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71例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15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56例胃癌标本,阳性率为73.21%;胃腺癌标本52例,阳性率为73.08%;低分化腺癌34例,阳性率76.47%,低中分化腺癌16例,阳性率68.75%,中分化腺癌2例,阳性率50%。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胃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我们对71例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15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56例胃癌标本,阳性率为73.21%;胃腺癌标本52例,阳性率为73.08%;低分化腺癌34例,阳性率76.47%,低中分化腺癌16例,阳性率68.75%,中分化腺癌2例,阳性率50%.结论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胃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有粘膜活检标本共150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2例、肠上皮化生(IM)36例、不典型增生(AH)34例、胃癌(GC)48例,分别采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上述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结果: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RNA阳性率为55.3%(83/150),显高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检出率(40.0%、60/150,P<0.05)。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IM、AH及GC的端粒酶RNA阳性率分别为47.2%、52.9%、100%,而CSG胃粘膜中未检出端粒酶RNA;IM、AH组端粒酶RNA阳性率亦明显低于GC组(P<0.05)。端粒酶RNA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癌细胞及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端粒酶RNA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端凿酶RNA对胃粘膜癌变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而且可能是较端粒酶活性更灵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5.
如何提高早期胃癌内镜活检阳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居消化道肿瘤第一位。近年来 ,胃癌的发病率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国内有些地区已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胃癌的早期诊断 ,及时恰当的治疗对胃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 ,内镜检查仍然是早期胃癌诊断的主要方法 ,而胃镜加活检各家报道不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对比胃癌患者内镜表现与活检病理诊断之间的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胃癌患者,均给予内镜检查,并记录临床医生按照内镜表现诊断得出的结果与活检病理检验结果相对比。结果:通过内镜表现确诊为胃癌者63例,良性病变及可疑病例者12例。进展期胃癌分型:I型者19例,II型者27例,III型者16例,IV型者1例。与病理活检诊断的符合率达84.0%。结论:现阶段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内镜表现结合活检病理结果,但活检病理取材较为困难,对病变性质的表达程度不深,所以临床诊断中应尽可能提高内镜表现与活检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自1990年1月到1999年12月,我院共做内镜检查7 011例次,确诊为胃癌者503例,其中早期胃癌24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均经内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其中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45.8±10.7)岁.有胃癌家族史者2例,慢性胃病史者14例;上腹部疼痛规律改变者14例,消瘦贫血者6例;上腹部饱胀不适者4例,无症状者2例.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酶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42例胃癌和26例非癌组织中肝素酶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肝素酶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中肝素酶呈阳性表达26例(61.9%);非癌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1例(3.8%)。RT-PCR和FQ-PCR的检测结果均相同。胃癌TNM分期中Ⅲ、Ⅳ期肝素酶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肝素酶表达与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或远端转移呈相关性(P<0.05)。结论:肝素酶可能促进胃癌浸润和转移,在胃癌的转移途径中,参与淋巴道转移而非血道转移。肝素酶可作为预测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评价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胃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测定28例胃癌和12例良性胃病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8例胃癌、12例良性胃病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5.7%(24/28)、16.7%(2/12),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的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随着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的提高,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升高的趋势。结论检测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胃癌的诊断,是否作为预后判断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evaluatetheroleoftelomeraseactivity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ionofgastriccancer.MethodsTelomeraseactivityin72spec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定位与活组织检查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使用亚甲蓝对22例胃癌患者先行前哨淋巴结标识活组织检查,然后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行常规HE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前哨淋巴结计算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假阴性率。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成功捡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5.5%(21/22)。前哨淋巴结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5.2%(20/21),敏感性为94.1%(16/17),特异性为100%(21/21),假阴性率为5.9%(1/17)。结论:术中使用亚甲蓝染色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安全可行,并能准确反映胃癌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可用于指导胃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3.
Telomerase,acomplexstructurepresentattheendsofeukaryoticchromosomes,consistsoftandemarraysofhighlyconservedhexameric(TTAGGG)repeatsinvertebrates.FunctionsoftelomerasearetoprotectgenomicDNAfromdegradationofdeleteriousrecombinationandsignificantlyresolvetheendreplicationproblem['.'J.Ithasbeenproposedthatprogressiveshorteningoftelomeraseinnormalsomaticcellsmayberegardedasamitoticclock,eventuallysignalingthesenescenceofprogrammedcelldeathinagedcells,thus,preventingfurtheraccumulatedgeneticcha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喉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分析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42例新鲜手术切除肺癌组织和 35例癌旁组织 ;6 3例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同时行刷片和灌洗液细胞学检查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灌洗液 ;34例肺癌痰液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痰液。采用PCR -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①新鲜手术切除肺癌标本和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6 4.3% ( 2 7/ 42 ) ,0 % ( 0 / 35 ) ,( χ2 =34.6 1,P <0 .0 1) ;Ⅰ~Ⅱ期肺癌和Ⅲ~Ⅳ期肺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6 .7% ( 13/ 15 )和 77.8% ( 2 1/ 2 7) ( χ2 =0 .0 9,P >0 .0 5 ) ;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5 .8% ( 2 2 / 2 9)和 92 .3% ( 12 / 13) ,( χ2 =0 .6 9,P >0 .0 5 )。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7.2 % ( 13/ 18)、87.5 % ( 14 / 16 )和 87.5 % ( 7/ 8) ( χ2 =0 .13,0 .0 2 ,0 .0 3,P均 >0 .0 5 )。②肺癌与非肺癌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6 .2 % ( 4 8/ 6 3)和 6 .5 % ( 2 / 31) ( χ2 =40 .6 ,P <0 .0 1)。端粒酶阳性率高于刷检( χ2 =0 .3.0 1,P >0 .0 5 ) ,高于灌洗液细胞学 ( χ2 =2 4.96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活性测定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 ,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10 4例癌性及结核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 ,用 TRAP- PCR- EL ISA法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5 4例恶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相对值为 0 .396± 0 .0 18,显著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组的 0 .0 0 3± .0 2 1(P<0 .0 1) ;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 90 .9% (4 9/5 4) ,也显著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组 (6 .0 % ,3/5 0 ) (P<0 .0 1)。 结论 :癌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 ,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临床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良恶性胃病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为80 8%(2 1/2 6 )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端粒酶阳性率为 44 4 %(8/18)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无端粒酶表达 (0 /13) ,三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胃癌端粒酶活性高度表达 ,癌前病变组已有表达端粒酶活性 ,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 ,提示端粒酶可作为胃肠道肿瘤诊断的有力生物标志 ,对端粒酶活性阳性癌前病变进行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作为甲状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 2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 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2 0例相应癌旁甲状腺组织及 9例甲状腺腺瘤组织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亚基的 m RNA。结果 :40例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及癌旁组织。 2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检出率为 90 %,2 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阳性检出率为85 %,2 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均为阴性 ,9例甲状腺腺瘤阳性检出率为 1 1 .1 %。端粒酶活性与甲状腺的类型、分化程度及分期无关。结论 :端粒酶可以成为一种用于甲状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 ,物并且在甲状腺癌的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