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系统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研究组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3个月,对照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在人院时及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及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BPRS总分分别为29.89&;#177;4.10和31.87&;#177;3.08,差异有显著性(t=3.08,P&;lt;0.01);NOSIE评分除精神病表现、退缩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t=3.03~3.16,P&;lt;均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显著提高,不依从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7.70,5.98,P&;lt;0.05~0.01)。结论: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促进其疗效。  相似文献   

2.
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由Liberman等编制的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6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并设60例未实施者作对照。分别于人组前、8周末、26周末,应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残疾量表(DAS)对两组进行评定,并作两组间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对照比较。结果:人组前两组SAPS、SANS、DAS差异不显著(P&;gt;O.05);8周末两组间SAPS、SANS(训练组:8.1&;#177;3.7,11.8&;#177;5.O;对照组:9.5&;#177;5.1,14.4&;#177;5.7)差异显著(t=1.76,2.64;P&;lt;O.05),26周末两组间SAPS、SANS,DAS(训练组:8.3&;#177;3.O,9.7&;#177;4.1,9.4&;#177;7.6;对照组:lO.2&;#177;4.5,18.1&;#177;5.4,16.2&;#177;12.6)均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7l,9.60,1.70;P&;lt;O.01);干预期间,训练组对服药完全依从者48例(80%),部分依从者12例(20%),不依从者O例;对照组分别为20例(33.3%)、28例(36.7%)、12例(20%);训练组有6例(10%)复发,对照组为18例(30%);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比较亦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6.36,P&;lt;O.01)。结论: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留精神病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并且对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03-1/2003-12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达到恢复期的2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的125例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干预组),另125例为对照组(未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由3名研究人员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时对患者BPRS总分、服药依从性、疗效及攻击行为变化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后3个月时患者的BPRS总分(21.87±4.45)较干预前(26.21±4.96)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48,P<0.001);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93例,部分依从28例)较对照组(完全依从63例,部分依从37例)好,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25,P<0.01);疗效(痊愈+显著进步86例)好于对照组(痊愈+显著进步58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63,P<0.01);攻击行为(45.96±9.13)较对照组(49.93±9.26)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5,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提高服药依从性及疗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和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区分,有攻击行为者为研究组(n=36),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n=34),比较两组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的水平。结果:研究组5-羟色胺水平[(50.23&;#177;6.73)mg/L]较对照组[(58.18&;#177;7.42)mg/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0,P&;lt;0.01);睾酮的水平[(5.01&;#177;0.99)mg/L]较对照组[(4.02&;#177;0.87)mg/L]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3,P&;lt;0.01);5-羟色胺、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r=-0.38,0.40;P均&;lt;0.05)。结论:5-羟色胺、睾酮水平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其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所有患者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8周末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同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评分由6.48&;#177;2.79降为4.18&;#177;2.26(t=4.96,P&;lt;O.01),IPROS评分由49.46&;#177;10.19降为41.92&;#177;12.58(t=3.61,P&;lt;O.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由4.79&;#177;O.93降为4.12&;#177;1.07(t=3.66,P&;lt;O.01),成熟防御机制平分由4.85&;#177;1.17升为5.37&;#177;O.96(t=2.66,P&;lt;O.05);而对照组上述改变均不明显(P&;gt;O.05)。与对照组比较,健康教育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防御机制的应用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及IPROS评分分别为4.18&;#177;2.26,41.91&;#177;12.5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177;2.63,48.56&;#177;11.47(前者t=3.75,3.02;P均&;lt;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4.12&;#177;1.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177;1.19(t=2.37,P&;lt;0.05),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5.37&;#177;0.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1&;#177;1.24(t=2.25,P&;lt;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6.
汤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10-4111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认知损害程度及特征。方法:收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老年精神分裂症标准患者32例,AD患者30例,分别在入院初期给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日常生活能力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长谷川痴呆量表(Hascgawa’s dementia scale,HDS)、智力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总分及MMSE各项分测评。结果:BPRS总分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48.13&;#177;8.47和47.98&;#177;9.37;t=0.432,P&;gt;0.05);ADL,HDS总分差异有显著性(ADL:20.28&;#177;3.86和4.88&;#177;15.53;HDS:19.23&;#177;6.32和16.12&;#177;4.36;t=0.891,0.912,P&;lt;0.05);MMSE总分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19.23&;#177;4.65和19.84&;#177;3.72;t=0.53,P&;gt;0.05)。两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及延迟回忆各项分值测评差异有显著性(t=2.47,2.059,2.32,P&;lt;0.05.0.01)。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程度远比AD轻,但定向障碍、延迟回忆、物体命名各项分值明显高于AD患者,可能与其病理生理改变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穴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51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别进入电针组(n=25)和对照组(n=26),电针组进行电针百会、神庭穴的治疗,治疗4周后分析两组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数字划销测验(DST)、韦氏记忆测验(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的评分变化。结果:电针组与对照组间的PANSS评分、减分率无显著差异;电针组WMS记忆商增加值(16.00&;#177;13.62)显著高于对照组(-1.38&;#177;11.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18,P&;lt;0.01);DST净分增分(11.96&;#177;16.98)显著高于对照组(-2.56&;#177;11.4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97,P&;lt;0.01);WCST持续性错误减分(11.76&;#177;19.61)显著高于对照组(0.73&;#177;16.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48,P&;lt;0.05)。结论:电针百会、神庭穴可以显著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多方面相互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重平衡训练法与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差异。方法:85例脑卒中恢复期(病程1-6个月)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减重平衡法训练组)42例和对照组(促通技术法平衡训练组)43例。治疗组用美国产Pnew-weight减重支持系统对患者进行坐位或站位平衡训练。对照组用神经肌肉发育促进技术训练坐位或站位三级平衡。两组患者都做平衡训练1个月,每天练习平衡能力30min,每周训练6d。对全部85例患者的平衡能力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来评价;ADL用日常生活活动分析评估表来评价。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7.10&;#177;15.52和43.56&;#177;16.2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0,P&;lt;0.01);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4.69&;#177;16.51和51.26&;#177;15.1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6,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9.61&;#177;14.33和36.53&;#177;15.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P&;lt;0.05);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1.24&;#177;15.62和43.36&;#177;17.2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P&;lt;0.01)。两组治疗后比较,BB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4,P&;lt;0.05);活动分析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P&;lt;0.05)。结论:减重平衡训练法比传统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李玉娥  李秀英  曾昭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178-8179,818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常规用氯氮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并随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和复发率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的减分值分别为50.72&;#177;14.26,18.75&;#177;5.92,13.50&;#177;5.72,均高于对照组(41.25&;#177;13.93,15.21&;#177;6.58,9.07&;#177;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6,2.38,2.96;P&;lt;0.05~P&;lt;0.01);观察组患者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及总评分的减分值分别为-38.58&;#177;10.14,30.47&;#177;13.26,-68.51&;#177;15.41,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3&;#177;11.37,7.12&;#177;14.52,-11.09&;#177;22.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52,7.07,12.87;P&;lt;0.01);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为8.60h,,明显低于对照组(3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42,P&;lt;0.05)。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辅以综合性早期干预措施,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并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朝晖  胡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98-2598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方法 将70例恢复期(BPRS&;lt;35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30例,研究患者进行定期家庭回归观察,在观察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量表(SAPS)量表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前后BPRS总分分值均明显下降,观察前后研究组中BPRS中的缺乏活力因子分(t=2.06,P&;lt;0.05)和SANS总分(t=4.4l,P&;lt;0.01)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SANS量表总分(t=3.37,P&;lt;0.01)及BPRS量表中缺乏活力因子减分值(t=2.46,P&;lt;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定期家庭回归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康复干预手段。方法: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广西龙泉山医院176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180名正常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SF-36总评分(67.72&;#177;18.84)、生理功能(78.61&;#177;23.14)、生理职能(53.71&;#177;34.25)、社交功能(67.78&;#177;27.46)和情感职能(64.66&;#177;37.89)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5.24,4.82,7.69,9.08,4.65,P均&;lt;0.01);家庭支持少、病程长、年龄轻、多次住院、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生活质量差(P&;lt;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BPRS,SAS,SDS,TESS和病程(P&;lt;0.01~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低下,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选择合理药物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开展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进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面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刘锋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364-7365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近期效果,探讨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除药物治疗外,接受支持性心理行为治疗,对照组只应用药物治疗。在治疗8周后,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易应对式问卷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支持性心理行为疗法,研究组在治疗后8周BPRS(25.86&;#177;6.50),SANS评分(47.60&;#177;7.01)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06,6.73,P均&;lt;0.01);简易应对式问卷评分(积极应对:1.85&;#177;0.46,消极应对:1.40&;#177;0.54)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945,P&;lt;0.01)。结论:支持性心理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和调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不良情绪和社会功能,促进患者近期心理康复和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3.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制定提高患者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韦氏智力、韦氏记忆量表的评定,并与68例健康人的TAS的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TAS总均分(73.51&;#177;1267)及各因子分(因子Ⅰ:17.36&;#177;4.35,因子Ⅱ:20.47&;#177;5.09.因子Ⅲ:16.47&;#177;4.21.因子Ⅳ:20.26&;#177;3.83)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k2.389~3.377,P&;lt;0.05~0.01)。总均分与言语智商成负相关(r=0.61,P&;lt;0.01),与操作智商成正相关(r=0.41,P&;lt;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言语智商越低的患者述情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与社会支持的对照比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目的 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支持进行评定,用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精神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8.1&;#177;2.1)、主观支持(19.8&;#177;3.5)、对支持的利用度(7.3&;#177;1.7)、社会支持总分(35.3&;#177;5.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8—5.02.P&;lt;0.01-0.05),高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t=3.78—6.02.P&;lt;0.01)。(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均明显低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χ^2=4.20-18.43.P&;lt;0.05—0.001)。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会支持均优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差于非精神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社交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社交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广西龙泉山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常规使用抗精神药物治疗,研究组进行社交技能训练8周,于治疗前后应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评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研究组TAs总分(61.13&;#177;8.72)和因子Ⅰ(描述情感的能力,2.21&;#177;038)、因子Ⅱ(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2.62&;#177;0.82)、因子Ⅳ得分(外向型思维,2.52&;#177;0.79)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403-4.574,P&;lt;0.05-0.01,因子Ⅲ(缺乏幻想)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gt;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干预对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再住院率以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复发性抑郁症患者121例随机分为社会心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物组(实验组,n=60)及单用抗抑郁药物组(对照组,n=61),采取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于出院后随访6个月、1年、2年分别了解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复发率及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为13.2&;#177;2.43,68.4&;#177;11.3,53.2&;#177;6.9和37.31&;#177;6.27,显著好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评分:11.3&;#177;2.3,心理领域:63.53&;#177;10.23,独立性领域:49.22&;#177;6.18,社会关系领域评分:34.44&;#177;5.8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2,2.49,4.98,2.60,P&;lt;0.05~0.001);2年后随防实验组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为8%和5%,明显低于对照组(33%/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2.39、12.65;P均&;lt;0.05);坚持服药的人数实验组50例,对照组36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72,P&;lt;0.05)。结论:社会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而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buflomedil)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82例康复科住院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丁咯地尔150~2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血栓通15~20mL静脉滴注。上述药物均1次/d,连续15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FMA),ADL能力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NF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16.7&;#177;6.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4.2&;#177;5.5)分(t=5.77,P&;lt;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0.1&;#177;7.2)分(t=2.27,P&;lt;0.05);FMA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66.5&;#177;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6.8&;#177;7.2)分和对照组治疗后(45.7&;#177;9.3)分(t=1778,10.83,P均&;lt;0.01);B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79.4&;#177;9.5)分,明显高于治疗前(45.7&;#177;8.9)分和对照组治疗后(58.3&;#177;8.6)分(t=16.77,10.55,P均&;lt;0.01)。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53,P&;lt;0.05),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行为干预疗法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存在积极的调节作用。方法:对来自广东湛江地区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4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实验组),进行CMF方案辅助化疗及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训练干预治疗,及时调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测定干预前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与未加认知行为干预的4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对照组)做对照。结果:实验组治疗后CD4(32.38&;#177;9.11)和CD4/CD8值(1.67&;#177;0.76)较化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6~5.66,P&;lt;0.05),对照组化疗后CD3(36.73&;#177;11.01),CD4(25.19&;#177;7.35),CD4/CD8(1.32&;#177;1.01)及NK细胞活性(21.36&;#177;12.86)均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干预组化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2~2.07,P&;lt;0.01)。结论: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训练的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存在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3种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BEP)的变异。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型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光、声刺激和Click短声刺激,检测75例PTSD患者(研究组)和46名健康军人(对照组)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和脑干听觉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结果:①VEP: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4.4&;#177;4.1)和(9.0&;#177;5.2)μV,t=5.40,P&;lt;0.01],P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1&;#177;4.0)和(8.1&;#177;4.5)μV,t=3.82,P&;lt;0.01]。②AEP:Oz脑区的P,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330.2&;#177;30.7)和(298.1&;#177;27.4)ms,t=5.81,P&;lt;0.01],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8&;#177;1.7)和(4.5&;#177;1.8)μV,t=5、22,P&;lt;0.01],C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高于对照组[(4.2&;#177;2.1)和(2.2&;#177;1.0)μV,t=6.05,P&;lt;0.01]。③ABR:P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5.8&;#177;0.3)和(5.4&;#177;0.2)ms,t=8.01,P&;lt;0.01],O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短于对照组[(6.4&;#177;0.3)和(6.9&;#177;0.3)ms,t=8.90,P&;lt;0.01]。Pz脑区的波Ⅳ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24&;#177;0.12)和(0.40&;#177;0.10)μV,t=7.57,P&;lt;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38&;#177;0.11)和(0.51&;#177;0.12)μV,t=6.10,P&;lt;0.01]。结论:BEP的变异特点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标志。  相似文献   

20.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脱落5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疗程均为8周,随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自尊量表(SE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定。并于随访结束时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S)评定。结果 随访结束时,①研究组患者的SES评分为(28&;#17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177;4)分(t=9.49,P&;lt;0.01),而SDSS评分为(6&;#177;3)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77;4)分(t=2.69,P&;lt;0.01);②研究组患者的SCSS中积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8&;#177;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77;0.7)分(t=2.35,P&;lt;0.05),而消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6&;#177;0.6)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77;0.6)分(t=2.38,P&;lt;0.05)。结论 健康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社会功能及心理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