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2种扫描方法的对比,探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在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检查中的优越性。方法 对经筛选46例疑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检查处,又对可疑区进行薄层扫描加窗口技术应用。结果46例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CT检查中,有38例可确诊,8例不能排除,在进行薄层扫描(2,3,5mm)及窗口技术应用后,46例均可确诊.确诊率为100%。结论对可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正确地运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能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脑病.现收集196例我院近3年有明确病史的非外伤性、经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灶形态、大小及病理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发现腔隙性病灶158个,单发病灶81例,多发病变36例。腔隙病灶直径最小2mm,最大20mm。结论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220例腔隙性梗塞病例共292个梗塞灶均为0.25~1.5cm大小的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平均CT值为15Hu,33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均无强化。结论:对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要密切注意其发病时间及进行第二次CT复查,运用薄层扫描技术,以提高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CT薄层扫描技术,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材料与方法:对于怀疑脑内有小的出血灶或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时,应密切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在怀疑的CT层面用5mm层厚扫描,即在被怀疑的层面为中心层面上下连扫3层,这样一些小的出血病灶或腔隙性梗死灶方能被显示出来,才能做出明确的CT诊断。结果:小的出血病灶或腔隙性梗死灶均能被显示出来,做出了明确的CT诊断,减少了对疾病的漏诊或误诊。结论:运用CT厚层和薄层扫描技术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有效地配合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TCD与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首次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149例(70.9%),而TCD检测结果193例异常,异常率达91.9%,异常率明显高于CT.CT显示72.38%的病例发生在基底节区域,TCD则显示病灶区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症.结论同时对患者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的追查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病理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确诊,在为患者实施病理学确诊前,实施CT与核磁共振检查,对比这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过CT诊断,确诊35例,诊出率58. 33%,MRI诊断,确诊55例,诊出率91. 67%,MRI的诊出率高于CT,统计学有意义(P 0. 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核磁共振的诊出率更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2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数  王晓强  崔竞飞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2):1121-1122
目的探讨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该病诊断明确,治疗效果较佳。结论①交通伤是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首发病因;②脑外伤所致动脉内膜损伤和脑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脑血管畸形是青壮年脑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③钙离子的脑内异常分布加剧了脑血管痉挛,加重脑坏死;④治疗该病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 2 5例颅脑外伤病人采用GECT 90 0 0型 /GEHis peedFX /i螺旋CT行头颅平扫。结果 :轻微脑外伤患者 7例 ,均为儿童 ,CT显示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塞灶 6例 ;严重脑外伤患者 18例 ,成人多见 ,CT显示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 9例 ,脑叶区 6例 ,两者同时存在 3例 ;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塞 5例 ,复查CT发现脑梗塞 2 0例 ,其中术后 4例。结论 :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首选方法 ,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塞时 ,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 ,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 ,更应做CT复查 ,明确是否出现脑梗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影像特点,探讨 CT 与 MRI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院神经内科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CT 和 MRI 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CT 和 MRI 方法均可以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其中 CT 检出145个病灶,MRI 检出742个病灶,MRI 检出的病灶数目是 CT 的5.12倍;病灶直径>5 mm 时,CT检出142个,MRI 检出的病灶486个,检出直径<5 mm 的病灶,CT 检出率为2.07%(3/145),MRI 检出率为34.50%(25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同病灶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有差异(χ2=147.02,P<0.05)。结论CT、MRI 影像学检查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MRI 方法较 CT 更清晰准确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微小病灶,是临床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及分型,旨在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脑梗死5例,合并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20例(其中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同时合并骨折12例);梗死灶的分布:基底节及内囊区3例(腔隙性,Ⅰ型),小脑半球及脑干2例(Ⅴ型),脑叶20例[其中多脑叶3例(Ⅲ型),脑挫裂伤及颅内出血者5例(Ⅳ型),单脑叶12例(Ⅱ型)].非手术治疗16例,手术治疗9例.按GOS标准评定治疗结果:良好10例,轻残6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3例(病死率12%,其中Ⅲ型2例,Ⅳ型1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CT分型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对减少后遗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的原因。方法:分析85例脑梗死的头颅CT、MR并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结果:不相符部位以基底节、脑叶、侧脑室旁脑白质多见,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不相符情况:CT(-)、MR( ),临床(-);CT( )、MR( ),临床(-);CT(-)、MR( ),临床( )。CT、MR表现与临床同侧;CT、MR两侧,临床一侧;CT、MR一侧,临床两侧。结论:基底节、脑叶、侧脑室旁脑白质内腔隙性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者较多见。MR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2001—04/2007—04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进行冠脉介入治疗7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60-72(66.7±7.20)岁。其中下壁和或正后壁或累及右室心肌梗死6例,前壁心肌梗死1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无昏迷;2例合并轻度的肢体活动障碍。6例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条件:(1)有胸闷、胸痛或晕厥症状;(2)心电图有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标记物阳性。脑梗死诊断条件:(1)意识改变或无改变(腔隙脑梗死);(2)有脑梗死定位体征或无定位体征(腔隙脑梗死);(3)CT扫描证实有腔隙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统计和观察病灶数量、分布及大小。结果 CT检查发现病灶120个,MRI检查发现病灶480个,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率MRI检查更为准确。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与诊断应综合考虑CT及MRI,以确保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CT 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32例头颈外伤,且 CT 检查均显示有低密度梗死病灶的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 CT 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诊断中的特异性表现。结果外伤性脑血管闭塞多发生在基底节区,表现为腔隙性梗死样低密度影。单发病灶的患者15例,2~3个病灶的患者17例。 CT 检查结果显示,无影像学改变4例,腔隙性梗死20例,其中内囊19例,丘脑1例,CT 检查呈小圆形低密度征象。伴有额顶区硬膜下积液患者1例。脑部大面积梗死病灶8例,CT 检查显示一侧大脑半球为扇形低密度征象,发生轻微占位效应。结论 CT 检查诊断外伤性脑血管闭塞的正确性较高,对病变程度、预后、评估、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61例经临床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均做了头颅 CT 扫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查。CT 扫描证实有腔隙性梗塞的27例中,伴诱发电位异常的有25例;而 CT 扫描未发现腔隙性梗塞的34例中,出现诱发电位异常的有24例。因此 SEP、BAEP 与 CT 检查的综合分析,对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可靠性有一定的帮助。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颅脑CT表现特征.方法 对60例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颅脑CT表现进行总结.结果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白质区缺血、变性,脱髓鞘改变,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内软化灶.其中,大脑萎缩20例,小脑萎缩19例,大脑与小脑同时萎缩12例,脑萎缩合并软化灶9例,脑萎缩合并脑白质区缺血、变性,腔隙性脑梗死6例.结论 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颅脑CT表现特征是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白质缺血、变性脱髓鞘改变,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内软化灶.  相似文献   

18.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发展,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日趋增多,发病率增高,且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趋势。临床上经CT、MRI检查可确定梗死的范围与部位,但不能对脑血管功能和血流进行测定。TCD检测灵敏度高,能发现脑血管功能异常,获得CT、MRI难以得到的血流动力学资料,有助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为随访病情、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结果本组36例患儿经高压氧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全部病例的治疗结果按GOS分级评分,均恢复良好。结论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治愈率高,致残率低,后遗症少,对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