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与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情况,比较二者对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一线化疗治疗失败后的105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分别接受吉非替尼与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近期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24.0%和29.1%(P=0.987),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4.0%和70.9%(P=0.776);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5.2个月和4.1个月(P=0.026),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7.9个月和6.7个月(P=0.031),吉非替尼组PFS和OS均优于培美曲塞组。吉非替尼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非血液学毒性,培美曲塞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结论吉非替尼及培美曲塞均可用于晚期N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疗效相当,但二者的不良反应各异,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4种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160例晚期NSCLC患者按二线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40例。4种方案分别为:多西他赛75mg/m2 iv.,d1;培美曲塞500mg/m2 iv.,d1;厄洛替尼150mg,每日1次;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前两组以21天为1周期,共化疗2~6个周期;后两组口服至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停药。对所有患者进行近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评价,以获得1个单位(1个月)PFS的花费计算4种方案的成本效益比。结果 多西他赛组、培美曲塞组、厄洛替尼组、吉非替尼组有效率分别为7.5%、10.0%、20.0%和22.5%(P=0.16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2.5%、50.0%、65.0%和52.5%(P=0.035);中位PFS分别为2.7个月、2.8个月、3.5个月和3.5个月(P=0.677)。4种方案的3~4级不良反应以多西他赛多见。每获得1个单位PFS,4种方案的花费分别为5635.6、10 279.6、20 814.0和17 587.8元;以多西他赛组为参照,培美曲塞组、厄洛替尼组和吉非替尼组的成本-效益比分别为46 434.7、119 729.4和103 171.0元/月。敏感度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结论一致。结论 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4种二线治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未见差异,多西他赛方案的成本-效益比最优;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的花费高,但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既往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多西他赛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2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大致平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采用生活质量量表法评价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4.0个月(P=0.783),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3.4个月和3.8个月,6个月的PFS率分别为35.1%和18.5%,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1.9%和9.1%(P=0.016).吉非替尼组中,有3例(2.8%)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而多西他赛组中,有36例(33.3%)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多西他赛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1%;吉非替尼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1%.吉非替尼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耐受性方面也明显优于多西他赛组.结论 在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与多西他赛的总体疗效相似,但吉非替尼的耐受性更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是替代多西他赛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既往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多西他赛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2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大致平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采用生活质量量表法评价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4.0个月(P=0.783),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3.4个月和3.8个月,6个月的PFS率分别为35.1%和18.5%,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1.9%和9.1%(P=0.016).吉非替尼组中,有3例(2.8%)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而多西他赛组中,有36例(33.3%)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多西他赛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1%;吉非替尼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1%.吉非替尼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耐受性方面也明显优于多西他赛组.结论 在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与多西他赛的总体疗效相似,但吉非替尼的耐受性更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是替代多西他赛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蔡宏凤  徐宏斌 《癌症进展》2021,19(13):1338-1340,1344
目的 探讨二线吉非替尼对不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点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晚期NSCLC患者,按照不同EGFR突变点位分为两组,EGFR19外显子缺失35例为观察组,EGFR21外显子缺失3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二线吉非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62.86%(22/35)、60.00%(21/35),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14/37)、35.14%(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4.462,P=0.034、0.03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8.00个月(95%CI:17.60~38.40),优于对照组的13.00个月(95%CI:8.25~1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3,P=0.04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8.00个月(95%CI:20.55~35.45),优于对照组的15.00个月(95%CI:10.23~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9,P=0.036).结论 二线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显著,与EG-FR21外显子缺失相比,EGFR19外显子缺失治疗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OS、PFS更优.EGFR突变状态有助于预测晚期NSCLC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效果及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6.
梁媛  马锐 《陕西肿瘤医学》2014,(9):2091-2094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或二线治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吉非替尼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6l例EGFR突变型(外显子19或2l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3l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30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717)、年龄(P=0.849)、吸烟史(P=0.173)、病理类型(P=0.573)和临床分期(P=0.6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一线较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RR:64.5%VS23.3%,P=0.001;DCR:87.1%VS60.0%,P=0.016)。吉非替尼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6和6.4个月(P=0.3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0和17.6个月(P=0.606)。另外,在最终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中,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组为27例,二线治疗组为18例,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也无明显差异(PFS:8.0VS9.7个月,P=0.777;OS:17.0VS20.0个月,P=0.196)。结论: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一线较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但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Iressa)与多西紫杉醇(艾素)单药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8例经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紫杉醇组。吉非替尼组50例,口服 Iressa 250mg/次,1 次/天,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多西紫杉醇组 48例,应用艾素 75mg/m2,静脉滴注1h,第1 天,21天为1 个疗程,至少接受2 个疗程。按照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吉非替尼组(1 例服药1 个月后自动出组)有效率为22.4%(11/49),临床获益率为55.1%(27/49),中位生存时间为7.1 个月,1 年生存率为35.9% 。多西紫杉醇组有效率为18.8%(9/48),临床获益率为50.0%(24/48),中位生存时间为6.9 个月,1 年生存率为31.5% ,两组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中位生存时间和1 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吉非替尼组Ⅰ~Ⅳ度和Ⅲ~Ⅳ度皮疹发生率分别为51.0% 和10.2% ,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00 0和P=0.029 6),其Ⅰ~Ⅳ度腹泻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1);而多西紫杉醇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吉非替尼组(P=0.000 0),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率仅Ⅰ~Ⅳ度高于吉非替尼组(P=0.000 0 和P=0.026 6)。生存质量改善率吉非替尼组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1)。 结论: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相比,疗效相近,不良反应较轻,生存质量改善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或二线治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吉非替尼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EGFR突变型(外显子19或21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31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30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717)、年龄(P=0.849)、吸烟史(P=0.173)、病理类型(P=0.573)和临床分期(P=0.6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一线较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RR:64.5% vs 23.3%,P=0.001;DCR:87.1% vs 60.0%,P=0.016)。吉非替尼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6和6.4个月(P=0.3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0和17.6个月(P=0.606)。另外,在最终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中,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组为27例,二线治疗组为18例,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也无明显差异(PFS:8.0 vs 9.7个月,P=0.777;OS:17.0 vs 20.0个月,P=0.196)。结论: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一线较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但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与单纯多西他赛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纳入98例晚期非鳞NSCLC,随机分为治疗组(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48例以及对照组(多西他赛)50例,观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并将治疗组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中位PFS分别为4.1个月与3.1个月(P=0.045);中位OS分别为10.4个月与8.8个月(P=0.023)。两组患者3-4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未见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分化、转移灶≤1个预后较好,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分化程度是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鳞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晚期非鳞NSCLC二线治疗中,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与多西他赛对比有生存获益,且耐受性好,肿瘤分化程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二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一线化疗失败的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吉非替尼(吉非替尼组)250 mg/d治疗,另一组接受厄洛替尼(厄洛替尼组)150 mg/d治疗,观察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 (DCR)和药物的毒副反应。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的中位PFS、ORR、DCR分别为(6.5±1.2)个月、60%、92%和(7.2±0.9)个月、56%、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和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能有效地二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疗效相当,但吉非替尼治疗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厄洛替尼。  相似文献   

11.
严爽  王礼  吴月兵 《中国肿瘤》2013,22(11):918-921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对控制脑转移的作用。[方法]83例Ⅳ期(或复发)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同期67例化疗患者作为对照,随访脑转移出现的时间和生存时间。[结果]经中位11.4个月的随访,TKI组脑转移发生率低于化疗组(18.29%vs 35.38%,χ2=5.5,P=0.019)。TKI组中发生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7.6个月(6.9~8.3个月),明显长于单纯化疗组4.9个月(4.4~5.4个月)(χ2=15.6,P=0.001)。TKI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4个月(95%CI:10.3~12.6),长于单纯化疗组的7.5个月(95%CI:6.6~8.5)(χ2=19.3,P〈0.001)。[结论]TKI降低晚期NSCLC患者脑转移的风险,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3D-CRT结合同步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分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大剂量分割同步给予铂类为主的化学药物治疗不能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03年6月,将9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1组30例,以铂类为主的化疗+3D-CRT常规分割组;2组30例,为单纯3D-CRT常规分割组;3组30例,以铂类为主的化疗+3D-CRT大剂量分割组。1、2组分割剂量1.8—2Gy/次,5次/周,总剂量66~66.6Gy/6~8周,3组4.5~5Gy/次,3次/周,总剂量45Gy/4~5周.[结果]1、2、3组的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3.3%、20.0%、36.6%和23.3%、16.6%、23.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20、32个月。1、3组明显好于2组(1组和2组比较.Х^2=3.87.P=0.0492;2组和3组比较,Х^2=4.28.P=0.0387).2组的中位转移时间为22个月,与1组的31.5个月、3组的30.5个月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1组和2组比较Х^2=4.71,P=0.0301;2、3组比较Х^2=4.02,P=0.0449)。1、2、3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27.5、32、28个月,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1、2组比较Х^2=0.42,P=0.5177;1、3组比较Х^2=0.001,P=0.9636;2、3组比较Х^2=0.44,P=0.5066)。急性放射性食管炎:1、2、3组的发生半分别为46.7%、43.3%、63.3%。1、2、3组发生放射性肺炎的例数接近(Х^2=1.440,P=0.487),以Ⅰ级反应为主。[结论]3D-CRT联合化疗降低了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提高了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大剂量分割结合同步化疗可缩短疗程.提高局部控制率.但发生早期和晚期放射性损伤的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肺癌组织和25例癌旁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0.00%,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0%(Х^2=11.745,P=0.001);在腺癌、鳞癌、大细胞癌中VEGF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NSCLC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88.24%,高于Ⅰ~Ⅱ期的46.15%(Х^2=4.37,P=0.037);VEGF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78.26%,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为4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Х^2=5.06,P=0.024)。[结论]VEGF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VEGF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而与NSCLC的组织学分类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或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标准一线化疗后复发的晚期NSCLC患者112例,其中联合治疗组52例接受培美曲塞/顺铂及吉非替尼治疗,化疗组60例仅采用培美曲塞和顺铂化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6.5%,高于化疗组的18.3%(P=0.030);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1.2%和55.0%(P=0.035);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7个月和6.7个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但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明显下降,但联合组的CEA和CYFRA21-1水平比化疗组更低(P<0.05)。联合组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P<0.05),两组之间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失败后,采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较单用化疗显示出更高的ORR和中位PFS,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铂方案二线治疗复发转移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一线化疗后复发转移食管癌患者,进行二线治疗,化疗方案:顺铂25mg/m^2d1,奈达铂25mg/m^2d2,3,氟尿嘧啶0.35g/m^2civ d1~7,3周重复。[结果 ]部分缓解(PR)11例,疾病稳定(SD)8例,疾病进展(PD)11例,有效率(RR)为36.7%,疾病控制率(DCR)为63.3%,中位达进展时间(TTP)为4.3个月(95%CI:1.1~10.5),中位生存时间(MST)为8.9个月(95%CI:2.1~15.3)。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3.3%,Ⅲ级口腔炎的发生率为6.7%。[结论]双铂联合氟尿嘧啶二线治疗复发转移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国产吉非替尼与原研吉非替尼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 B、Ⅳ期)一线治疗中的效果差异。 方法:选取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治疗的91例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剂量继发性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高剂量相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脉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42例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治疗1年后出现耐药的NSCLC患者,其中吉非替尼组29例,一次性给予相应4倍剂量的吉非替尼(1000 mg/次),4天为1个周期;厄洛替尼组13例,一次性给予相应3倍剂量的厄洛替尼(450 mg/次),3天为1个周期。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比较两种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42例初始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1年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中位PFS为30个月;其中,吉非替尼组为31个月,厄洛替尼组为24 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高剂量EGFR TKI脉冲治疗后,全组获PR 8例、SD 11例、PD 23例,有效率(RR)为19.0%,疾病控制率(DCR)为 45.2%,中位PFS为6个月。其中吉非替尼组获PR 6例、SD 9例、PD 14例,中位PFS为8个月;厄洛替尼组获PR 2例、SD 2例、PD 9例,中位PFS为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EGFR外显子突变情况分组,Exon 19突变组获PR 4例、SD 6例、PD 17例,Exon 21突变组获PR 4例、SD 5例、PD 6例;两组中位PFS分别为6个月和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均为1~2级,主要表现为皮疹、乏力、纳差和皮肤干燥等,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剂量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高剂量EGFR-TKI脉冲治疗能使部分患者再次获益,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吉非替尼对比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纳入吉非替尼对比铂类联合第3代化疗药物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截止于2012年3月,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项研究,共1926例患者。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人群中,吉非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HR=0.43,95%CI:0.32~0.58,P<0.001)和有效率(71.5% vs.38.1%,OR=4.04,95%CI:2.90~5.61,P<0.001)方面均优于化疗组,在总生存期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3,95%CI:0.75~1.15,P=0.492)。在安全性方面,吉非替尼主要为皮疹、腹泻和肝功能损害;化疗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结论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NSCLC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EGFR敏感突变者的一线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19.
何莎  岑洪  谭晓虹 《肿瘤防治杂志》2014,(15):1190-1197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18F-FDG PET在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可靠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18 F-FDG PET评价淋巴瘤疗效的研究。使用Meta-Disc version 1.4数据分析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局指标包括敏感性、特异性和比值比等。结果:共纳入37个研究,2 2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使用PET评价淋巴瘤疗效,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敏感性为0.78,95%CI:0.74~0.81,特异性为0.91,95%CI:0.89~0.92。2)以病灶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敏感性为0.98,95%CI:0.96~0.99,特异性为0.98,95%CI:0.97~0.99。3)亚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组的敏感性为0.73,95%CI:0.66~0.80,特异性为0.96,95%CI:0.93~0.98;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组的敏感性为0.76,95%CI:0.69~0.81,特异性为0.89,95%CI:0.87~0.91。4)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OR值为40.09,95%CI:25.08~64.08,P=0.031;以病灶为观察对象的淋巴瘤组OR值为667.61,95%CI:132.99~3 351.37,P=0.03;NHL亚组OR值为56.28,95%CI:24.36~130.01,P=0.574;HL亚组OR值为34.24,95%CI为16.16~72.54,P=0.004。结论:18F-FDG PET对于淋巴瘤化疗后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NHL亚组和HL亚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NHL还是HL组,18F-FDG PET检查的准确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Although activat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mutations are excellent predictors of gefitinib outcome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most patients become resistant to gefitinib. Despite our knowledge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cquired resistance, clinical predictors have not been well elucidated.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predictors of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NSCLC and with EGFR mutations treated with gefitinib.Patients and MethodsA total of 170 patients with NSCLC and with EGFR mutations received gefitinib as a first-line (n = 50) and a second-line or more (n = 120) treatment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based on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such as treatment line, metastatic site, and mutation subtype.ResultsSurvival outcomes were similar between first-line and second-line or greater gefitinib treatment (overall response rate, 2P = .832;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2P = .373;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2P = .290). When the number of metastatic sites was at least 3, significantly reduced survival was observed (median PFS 8.5 vs. 14.0 months, 2P < .001; median OS 21.4 vs. 25.6 months, 2P = .002). In addition,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3 organs with metastases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FS (hazard ratio [HR] 1.97 [95% CI, 1.37-2.85]; 2P < .001) and OS (HR 2.00 [95% CI, 1.18-3.39]; 2P = .010). Patients who failed to respond to gefitinib within 6 months of treatment had more 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more sites of metastasis than those who responded later.ConclusionsTumor burden, expressed as the number of metastatic sites, is predictive of inferior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SCLC and with activating EGFR mutations who are treated with gefitini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