DIANA LAB-TarBase 6.0数据库及 TargetScan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146b相关靶基因。结果:TAAD组外周血清和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表达水平均 较对照组增高(P<0.001);中度风险和重度高危的TAAD患者外周血清和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的表达水平较轻 度风险患者明显增高(P<0.05);TAAD外周血清和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差异表达与主动脉夹层高危风险呈正相 关(r=0.862,0.872;P<0.05)。核因子κB1(nuclear factor kappa B1,NF-κB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基质金属蛋白酶-1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6,MMP16)和肌动蛋白2(actin alpha 2,ACTA2)为miR-146b的靶基因。结论:TAAD患者外周血清和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表达升高可能与TAAD发 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外科治疗2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升主动脉与根部置换术(Bentall手术)9例(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升主动脉置换术5例,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8例,升主动脉置换+半弓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分别为严重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脑死亡合并循环衰竭。术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2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延迟苏醒1例。随访18例患者,2例死亡,其余16例术后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外科治疗是降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手术原则为切除内膜破口及易破裂的部分主动脉,修复剥离内膜,用人工血管移植、成形或置换,重建主动脉管道,并同期处理合并的心脏瓣膜、心肌缺血病变。根据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主动脉瓣及根部增宽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术式,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差异表达基因生物学通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分析,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微阵列芯片检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与器官捐献者主动脉组织的基因表达,GenomeStudio Gene Expression Module v1.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分析。采用荧光定量real time PCR验证芯片结果。以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数1 309个,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通路分析发现两组之间黏着斑通路的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同时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的基因表达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差异基因通过黏着斑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相互作用,可能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施行Bentall手术32例,其中合并马凡氏综合征16例,主动脉夹层12例(StanfordA型10例、B型1例,壁间血肿1例);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13例、Ⅲ级12例、Ⅳ级7例。结果32例病人中,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双下肢肌力一过性下降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术后随访30例,时间3—80个月,除1例于术后第10个月死亡,其余29例均恢复良好,心功能在Ⅰ-Ⅱ级。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有效办法,改善吻合技术、缩短体外循环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保证移植后冠脉有效灌注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Li DY  Zhang Q  Che Y  Qi M  Yang Y  Luo T  Duan ZQ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624-1627
目的 探讨早期腹主动脉瘤 (AAA)的发病机制。方法 猪胰弹力蛋白酶灌注入 4 0只Wistar大鼠的股动脉 ,建立大鼠AAA模型 ,分别于灌注后 3d、7d、14d、2 8d切取大鼠的动脉瘤标本 ,应用弹力纤维特殊染色、CD6 8(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动脉壁弹力纤维的损伤、巨噬细胞的浸润 ,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的mRNA表达。结果 动脉壁弹力纤维的损伤于灌注后 2周时最重 ,CD6 8蛋白于灌注后 2周表达最强烈 ,与其他时段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MCP 1、MMP 2mRNA表达于灌注后 1周、2周时达到高峰 ,分别为 31 5 %± 5 7%、35 2 %± 7 8% ,并显著高于其他时段。结论动脉壁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MMP 2mRNA表达、动脉壁弹力纤维的损伤呈平行关系 ;MCP 1的mRNA表达作为一种始动因素 ,可诱导巨噬细胞的浸润 ,促进了AAA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4例升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马凡综合征9例,其中7例并发夹层分离,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急性夹层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单纯升主动脉瘤1例。行钮扣式Bentall手术11例(1例合并MVR),其中升主动脉瘤破裂及术前心衰不能控制急症手术各2例,Wheat手术2例,其中1例因急性夹层动脉瘤急症手术;单纯升主动脉替换1例。结果:早期死亡3例,11例平均随访32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晚期因颅内出血死亡1例,再发生动脉弓,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结论:钮扣式Bentall手术是升主动脉瘤标准术式,急症手术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改善升主动脉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Liu N  Sun LZ  Chang Q  Yang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30-1033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手术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的变化与脑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评价两种脑保护方法的效果。方法30例主动脉瘤手术患者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24例,Stanford B型4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瘤1例,假性胸腹主动脉瘤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合并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替换22例(ASCP组);在单纯DHCA下行胸降主动脉替换8例(DHCA组)。于术中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进行持续脑氧饱和度(TOI)监测。结果出现脑部并发症患者8例。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中转机前TOI分别为70%±5%和69%±8%,分别降至58%±8%和5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循环期间DHCA组TOI从77%±6%降至52%±7%,ASCP组TOI从75%±6%降至71%±7%;两组间TOI的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的TOI降低与脑部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DHCA合并ASCP与单纯的DHCA相比,具有更好的脑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1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先进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主动脉根部用自体心包片与右房建立分流,出院复查心脏彩超和主动脉电子束CT。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体外循环时间(221.33±37.98)min,心肌阻断时间(124.77±50.00)min,停循环时间(28.38±8.12)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9.30±9.57)min。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因分别为不完全肠梗阻以及急性缺血性脑病,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出院时复查主动脉电子束CT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于人多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辟绿色通道救治动脉瘤患者的体外循环(CPB)应对策略,以及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开辟绿色通道救治的37例动脉瘤患者;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9例,升主动脉瘤3例,马凡综合征5例;行升主动脉替换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半弓替换3例,升主动脉替换+术中支架植入11例,Bentall术10例,Bentall术+术中支架植入术4例。CPB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6例,右侧腋动脉插管22例,右侧股动脉及右侧腋动脉插管的单泵双管灌注9例;采用中度低温19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及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4例,DHCA及选择性脑顺行灌注(SACP)14例;常规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ICS)。结果本组病例CPB时间164~343(222.1±3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215(119.7±29.1)min;DHCA时间3~49(24.5±11.3)min;术中或术毕进行超滤31例,滤出液体250~4 300(2396.3±829.1)ml;ICS洗涤红细胞176~1 645(647.4±209.1)ml。术后清醒时间8~76(32.7±14.3)h,术后死亡4例,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与CPB相关并发症。结论根据手术部位和方法,选择相应的插管位置及CPB方法是绿色通道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CPB管理及重要脏器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