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C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pre-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自肝癌患者血清中提取HBV基因组DNA,扩增其pre-S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用MEGA3.1和C lustalx1.8作为所测基因进行分型,并对比pre-S基因序列。结果所测样品中,C型占56.0%,B型占20.0%,B/C混合感染型占24.0%。肝癌患者C型HBV前S区普遍存在基因突变。肝癌患者C型HBV pre-S1区域以个体化的点突变为主,而pre-S2区域则存在大量的缺失突变。结论 Pre-S基因是肝癌患者C型HBV的高变区。  相似文献   

3.
4.
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n X  Xu X  Zheng DL  Lin JY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4):213-216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全基因组的结构及特点。方法 PCR扩增并克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癌患者血清中HBV全基因组DNA,测序并进行基因结构分析。结果 获得不同肝癌患者来源的22株HBV全基因组DNA,均属于C或B基因型和adr或adw2血清型。与标准株相比,肝癌患者来源的HBV在表面抗原、核心抗原的B/T细胞表位、X蛋白的反式激活区及增强子Ⅱ、核心启动子区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共有变异。结论 HBV的基因型与基因变异可能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221例住院病人的血清HBV五项标志。结果发现HBV感染率在各年龄组均呈高值,证实了HBV感染是PHC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e抗原系统;PHC患者HBeAg阳性率其年龄分布,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60岁以后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0岁~40岁年龄组PHC与60岁后PHC抗-HBe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应重视30~40岁年龄组HBV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epatocarcinoma,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2区缺失突变情况。方法应用PCR法扩增HBV前S区基因,应用DNAMAN软件对所测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23.08%(6/26)的肝癌患者发现存在preS2区的缺失突变,缺失位点为nt 3223~nt 3268,缺失长度为30~45 bp。肝癌患者缺失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HBV无症状携带者。结论 HBV preS2区的缺失突变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该突变的发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221例住院病人的血清HBV五项标志,结果发现HBV感染率在各年龄组均呈高值,证实了HBV感染是PHC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e抗原系统,PHC患者HBeAg阳性率其年龄分布,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60岁以后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0岁~40岁组年龄组  相似文献   

8.
隐匿性HBV感染与肝细胞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乙肝病毒感染的特殊形式(隐匿性HBV感染)和原发性肝癌的联系。现综述隐匿性HBV感染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关系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HBV隐匿型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自90年代起发病率已经居于我国癌症的第二位,在城市仅次于肺癌,在农村仅次于胃癌。而其中90%以上为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具有难发现、难诊断、难治疗、发展快以及预后差等许多特点。在我国年死亡率约为14.6~46.0/10万,每年因原发性肝癌的死亡人数约20余万,约占世界原发性肝癌死亡人数的45%。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毕澄  朱静 《癌症》1993,12(4):340-341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有众多的报道。HBV抗体与PHC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观察211例PHC与79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抗体的情况,并对此作一探讨。 材料与方法 211例PHC患者按照1977年全国肝癌协作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确定,133例经病理确诊占63.03%,均为本所住院病人。男性159例,女性52例;年龄12~67岁,其中40~60岁者151例(72%)。79例慢性肝病的  相似文献   

11.
赵悦友  刘桂仙 《癌症》1995,14(5):383-384
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与原发性肝癌赵悦友,刘桂仙,刘路,杨洪业,李子庆,何玲俐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湛江·524002)1991年10月-1993年12月,我们应用乙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固相放射免疫及酶联免疫,通过对1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相似文献   

12.
13.
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及功能。本文就其与肝癌间关系作一综述。一、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是端粒末端富含鸟嘌呤单链为引物、自身DNA组分为模板合成端粒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有人克隆了游仆虫属的端粒酶DNA序列,其中包含5′CAAACCCCAAA3′的模板序列。该模板亦与其端粒重复序列(TTTTGGGG)n从互补方式合成该序列。研究又发现,端粒酶RNA中的模板每次与1.5个(TTTTGGGG)重复序列互补,然后通过模板的滑动,再进行下一次的合成。有人鉴定酿酒酵母的…  相似文献   

14.
HCV、HBV与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方信  梁守德  袁爱力 《癌症》1994,13(2):144-146
作者对80例肝硬变(LC)、112例原发性肝癌(PHC)的血清抗HCV及HBV检测发现:(1)PHC、LC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28.6%和18.8%,HBV阳性率分别为64.3%和67.5%;(2)有无用血液及血液制品者间的抗HCV及HBV阳性率差异显著;(3)LC、PHC患者的抗HCV阳性率在HBV阴性(15.4%和25%)与HBV阳性(20.4%和30.6%)间无明显差异;(4)在抗HCV阴、阳性PHc中,抗HBe、抗HBc单阳性率,抗HBs与抗HBC及抗HBc与抗HBe双阳性率,差异非常显著。结果表明,HBV感染仍为LC及PHC的主要致病因素,但HCV与HBV存在着重叠感染,亦可能起着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简称肝癌)在世界上广泛流行,在我国肿瘤死因中占第2位,在部分农村占首位,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估计,2000年全球肝癌发病56.4万例,其中中国30.6万例。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凶险,有“癌王”之称,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在肝癌病因学方面,目前倾向于多因素、多步骤发生且各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观点。其中在病毒病因中,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HBV持续感染是肝癌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WHO肝癌预防会议指出:HBV与肝癌相关性高达80%。本文主要简述近年HBV与肝癌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感染科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HBsAg、HBsAb、HBcAb阳性者较易发生原发性肝癌。HBsAb阳性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年龄较早,以30~59岁居多,阴性者以50~69岁居多。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发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广西肝癌高发现场自然人群HBV、HCV感染现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某地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之一,肝癌死亡率高达57 .80/10万.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探讨该地区自然人群HBV、HCV感染的流行特征和分布特点,及其与肝癌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相关因素。方法入组56例接受3D-CRT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放疗后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A组(抗病毒治疗组,32例)和B组(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24例)。统计HBV再激活率、HBV再激活危险因素、HBV再激活相关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升高情况、肝功能损伤程度、放射性肝损伤(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RILD)发生率及转归等情况。结果3D-CRT治疗后12周,A组患者的HBV再激活率低于B组(13.64%vs 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升高2倍的患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激活相关性肝炎发生率低于B组(6.25%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A组和B组的RILD发生率(6.25%vs 16.6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HBV再激活患者和HBV未激活患者的Child-Pugh分级构成、HBV DNA水平的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CRT技术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案,HBV再激活及RILD是肝癌3D-CRT治疗时较为常见的并发症,3D-CRT治疗后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BV再激活率及HBV再激活相关性肝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细胞核DNA含量分析是一项计量技术,为认识(肝细胞癌HCC)起源、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临床意义提供了一个客观的依据。一、HCC起源研究HCC单中心或多中心发生,仍是外科医师关注的课题。如果HCC是多中心的,外科治疗就没有根据。许多专家认为,对多发性HCC,DNA含量分析鉴别单中心,还是多中心起源是有意义的[1]。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23例各种肝细胞核的DNA含量。结果表明,高分化HCC核内DNA含量为25.59±0.25;而低分化HCC为43.43±0.54;分化型HCC与正常肝细胞16.80±0.21及癌旁肝细胞16.42±0.27之间差异均…  相似文献   

20.
端粒是染色质末端的特殊结构,其长度随细胞分裂而进行性缩短,但由于端粒酶的激活能持续合成端粒并加到染色体末端,阻止其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