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蛾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处理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方面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2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除3例外其余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CTA结果对照。结果20例患者的MSCTA断面和重建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9例发现粗大的供血动脉,16例明确的引流静脉或扩大的静脉窦,6例病人合并亚急性出血.2例有出血后脑软化。结论MSCT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一种简单、快速、非侵袭和可靠的方法。M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SCTA在描绘脑血管三维结构以及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  相似文献   

3.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根据3D-CTA结果决定直接手术者51例,进一步行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11例(5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复查3D-DSA56例。结果62例患者中,6例经3D-CTA及3D-DS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56例依3D-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共发现68个颅内动脉瘤。3D-CTA在显示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及3D-DSA检查发现相类似。3D-CTA和3D-DSA测得的颅内动脉瘤瘤体纵径、颈宽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尽管3D-DSA目前仍然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3D-CTA也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亦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CTA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探讨CT血管造影对神经外科疾病,尤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表面阴影成像和最大强度投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在51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17例,AVM6例,血管闭塞3例,脑膜瘤4例,椎管肿瘤2例,其他2例,未见异常18例。结果CTA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和AVM的部位、形状、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CTA是一种安全、快捷,简便的检查方法,尤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不明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4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SAN)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85例均行4D-CTA和3D-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结果结合3D-DSA所见,185例中的87例患者发现99个小动脉瘤,4D-CTA正确检出94个小动脉瘤,7例显示为假阴性,2例显示为假阳性。在总体检出SAN数量方面,4D-CTA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3.9%,准确性为93.2%,4D-CTA与3D-DSA的一致性为优(Kappa值=0.83);对于SAN瘤体最大径的测量,CTA容积重建图像与3D-DS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值[(3.O±0.73)mm:(3.3±O.9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4D-CTA对诊断SA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很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之一,但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的小动脉瘤仍有漏诊。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物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26,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和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脑动静脉畸形的3D-CTA形态学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评价3D-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23例AVM病例同时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结果 23例脑AVM术前3D-CTA检查阳性诊断率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与DSA比较:(1)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判断完全吻合;(2)引流静脉判断完全吻合19例(83%),部分吻合者4例(17%);(3)病灶部位判断完全吻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脑AVM的3D-CTA二维影像与DSA基本吻合,立体空间三维形态描述好,可弥补后者不足,对手术有指导价值。本技术无创、低风险、价廉、其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可取代DSA。  相似文献   

8.
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 CT血管造影 (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5 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CTA检查 ,其中颅内动脉瘤 2 4例、脑血管畸形 14例、脑缺血性疾病 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 9例。除 4例外其余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 ,并与 CTA结果对照。结果  45例 CTA的结果与 DSA相同。 1例多发性动脉瘤 ,CTA漏检 1个动脉瘤。 4例未行 DSA的患者 ,其 CTA结果被手术或临床症状证实。CTA在描绘脑血管三维结构以及毗邻骨结构上优于 DSA。结论 CT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一种简单、快速、非侵袭和可靠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病灶定位以及长期系列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术前评估中的 初步应用经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CTA的诊断与DSA结果相同并被手术证实。CTA不仅发现8例动脉瘤和8例动静脉畸形,并且显示了这些病变的三维构造和毗邻的骨结构。CTA准确地显示了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并可显示颅内肿瘤与毗邻血管及颅骨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单、快速、无创和可靠等优点,适合于脑血管病、血供丰富的颅内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6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部分动脉瘤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为83.1%,特异性为100%。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能可靠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CTA不能很好地反应动脉瘤夹闭情况。结论 CTA是有效的血管成像技术,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诊治价值,临床疑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CTA不适合动脉瘤术后的复查。  相似文献   

11.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以来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3D-CTA及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证实72例患者共85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61例;多发动脉瘤11例,9例发现2个动脉瘤,2例发现3个动脉瘤。3D-CTA发现67例80个动脉瘤,而DSA发现70例83个动脉瘤。动脉瘤体最大径及瘤颈宽度的测量值在CTA与DSA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T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65%及94.12%,而DS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分别为98.82%及97.65%,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3D-CTA是一种快速、价廉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并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较好评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8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测量瘤颈和瘤体长径。结果 88例患者,3D-CTA检出75例患者中80个动脉瘤,13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DSA检出78例患者中90个动脉瘤,10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CTA检测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100.0%、100.0%和76.9%。对所有动脉瘤以及长径为≥5mm、3~5mm、≤3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8.9%、100%、93.3%、57.9%。3D-CTA和3D-DSA所测动脉瘤瘤颈和长径经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检验,两种方法所测瘤颈(ρ=0.94,P0.01,R2=0.88)和长径(ρ=0.93,P0.01,R2=0.86)有强相关;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3D-CTA和3D-DSA所测瘤颈(Z=-1.49,P0.1)和长径(Z=-1.33P0.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TA对长径3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mm的颅内动脉瘤仍有部分漏诊,3D-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3D-DSA、3D-CT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患者3D-DSA、3D-CTA、2D-DSA和手术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有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3D-DSA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准确判断3例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的动脉瘤且手术顺利夹闭;3D-CTA检出33个,遗漏1个前交通动脉瘤及1个颈内动脉瘤;2D-DSA检出32个,遗漏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3D-DSA及3D-CTA在显示瘤颈上明显优于2D-DSA,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与相邻骨质结构关系.结论 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其诊断效价优于2D-DSA,可以作为动脉瘤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必要时再行3D-DSA进行确诊,尤其是多发复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及3D-CTA阴性的SAH患者,3D-DSA应视作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3D-CT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怀疑动脉瘤的病人,同时行256层螺旋3D-CTA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D-CTA检查的灵敏度,并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CTA发现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2.6%,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高,且能提供精确的信息和优质图像,但仍有部分漏诊。将CTA与DSA技术结合能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入院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 72例患者经DSA检查及手术中共发现81个动脉瘤。CTA检查共发现动脉瘤79个,其中破裂动脉瘤71个、未破裂动脉瘤8个,其检出敏感性97.5%(79/81);漏诊颈内动脉床突旁的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和椎动脉破裂的夹层动脉瘤各1个。CTA提供的动脉瘤瘤径、动脉瘤深径以及动脉瘤最大径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在动脉瘤的指向、瘤颈部位、毗邻血管显示方面良好,尤其显示动脉瘤与骨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优于DSA。结论 CTA是一种快捷、无创的脑血管检查方法,能迅速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确切信息,对动脉瘤的夹闭或栓塞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3D-CTA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取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依据的可能性。方法4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35个,3D-CTA准确检出32个,DSA准确检出34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动脉瘤诊断上3D-CTA尚不及DSA;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h内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VCTDSA重建图像结果。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部CT平扫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图上可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下降、CBV下降、MTT延长、TTP延长或无TTP出现。VCTDSA可见23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余7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结论 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价值。VCTDS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技术术前评估颅底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12我院收治的术前诊断为颅底脑膜瘤52例患者,于术前1周行3D-CTA及MRI相关检查,比较3D-CTA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对脑肿瘤血供情况的诊断,并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术前根据3D-CTA及MRI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结果3D-CTA术前诊断肿瘤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5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4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3例,DSA术前诊断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8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2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2例;经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术前肿瘤血供情况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所见患者肿瘤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5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2例,颈内外混合供血15例,3D-CTA术前扫描诊断与术中所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术前扫描能够有效显示颅底脑膜瘤患者的肿瘤血供情况、肿瘤及其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增加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安全性,探讨采用CTA观察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 17只大耳白兔枕大池注射自体动脉血诱发DCVS,分别在术前、术后第7天行CTA和DSA检杏;另10只组成动态CTA组:分别在注血前、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1天和第14天行CTA检查.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55±0.14)mm,术后(0.95±0.20)mm,DS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61±0.19)mm,术后(1.00±0.17)mm,两种检测方法的测量值经统计学检验是完全等效的.动态CTA显示兔基底动脉住注血后第1天即出现痉挛,第4-11天血管痉挛明显加重,无明显高峰期,持续至第14天仍不能完伞缓解.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为观察兔DCVS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for confirmation of severe (70-99%) stenose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ICAs). However, it is associated with a risk of complicat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US),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 and their combined use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severe carotid stenoses, when compared with DSA. Severe ICA stenoses were diagnosed by US in a set of 29 patients. All patients also underwent CTA and DSA.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PV),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NPV),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er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centage of stenosis results. Homogeneity chi2 test was applied when assess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Severe stenosis was diagnosed in 34 ICAs. Two ICAs with uninterpretable CTA finding were excluded. The number of ICAs with stenoses 70-99%/<70%- US 32/0; CTA 29/3; US + CTA 29/3; DSA 24/8.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US 0.601; CTA 0.725; US + CTA 0.773. Sensitivity/specificity/PPV/NPV - US 1.0/0.75/0.75/xxx; CTA 1.0/0.844/0.828/1.0; US + CTA 1.0/0.844/0.828/1.0. Homogeneity chi2 test results - US, P = 0.002; CTA, P = 0.098; US + CTAG, P = 0.098. US in combination with CTA can be used for relatively secure diagnostics of severe ICA stenoses. Thus, invasive DSA can be avoided in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