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A组(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和B组(肠外营养),从起病48h后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入院3周末测量两组患者多项营养指标,同期观察并发症。结果 3周末A组各营养指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并发症出现数低于B组,其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吸入性肺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应用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危重症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比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所需花费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ICU病人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EN组)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入住ICU后2周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PN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N组较PN组的护理工作量有明显减轻,所需花费较少。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护理工作量轻,花费少,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肠内与肠外两种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ICU危重症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57例)和肠外营养组(57例),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等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各营养指标均有所升高,且肠内营养组比肠外营养组升高更明显[血红蛋白:(120.47±22.46) g/L比(114.83±23.86) g/L,总蛋白:(78.21±8.42) g/L比(70.48±8.21) g/L,白蛋白:(38.21±5.03) g/L比(33.87±5.62) g/L,前清蛋白:(245.57±44.61) mg/L比(182.24±42.7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腹泻、呕吐恶心、感染、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14.04%(8/57)比26.32% (15/57),12.28%(7/57)比17.54%(10/57),3.51%(2/57)比8.77%(5/57),1.75%(1/57)比5.26% (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支持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力都有提升作用,且肠内营养效果更加明显,可更好地提高预后,可能成为危重症患者更佳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4.
营养支持小组建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立营养支持小组对院内临床营养支持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999年1月-2000年4月间的317例病人以我院营养支持小组成立时为界,分为成立前(BET组)、成立后(AET组)两组。对两组病人营养持状况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作对照组。结果:AET组营养支持前接受全面的营养状况评估、营养支持治疗中进行营养监测、肠外营养选择TNA、方式及中心静脉输注途径、肠内营养持采用管饲方式的人数比例较BET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AET组的肠外营养支持中导管及代谢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支持中胃肠道及代谢并发症发生率较BET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建立营养支持小组能使使临床营养支持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有效地降低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推动营养支持在临床上更为有效、安全、合理应用的一种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后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64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术后分别给予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合并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早期肠内营养可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卵巢癌早期应用肠外(PN)与肠内(EN)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38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肠内联合营养组(PN—EN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不同方式营养给予,PN-EN组由短期肠外营养逐渐过渡为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常规糖、盐水输液。测定术前、术后2周营养指标: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N-EN组在术后2周测定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5)。PN-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手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卵巢癌患者早期给予肠外与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要求、安全可行,对机体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是卵巢癌手术后患者首选的合理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老年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胃底贲门癌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而肠外营养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第7天营养状况、术后临床指标、并发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7天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短,营养费用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内营养组的腹胀、腹痛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27.5%(P0.05);而两组间的恶心呕吐、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加快机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有效、安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运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我院营养科会诊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前与肠内营养支持10天后的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营养支持途径分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8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EN+PN组)比较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对无法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联合使用肠外营养既可保护肠道功能又能供给充足能量,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李刚 《现代保健》2011,(12):11-12
目的观察食管贵门痛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将9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EN组给予肠内营养,PN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膻情况。结果EN组术后8天PA水平高于PN组;TBIL、GGT均低于PN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提前于P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PN纰,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PN组的29.17%(P〈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链氨基酸(BCAA)强化的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雄性SD肝硬化大鼠按编号法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BCAA组和肠外营养+BCAA组3组,3组大鼠行肝部分切除术后1d分别进行等热量等氮量营养支持,共5d。术后6d测定大鼠体重、肝功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肝组织白蛋白mRNA的表达、Ki67蛋白表达指数及进行血浆氨基酸谱分析。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BCAA、肠外营养+BCAA组大鼠体重均减轻(P〈0.05)。术后肠外营养+BCAA组较肠内营养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P〈0.05);肠外营养+BCAA组较肠内营养+BCAA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P〈0.05)。术后肠外营养+BCAA组较肠内营养、肠内营养+BCAA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P〈0.05),转铁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BCAA、肠内营养+BCAA组较肠内营养组血浆中亮氨酸、异亮氨酸明显升高,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色氨酸明显降低(P〈0.05);肠外营养+BCAA组与肠内营养+BCAA组比较,各氨基酸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BCAA、肠内营养+BCAA组较肠内营养组总氨基酸及芳香族氨基酸均降低,BCAA及BCAA/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升高(P〈0.05)。肠外营养+BCAA组较肠内营养、肠内营养+BCAA组肝组织白蛋白mRNA表达水平及Ki67蛋白表达指数均降低(P〈0.05)。结论BCAA强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能改善肝硬化大鼠血浆氨基酸失衡,恢复血浆中BCAA/芳香族氨基酸比值;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和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肝再生方面优于肠外营养,但仍不能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5例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5)和肠内营养加肠外阶段性营养组(PN+EN组,n=20)。观察两组治疗结果以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支持后PN+EN组的APACHEⅡ评分和CT评分均显著低于TPN组(P〈0.01)。营养支持两周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血清淀粉酶和血肌酐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钙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升高(P〈0.01),但是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N+EN组患者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也显著短于TPN组(P〈0.01)。结论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支持方式的疗效优于完全胃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差值(△值)、2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2.65±0.51) g/L比(1.41 ±0.57) g/L,(4.82±1.82)g/L比(2.75±0.6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肠外营养组[(7.6±0.7)d比(10.8±0.9)d,(11.6±2.4)d比(16.8±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为92.5%(37/40),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的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30.0%(12/40)比0],而肠外营养组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及中心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内营养组[ 15.0%(6/40)比0,15.0%( 6/40)比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2008年3月-2012年7月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肠外营养组(PN),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效果。结果:EEN组患者营养支持术后7d其BWI、ALB、PA、HGB、TF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PN组(P〈0.05);E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PN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重度颅脑损伤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GCS≤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组)、B组(单纯肠外营养组,PN)、C组(单纯肠内营养组,EN),每组28例。伤后48~72小时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伤后1周时,A、B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优于C组,早期并发症少于C组(P<0.05)。2周时三组上述指标虽略有高低,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C组的并发症高于A组(P<0.05)。按QCS预后评定A组预后优于B、C两组(P<0.05),死亡率A组最低。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外、一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姜喜 《现代保健》2011,(15):32-33
目的 观察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症(ICU)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 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30例和胃肠外营养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清蛋白等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胃肠道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胃肠外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胃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危重患者的理想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为临床护理提供了路径。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术后试验组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营养、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均较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患者手术后及时给与肠内营养更有助于使肠道具有合理的生理状态,更利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提高了免疫力,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通过收集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4月期间绍兴县中心医院ICU住院治疗的2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行肠内营养(EN)的72例患者采取营养支持护理干预措施,行肠外营养(TPN)的74例采取营养支持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72例患者采取常规ICU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各项营养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EN干预组患者体质量上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质量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PN干预组体质量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N干预组治疗后总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均明显高于TPN及对照组治疗后总蛋白及血红蛋白(P〈0.05)。TPN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干预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干预组治疗后TLC、IgA、IgG和IgM均较治疗前显著性升高(P〈0.05);EN干预组治疗后TLC、IgM明显高于TPN治疗后TLC、IgM;EN干预组治疗后TLC、IgA、IgG和Ig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PN干预组治疗后TLC、IRA、IgG和IgM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TPN来讲EN更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配合护理工作的规范、安全、人性化的实施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孙林  向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4170-4171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2例胃肠道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7例,肠外营养组15例。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及胃肠道恢复时间等,均较肠外营养组低。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术后早期采有肠内营养支持具有优越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运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支持治疗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24例,分别在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液及肠外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8天检测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较术前均升高,EN组较PN组升高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具有优势,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增强患者的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