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累及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累及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侧髂腹股沟联合后侧K-L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采用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采用改良Harris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70~485(362.2±84.5) min,术中出血量450~4800(1452.0±982.5)ml,输血量450~4300(1135.3±650.7) ml.根据Matta骨折复位标准:完全解剖复位26例,满意解剖复位4例.28例患者随访11~62(32.5±18.3)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发生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各2例.改良Harris评分78~124(115.2±11.5)分,其中优1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24/28).结论 采用前侧髂腹股沟联合后侧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前髂腹股沟入路和髋关节后外侧前弧形切口(非K-L)入路手术方法治疗43例复杂性髋臼骨折。本研究中,回顾分析了这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对手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10-24个月,其中有5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症状,1例出现骨化性肌炎,其余病例术后生活质量较好,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复杂性髋臼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能获得很好的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型髋臼骨折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复杂型髋臼骨折,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手术治疗。术中采用专用骨盆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螺钉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6~24个月解剖复位19例,良好复位8例,差1例。结论明确骨折分型,手术入路充分暴露骨折端,尽量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移位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移位复杂髋臼骨折26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K-L入路9例、髂腹股沟入路6例和前后联合入路11例。结果术后复位情况按Matta标准评估: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7例,复位不满意2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按d'Aubigne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关节功能优9例,良9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69.2%。解剖复位组和非解剖复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8.2%和33.3%(P〈0.01)。结论开放复位内固定是移位复杂型髋臼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术前明确骨折分型、合适入路、手术时机适当、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8,(2):209-210
目的观察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4例骨盆或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30例行改良Stoppa入路的患者设为改良组,34例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末次随访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和对照组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70.00%、6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47%(P<0.05)。改良组平均随访56.7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平均随访58.7个月,优良率为79.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可达到与传统入路相似的近远期效果,而且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丰城市中医院收治的50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臼骨折复位(Matt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折复位满意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谢宜党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216-1217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同时进行外伤原因分类。入路选择统计:髂腹股沟入路11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14例,前后联合入路7例,延长的髂腹股入路4例。复位后分别采用拉力螺钉,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均用皮牵引2~3周。结果优21例,良12例,一般3例,优良率91%。36例随访13~53个月,平均35个月,本组无1例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对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采取不同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方法应满足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和安全的要求。术后功能锻炼应尽早进行,8~12周恢复负重活动,以避免发生骨性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患者采用髂骨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48例不稳定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采用髂骨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优良率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且手术治疗效果为优39例,良6例,可3例.结论 :在髋臼骨折治疗中,采用髂骨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案,效果显著,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手术治疗54例髋臼骨折,其中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10例,后柱伴后壁骨折4例,前柱骨折5例,横型骨折10例,T型骨折10例,前柱伴后半横骨折4例,双柱骨折5例。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12例,K-L入路20例,髂股延长入路3例,双入路19例。结果解剖复位37例,满意复位13例,不满意复位4例。髋关节功能按d′Aubighe和Postel标准,优35例,良9例,可6例,差4例。并发症:肺栓塞并死亡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异位骨化9例,股骨头坏死3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满意的复位、可靠的内固定,术后合理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2月至2006年10月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16例,术中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结果 本组8例达解剖复位,5例满意复位.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2%.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是手术治疗髋臼前柱或前壁骨折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手术治疗54例髋臼骨折,其中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10例,后柱伴后壁骨折4例,前柱骨折5例,横型骨折10例,T型骨折10例,前柱伴后半横骨折4例,双柱骨折5例。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12例,K—L入路20例,髂股延长入路3例,双入路19例。结果 解剖复位37例,满意复位13例,不满意复位4例。髋关节功能按d’Aubighe和Postd标准,优35例,良9例,可6例,差4例。并发症:肺栓塞并死亡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异位骨化9例,股骨头坏死3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满意的复位、可靠的内固定,术后合理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陈翔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2):516-518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联合可吸收螺钉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4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Letournel分类:T形骨折5例,后柱骨折4例,后柱并后壁骨折3例,后壁并横行骨折4例,前柱骨折2例,前柱并横行骨折3例,双柱骨折2例,双柱及前后壁骨折1例。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单一或联合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后侧入路,行重建钢板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的评分标准,22例达到解剖复位,2例复位欠佳。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采用Modified d’Aubugneand Postal功能评定标准:优1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本组有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异位骨化发生。结论术前骨折的明确分类、合适入路的选择、满意的解剖复位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治疗髋臼骨折的关键,采用重建钢板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内固定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用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8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21例,进行不同入路手术,左胸后外侧入路(A组),胸腹部正中联合入路(B组),右胸后外侧入路(C组),上腹部正中入路(D组)。比较四种不同入路手术患者临床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枚数及3年后生存率。结果 A组并发症率16.66%,B组10.71%,C组19.04%,D组15.47%。四组中B组淋巴结清扫数最佳(14.3±2.3)。3年后患者生存率B组最高71.42%。结论不同手术入路用于食管癌贲门癌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入路方案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41例.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型22例,复杂型19例,采用K-L入路31例(其中14例附加大转子截骨)、髂腹股沟入路8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 随访16~36(24.31±5.31)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解剖复位27例,良好复位8例,差3例,关节轮廓复位3例.根据Merle D'Aubigne临床评定标准:优14例,良18例,一般5例,差4例,优良率78%(32/41).股骨头坏死3例,异位骨化4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坐骨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1例,神经损伤均在6个月内恢复.下肢深静脉栓塞3例,溶栓后恢复.无死亡病例,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大多数髋臼骨折的手术可以通过单一的K-L入路或髂腹股沟入路完成显露.双钢板或单钢板+拉力螺钉固定牢靠,可以满足髋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Methods Forty-one patients with acetabul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 operatively from March 2001 to March 2006.All fractur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Letournel-Judet classification,22cases were simple fractures and 19 cases were complicated fractures.Kocher-Langenbeck (K-L) approach were adopted in 31 cases (14 cases through osteotomy of greater trochanter additionally),ilioinguinal approach were adopted in 8 cases and anterior combined posterior approach were adopted in 2 cases.Different fractures were fixed by reconstructive plates and screws.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6-36 (24.31 ± 5.31 ) months.According to the reduction criteria of Matta radiography,there were 27 cases with anatomic reduction,8 cases with satisfactory reduction,3 cases with poor reduction and 3 cases with joint contour reduction.According to the Merle D' Aubigne clinical criteria for joint functions,14 cases showed excellent results,18 cases were good,5 cases were fair and 4 cases were poor,and the excellent-good rate was 78%( 32/41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was found in 3 cases,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in 4 cases,traumatic arthritis in 3 cases,sciatic nerve injury in 4 cases,femoral nerve injury in 1 case,all the nerve injury recovered in 6 months.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3 cases,all of them were recovered by given anticoagulation.No death,infection or nonunion were found.Conclusions K-L approach or ilioinguinal approach are adopted in the most of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Dual reconstructive plates or single.reconstructive plate combine lag screws can fix solid.It can make hip to do early exerci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21例,均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对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随访期间收集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临床骨愈合时间等临床资料,应用Matta标准和Majeed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放射学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6~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3.4(12.5 ~ 15.0)cm,平均手术时间135(75~2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0(320~750) ml,平均临床骨折愈合时间32(28~34)周.根据Matta标准:19例患者影像学复位满意,2例良好,满意率90.5%(19/21).根据Majeed标准:术后1年20例患者评分为优,1例为良,优率95.2%(20/21).1例患者X线复查发现钢板轻微移位,但骨折端对合良好,9个月后取出内固定,骨折端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改良Stoppa 入路具有切口较小、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在手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时,改良Stoppa入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6年5月,根据67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行髋臼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同时处理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9个月-3年随访,平均15.7个月。髋臼骨折复住质量按照Matta标;住:达到解剖复位41例,满意复位21例,不满意复位5例。髋关节功能依据D’Aubingne—postel评分标准:优38例,良21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8.06%。结论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髋臼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鹿占斌 《中国保健》2008,16(15):65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50例患者中22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13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采用延长的髂股入路,6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在充分暴露下,尽可能恢复髋臼的形态,尤其是负重区的关节面要尽可能解剖复位.结果根据Matta评分,优28例、良16例,优良率为88%.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及时的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7月-2011年7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治疗29例letournel&Judet分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4h,平均(2.5±1.3)h,术中失血量400—900ml,平均(600±180)ml,无切口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出现深静脉栓塞3例,切口I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折愈合时间2~4个月,随访时间8~48个月,出现异位骨化5例,股骨头坏死1例。按matta复位标准,解剖复位22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1例。髋关节功能按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定,优22例,良4例,中2例,差1例。结论:前后联合人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具有骨折复位准确、固定牢固方便的优点,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  相似文献   

19.
康北生  赫崇欣 《中国保健》2009,(21):844-84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4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12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7例采用延长的髂股入路,3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术后常规抗感染,切口负压引流48~72h,并予皮肤牵引。结果:40例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Matta评分,优22例、良12例、一般4例、差2例;优良率达到85%。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时进行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波及两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及疗效。方法对19例波及两柱的复杂髋臼骨折通过联合髂腹股沟入路及K-L(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19例患者,随访17例,随访10~26(14.5±4.3)月。术后髋关节功能优11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结论联合髂腹股沟入路及K-L(Kocher-Langenbeck)入路能充分显露骨折端,复位、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