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过氧化物引发下,通过硅烷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改性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采用层间剪切强度、扫描电镜、红外光谱(ATRIR)及浸润性测试等分析手段表征了接枝改性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硅烷接枝改性,改善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乙烯基酯树脂的浸润性,提高了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粘结性,使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来改性乙烯基聚酯树脂(PE),旨在提高其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能。通过玻璃化温度、红外光谱分析、试样在腐蚀介质中浸泡后重量和介电损耗的变化、扫描电镜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对TDI改性后的树脂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用10%(wt)TDI对乙烯基聚酯树脂进行改性,其玻璃化温度可提高15℃,高温残留物含量增加4~5.3%,并仍能保持PE树脂的力学性能;腐蚀后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角变化较小,耐硝酸、耐醋酸性能有所提高;在水和硫酸介质中性能基本不变;耐盐酸、耐碱性能方面性能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动态力学分析法研究了IPN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出现宽温度阻尼范围。当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40/60时,材料的宽温度范围的阻尼性能最好。在体系中引入柔性链可改善低温阻尼性能,而引入刚性链则降低阻尼值、提高阻尼温度、阻尼温度范围变窄。在体系中引入大侧基能显著提高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的阻尼性能,提高交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得到丙烯酸树脂,然后用甲基丙烯酸异氰酸乙酯(MOI)对其改性,合成了既带有N,N-二甲胺基,又带有乙烯基的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漆基体树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DMAE-MA)用量对改性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和漆膜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树脂分子链上引入DMAEMA后,其水分散性有较大改善,随DMAEMA用量增加,水分散体的粒径减小、粘度略有增加、稳定性增强,电泳沉积量和漆膜厚度增加,电泳沉积漆膜的初期含水率增加。综合考虑水分散体和漆膜的性能,丙烯酸树脂中DMAEMA质量分数以0.144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乙烯基螺环原酯和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光交联反应 ,使用碘金翁盐作为阳离子光引发剂 ,在UV光作用下 ,通过乙烯基螺环原酯单元上的螺环开环聚合反应产生交联 ,产物的体积发生膨胀 ,膨胀率为 2 %左右。由于乙烯基螺环原酯单元生成的长侧链的作用 ,增进了高分子链的活动性 ,使得在固体膜中螺环开环反应转化率达到 80 %以上 ,同时光交联产物不产生脆性。进一步研究了光引发剂碘金翁盐 (PhI+Ph·R)X-的浓度和结构对乙烯基螺环原酯 /马来酸酐共聚物光交联反应的影响 ,发现螺环开环反应转化率随金翁盐浓度增大而增加 ,并于 2wt%出现最高点 ,而其取代基的碳链长度对交联速度的效果是C4>C8>C12 ,其对离子X-的影响则和它们的离子强度相关。应用乙烯基螺环原酯 /马来酸酐共聚物与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组成感光树脂 ,经曝光和碱水显影加工可获得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6.
由2,2-(4,4′-二羟乙基酚基)丙烷与甲基丙烯酸等不饱和酸的酯化产物溶解于苯乙烯中,制成了能室温固化、常压成型的BEM-3型乙烯基酯树酯。分析和探讨了树脂的结构,测定了固化树脂及玻璃钢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的新合成方法是成功的。该法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开辟了合成乙烯基酯树脂的新途径,同时也提高了树脂的耐热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
用微型反应注射成型机制备了以聚氨酯(PU)为弹性相的两类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SIN),其刚性相分别采用保留仲羟基的乙烯基酯树脂(VERH)以及封闭仲羟基的乙烯基酯树脂(VERA)。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线跟踪了这类互穿网络的生成过程,发现刚性网络抑制了PUC网络中硬段有序结构的形成,两个网络间有一定程度的互穿,而两个网络间的化学键作用进一步削弱氢键强度。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的测定进一步表明网络间存在  相似文献   

8.
以含氟环氧树脂(F-EP)、丙烯酸(A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用顺丁烯二酸(MA)进行改性,合成了含氟环氧乙烯基酯树脂(F-EVER)。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力学性能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树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催化剂,羧基与环氧基摩尔比为0.9,MA与F-EP摩尔比大于0.1,阻聚剂质量分数为0.03%时,合成的含氟环氧乙烯基酯树脂性能较好;同时,氟元素的引入较好地增强了环氧乙烯基酯树脂的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共聚合成了具有羟基和羧基侧基的丙烯酸共聚物,再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的半加成物对上述丙烯酸树脂进行接枝改性,经胺中和后,水性化,可得较为稳定的自乳化光敏树脂水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用微型反应注射成型机制备了以聚氨酯(PU)为弹性相的两类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SIN),其刚性相分别采用保留仲羟基的乙烯基酯树脂(VERH)以及封闭仲羟基的乙烯基酯树脂(VERA)。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线跟踪了这类互穿网络的生成过程,发现刚性网络抑制了PU网络中硬段有序结构的形成,两个网络间有一定程度的互穿,而两个网络间的化学键作用进一步削弱氢键强度。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的测定进一步表明网络间存在一定的互穿以及刚性相对于PU硬段结晶的抑制作用。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SIN的形态有关。VERA网络对PU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而由VERH网络形成的SIN则由于体系相分离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使材料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1.
王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309-1311
目的分析生命体征测量仪、红外耳温仪、红外额式体温仪3种测温方式在急诊病人预检分诊中的准确性和差异。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病人175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急诊病人均分别采用生命体征监测仪、红外耳温仪和额温仪3种方式进行测温并记录,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差异度。结果3种测温方式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红外耳温仪和红外额式体温仪测得温度均明显低于生命体征检测仪(P < 0.01)。在正常体温(36~37.2℃)病人中,3种体温测量方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红外耳温仪和生命体征检测仪测得温度均高于红外额式体温仪(P < 0.05)。结论急诊病人进行体温测量时,额温仪只宜作为初步筛查,耳温仪与生命体征测量仪相对准确性好,差异性小,适于急诊病人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实验温度对盐酸氮芥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在5—30℃之间设置6个温度点,分别在各个温度点下测定消白酊及10%盐酸氮芥溶液中盐酸氮芥含量的变化趋势。含量测定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盐酸氦芥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定。结果: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盐酸氮芥的含量测定结果逐渐升高,25℃以后不再变化。结论:实验温度低会造成化学反应不完全,使含量测定结果偏低,故盐酸氮芥的含量测定应不低于25℃,与室温接近。  相似文献   

13.
红外线体温仪与耳温计联合测量住院患者体温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种体温测量工具测量体温效果的差异,寻找一种更准确、安全、省时间的体温测量方法,以取代目前国内医院用水银体温计测体温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2011-07~2012-03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病房住院的300例术后3d内患者,分别应用水银体温计、耳温计、红外线体温仪3种方法测量其体表温度,合计900次.比较3种测量方法的测温效果.结果 3种方法测量发热患者体温测量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红外线体温仪测量正常体温患者与其余2种方法有差异.结论 联合使用耳温计与红外线体温仪临床测量体温准确、有效、节约时间,可有效避免发生交叉感染,且能减少汞对环境污染的危险性,优于水银体温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债项目日立CR-7离心机制备悬浮红细胞易发生血袋破损的原因。方法采用热电偶温度计测定离心腔的实际温度,测量5次计算平均值。结果实测温度平均值比设定温度值低2.4℃。结论设置恰当的离心参数,可减少或避免离心时血袋破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债项目日立CR-7离心机制备悬浮红细胞易发生血袋破损的原因。方法采用热电偶温度计测定离心腔的实际温度,测量5次计算平均值。结果实测温度平均值比设定温度值低2.4℃。结论设置恰当的离心参数,可减少或避免离心时血袋破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红外额式体温计在筛查发热患者中的价值,并找出其用来判断发热的最佳界值,为临床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提供依据。 方法 固定专人测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热门诊2018年6月1日—8月30日就诊的1 176例患者体温,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与水银式体温计分别测量。 结果 1 176例患者中,男性529例(45%),女性647例(55%),平均年龄(36.91±16.46)岁。Bland-Altman结果显示额温腋温测量一致性较好。水银式体温计测量腋温为(38.31±0.67)℃,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额温为(37.30±0.77)℃,二者平均差值(1.01±0.64)℃(t=53.774,P<0.001)。体温正常组、低热组、中热组、高热组的腋温和额温差值分别为(0.25±0.55)、(0.83±0.50)、(1.08±0.66)、(1.33±0.70)℃,t值分别为2.180、35.721、36.760及25.710,均P<0.05。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灵敏度为0.482,特异度为0.91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P<0.001,95%CI为0.650~0.811。最大约登指数为0.477,所对应的界值为37.05℃。 结论 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与水银体温计所测得的腋温存在一定差异,前者比后者低。而且随着体温的升高,差异增大。红外额式体温计可在发热门诊中使用,由于临床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进行体温测定时读数只能到小数点后1位,但应以37.0℃作为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发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补体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单向琼脂扩散法和非离心单管法对不同温度和时间下标本的C_3含量及CH50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血清补体C_5含量在室温下24h、4C下4dC、-10C和-20C下8d内无显著变化;CH50在室温下12h、4C下24h,-10C和-20C下8d内CH50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并用元素分析,DSC,TG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三元共聚物具有好的耐热性能,玻璃化温度和热稳定性随共聚物中NPMI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将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耐热改性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银荆感冒颗粒的解热作用.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正柴胡颗粒组,扑热息痛组及银荆感冒颗粒小、中、大剂量组,每组9只.末次给药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测量大鼠体温的变化情况;大鼠后脚两爪脚跖皮下注射角叉莱胶悬液,测量其肛温的变化情况.结果:(1)银荆感冒颗粒小、中、大剂量组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解热作用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20、150、180 min以上;(2)银荆感冒颗粒小、中、大剂量组对角叉莱胶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5、6 h.结论:银荆感冒颗粒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20.
腋窝体温测量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荷 《中外医疗》2009,28(29):14-15
目的探讨腋窝体温测量的适宜时间。方法对216例研究对象分别腋窝测温5min、7min、10min、13min,记录每次所测的温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分别测5min、7min、10min3个时间,所测温度依次升高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测10min和13min2个时间,所测温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腋窝测温的适宜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