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虎汤君药之争,以成无己为代表者认为:《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之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以柯韵伯为代表者认为:“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究其何者为是,何者为非,既不可主现臆杜,又不可附和盲从,当从仲景论断精旨寻找内证。  相似文献   

2.
论石膏之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秉成《本草便读》谓 :“石膏 ,退肺胃之火邪 ,清暑除烦能止渴 ;解阳明之郁热 ,祛瘟逐疫可消斑。”可说是要言就赘 ,其理甚书。历代医家喜用石膏者 ,首推仲景 ,张仲景用石膏为君 ,组成白虎汤 ,一清阳明内外之热 ,一透厥阴厥深之热。如《伤寒论》176条“伤寒 ,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按 :浮为表热 ,滑为里热 ;浮而滑是表里俱热之脉。柯颜伯注曰 :“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 ,石膏擅内外之能 ,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苦以泻火 ,润以滋燥 ,故用为药 ;甘草、梗米调和于中宫 ,寒剂得之缓真寒 ,苦剂得之…  相似文献   

3.
张锡纯乃近代中西汇通之大家,其临床拟方遣药,精当实效,每有独到见解,尤擅长“对药”的配合,现就其经验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剖析一二,供同道临证参考。 1 石膏配玄参石膏辛凉清透,玄参甘苦性凉,清热养阴。张氏认为,此2药相合,清气分热而不伤正,养阴增液,为治产后温病,气分热盛之良药。他指出,产后病多气阴不足,应慎用知母等甘寒之品,玄参能治“女人产乳余疾”(《神农本草经》)与石膏相合清热育阴,确为产后外感实热证之主要药对。张氏每以白虎加人参,用玄参代知母,山药代粳米而取效。如在“产后温病”案,治一妇人产后感邪,身热烦渴,微喘脉洪,以此方1剂而愈。笔者以此治疗小儿或体虚年老之人外感风热,咽痛身热,肺热咳喘以及风热喉痹等  相似文献   

4.
白虎汤始见于《伤寒论》治阳明经热盛之候,《温病条辨》多选此方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之候.本方以石膏为主药,《本经》谓其辛寒无毒,大清胃热,兼入手太阳、少阳气分,知母苦寒与石膏之辛寒配伍,相互为用,共奏清热之功。甘草、粳米甘凉为佐,濡润中宫,既撤热,又和  相似文献   

5.
对白虎汤清热原理及知母退热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虎汤是《伤寒论》经典方之一,是中医清气热的代表方剂。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具清气热、泻胃火、生津止渴作用,对外感热病、气分热盛的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证,有独到的疗效。故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此方。《伤寒论》把它列为阳明经证主方,温病学把它作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中医许多清热剂都以它为基础方而加减,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苍术汤”和“白虎桂枝汤”等。1700多年来,白虎汤仍不失为临床上清热剂的重要基础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虎汤确具解热作用,对乙脑、流感也有较好疗效。为进一步阐明白虎汤解热及其作用原理,我们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了实验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白虎能退烧,粳米不可少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宋天彬白虎汤是解阳明肌热的经典名方,综览古前贤的方解,均以石膏为君,知母为臣,粳米、甘草为佐,二味的作用不过是调和中宫,以缓和苦寒之剂,免损脾胃之气。只有柯琴的注解有一句:“且能土中泻火”,但并未引...  相似文献   

7.
白虎汤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方 ,用治阳明经证。其证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有力为辨证要点。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4味药物组成。石膏为君 ,大清胃热 ,并能除烦止渴 ;知母为臣 ,助石膏以清热生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 ,加强清热生津之功 ;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 ,并可防君臣药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 ,对阳明经无形之燥热来说 ,是为正治之法 ,亦为正治之方。由于患者感邪的轻重以及体质的强弱各有不同 ,在治疗上或者用药不当 ,难免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兼夹证 ,因此又必须针对患者的…  相似文献   

8.
徐兵 《光明中医》2013,28(9):1962-1963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所治均为阳明气分热邪充斥内外,弥漫表里为其特征。故本条之"表有热,里有寒"应理解为表里俱热。其脉象浮滑中的浮象,为热盛于外,滑为热炽于内,里热盛,鼓舞气血,故其证当见大热、汗出、口渴以及心烦等热象。白虎汤中知母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养阴液,其清热之力大于滋阴养液。石膏甘辛大寒、善解肌、清热泻火、为清热之重剂。炙甘草、粳米为甘甜之品,既能补中气、调胃和中而滋化源,同时亦可节制石膏、知母为性过寒,以免使药苦泄沉重下达,不利清泄阳明之热。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是清泄阳明气分热邪的辛凉重剂,主治壮热,口渴,蒸汗,舌苔黄,脉洪大、数。其中石膏辛寒,能清胃火,并能解肌,是为君药;知母清阳明独胜之热,并能生津,为臣药;甘草、粳米能益胃和中,为佐使药。因此本方在清热生津中亦能照顾脾胃,故为治阳...  相似文献   

10.
正白虎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方中生石膏为君药,知母为臣药,炙甘草、粳米共为佐使药,四药共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近年来,人们进一步对白虎汤的药理功效及药效成分进行研究,发掘其药理药效的物质基础,证明经方配伍的合理性,以更加科学地指导其临床应用。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近1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白虎汤的药  相似文献   

11.
石膏是临床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云:“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中逆气,惊喘,口干……”,后世注本草者,常注石膏有“解肌发汗”之功,如《得配本草》注:石膏甘辛而淡,辛能发汗解肌。石膏甘寒清热是无可质疑的,至于味“辛”,有“解肌发汗”之功,则有待于商榷。历代医家,善用石膏者,首推张仲景,他在《伤寒论》方中配伍石膏的有七方,《金匮要略》方中配石膏的有九方,共计十六方。其中石膏用壹斤的有白虎、白虎加人参、竹叶石膏、白虎加桂枝四方;用半斤的有麻杏石甘、越婢、越婢加半夏三方;用六两的风引汤方;用五两的文蛤汤方;用如鸡子大(约二两)的大青龙、厚朴麻黄、木防已、小青龙加石膏四方;用24铢的桂枝二越  相似文献   

12.
论吴鞠通温热病方剂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鞠通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 ,《温病条辨》是其代表作。从他自制的方剂里 ,足可见其立法严谨而不失随机应变 ,用药轻灵而又事半功倍的特点。“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首创方剂桑菊饮 ,是一张治风温身热不甚 ,微咳的主方。以桑叶、菊花为主药。疏散上焦风热 ,且桑叶善走肺络清肺止咳。是一辛甘化风 ,辛凉微苦的处方 ,称为辛凉轻剂。桑菊入肺肝经 ,有清肝泻风之功 ,薄叶助桑叶 ,菊花以疏风热 ,杏仁、桔梗宣肺止咳均为辅药 ,连翘清热解毒 ,芦根甘寒生津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与桔梗相伍 ,能利咽 ,为使药。如气喘粗加石膏 ,知母。舌绛暮热、烦…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主治气分热盛证。该方组方精细,配伍严谨,自古之医家在白虎汤的基础上衍化许多类方,例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化斑汤、清暑益气汤以及白虎加桂枝汤、柴胡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中,获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15.
吴施国 《山西中医》2010,26(2):42-42
石膏与知母配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白虎汤。研究石膏与知母的配伍意义及其机理,对理解并运用这一配伍组合治疗伤寒阳明热证、温病气分热盛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问必答     
1.广东省潮州市星路水晶巷7号罗明辉问: 粳米在白虎汤中的作用? 《伤寒来苏集》:“粳米气味温和,秉容平之德,稼穑作甘,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庶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颊大渴可除矣。”《本草蒙筌》:“白虎汤入手太阴, (粳米)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说明粳米在白虎汤中具有健脾和胃,制约石膏、知母寒凉药损伤脾胃的作用,并协助石膏,知母以止烦渴,属于佐使药。 (361005 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中医部主长荣) 2.江西省安福县大光山职工医院彭新才问: “苔腻”在书上讲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应怎样理解,与正常苔又怎样区别?  相似文献   

17.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知母“下水”功效,可治“肢体浮肿”。《伤寒论》第176条描述白虎汤证可表现为四肢热痹,且白虎汤证与热痹的形成及表现有相关性,可知白虎汤可治风湿热痹,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发挥与运用。张仲景用药本《神农本草经》,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除滋阴外,还下水以治脚肿如脱。结合张仲景对知母“下水”功效的运用,对白虎汤治风湿热痹是否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有关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19.
生石膏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石膏辛、甘 ,大寒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古往今来 ,对于生石膏的应用 ,各家著述颇多。《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 ,主治“热邪迫肺 ,汗出而喘”。生石膏在此方中的作用 ,不但制约了麻黄辛温发散之骠悍 ,谨防汗多亡阳之虞 ,而且协同麻黄肃降肺气 ,清热平喘。《温病条辨》治疗暑温病用白虎汤 ,即以生石膏为君药 ,并强调“身大热 ,口大渴 ,汗大出 ,脉洪大”为其主症。张锡纯对石膏临床重用也有精辟的论述 ,谓其“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 ,断无伤人之理 ,且放胆用之 ,亦断无不退热之理”。《本草备要》认为生石膏“寒能清热降火 ,辛能发汗…  相似文献   

20.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所录普济消毒饮 ,其组成为黄芩、黄连各五钱 ;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 ;连翘、板兰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 ;僵蚕、升麻各七分。谓“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芩、连苦寒 ,泻心肺之热为君 ;玄参苦寒 ,橘红苦辛 ,甘草甘寒 ,泻火补气为臣 ;连翘、薄荷、鼠粘辛苦而平 (即牛蒡子 ,见《本草图经》) ,篮根甘寒 ,马勃、僵蚕苦平 ,散肿消毒定喘为佐 ;升麻、柴胡苦平 ,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 ,不令下行 ,为载也”。体现了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法则。《温病条辨》以本方去升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