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CHG)醇皮肤消毒液对预防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消毒效果。方法对2013年1-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4例使用2%CHG醇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30例使用5%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分别于各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及置管后48h对置管周围部位的皮肤采样,进行细菌监测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PICC置管前和置管后较对照组48h皮肤菌落数低、干燥时间短(P<0.05),观察组总置管日2 356d,无CRBSI发生;对照组总置管日1 970d,CRBSI 4例,2%CHG醇消毒液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P<0.05)。结论 2%CHG醇皮肤消毒液可降低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可减少皮肤表面的暂居菌,抑制其生长从而降低CRBSI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和CVC置管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抽取病例时间确定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随机选出84例在院内肿瘤科确诊并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分两组各42例。患者均实施化疗治疗,对照组进行CVC置管,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对比置管相关情况、置管安全性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平均导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化疗安全性对比,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比CVC置管方式更合理,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PICC置管能减少频繁置管等对人体的损伤,减少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置管方式较符合恶性肿瘤化疗需求。PICC置管能延长导管在人体中的时间,减少置管引发的病症,保障患者接受度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超声诊断仪血管定位穿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重庆市东南医院麻醉科收治的66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法,观察组采用超声诊断仪血管定位穿刺法,比较两组的肘上外周静脉穿刺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穿刺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仪血管定位穿刺应用于PICC置管中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盲穿,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出现出血、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及异位等并发症致意外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因并发症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等优势,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为PICC置管患者提供科学护理依据.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104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以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置留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为评价指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导管堵塞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置留时间和患者满意程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对推动循证护理在临床应用中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10月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并对全院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实施PICC置管维护规范化管理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86例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一年102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患者资料的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资料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患者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新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损伤。方法:将440例静脉滴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拔针后采用新方法按压针眼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按压针眼为对照组,0.5h后进行比较。结果: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新方法后,患者成功率达到99%。结论:实验组的成功率超过对照组,新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改进,以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功率,确保图像质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方便。方法选择血管成像患者2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传统的置管操作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左手大母指固定皮肤、食指和中指固定Y型软管座右手退出针芯,右手再送套管单手方法。根据血管条件决定送管长度,进行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成功率100%,患者疼痛也明显减小。对照组为98.4%、患者疼痛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血管成像患者血管条件不佳的,采用改进方法送管并根据血管条件决定送管长度的方法置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图像质量,减轻疼痛,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借助于血管超声机应用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5例),经传统方法盲插置管患者设为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5,(4):510-5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PICC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及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各40例为研究对象,品管圈活动(2013年1月举办)前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活动后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脉炎、感染、拔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降低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PICC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拔管率,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护理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PICC置管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行PICC置管恶性肿瘤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依从性,干预前后QLQ-C30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QLQ-C3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PIC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用于行PICC置管恶性肿瘤患者可有效提高置管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爱肤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局部皮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8例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一般透明肤料贴于PICC处固定皮肤,而观察组则应用多爱肤后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结果 观察组PICC固定处皮肤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及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多爱肤能有效保护PICC固定处皮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高龄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及预防治疗对策。方法对60例80~95岁超高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行PICC和CVC,置管后采用相同的日常维护方法;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及拔管前穿刺部位、全身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穿刺部位红肿及感染发生率情况:PICC组穿刺点红肿1例,占3.3%,无病例发生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CVC组穿刺点红肿7例,占23.3%,全身寒战发热3例,占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比CVC高(P<0.05),两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低,在外周静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超高龄患者也应尽量选择PICC置管;但在一些周围血管穿刺困难和周围循环衰竭抢救的病例中仍应以CVC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住天津市人民医院的PICC置管肿瘤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循证护理,观察比较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80.95±28.36)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1.37±29.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PICC置管方式对肿瘤化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取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160例,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传统盲穿法置管、改良塞丁格尔技术置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尔技术置管,对比分析三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三组间比较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且改良组与超声改良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三组间各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与超声改良组各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盲穿法PICC置管,给予肿瘤化疗患者改良塞丁格尔技术及超声引导,置管成功率更高,非计划拔管率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于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出生的78例极(超)低体重儿,根据随机抽样法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外周留置针输液,干预组39例患者予以PICC置管输液,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体重增长情况、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输液外渗率、穿刺点皮肤损伤率。结果:干预组静脉输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静脉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穿刺点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输液前两组体重、NIPS评分比较,P>0.05;干预组输液7d后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输液应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可缩短输液、住院时间,降低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皮肤损伤率,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分析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的52例PICC置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置管护理,然后观察并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19.23%,而留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PICC术后进行针对性的置管护理,可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的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延长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姚孟冬 《现代医院》2013,(10):67-69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初期穿刺口出血及置管期间渗血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针对血小板数值在(3~5)×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将采用改良按压方法的PICC置管的50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52例PICC置管患者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按压方法.通过2组采用不同按压方法,观察2组病人PICC置管后24小时内出血情况、置管后1~7天换药次数.使用SPSS妇13.0统计软件,以率或构成比作为描述指标,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p〈0.05,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出血量、置管后1~7天更换敷贴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观察组按压方法可有效减少置管后24小时出血量及减少置管后1~7天的导管口渗血情况,有效降低了穿刺口出血量的同时,降低了因置管口渗血导致更换敷料频率增加带了的经济费用,也有效减少了护士导管维护的工作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改良按压方法的实施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初期导管口渗血及出血,减轻患者导管维护产生的经济费用与降低了护理人员维护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感染措施管控阶段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0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13年1月-2015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感染措施未管控阶段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9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2.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血流感染针对性管控措施,有助于降低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风险以及其他不良临床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