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95年开始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用于小儿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共228例,获得了满意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老年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脊膜外麻醉方法,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头痛、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在麻醉前后及术毕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患者不良反应要少于对照组,麻醉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速度快、对呼吸影响小、安全系数高的特点,适合在老年微创手术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赵婷 《吉林医学》2014,(20):4489-4490
目的:讨论并对比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适用性以及手术起到的效果。方法:选择35例需要做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将患者用随机法分为两组,一组需要进行平常的硬膜外麻醉;一组进行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结果:第一组中,有11例患者对麻醉效果比较满意,1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出现阻滞,发生呼吸抑制,需要人工供氧现象;4例患者麻醉未起作用,需要重新进行麻醉;2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产生并发症,出现血压急速下降。第二组中,所有患者对麻醉效果都很满意,3例患者在手术侧卧时,发生低血压;2例患者再出现低血压时早搏;6例患者在手术进行时,有极度低血压情况发生;其余均正常。结论: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比较适用于需要进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作用效果比较显著,患者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小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5~7岁ASAⅠ~Ⅲ级行腹部手术的小儿患者,在基础麻醉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按椎管长度给药,布比卡因0.15mg/cm),用药后观察镇痛效果、肌松效果,持续监测NIBP(MAP)、ECG、HR、SpO2,记录患儿术中恶心呕吐及术后随访麻醉后恶心呕吐、头痛、背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结论基础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小儿腹部手术,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用药量小,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蹇素(附属医院护理部637000)腰麻常用于下腹、会阴、肛门及下肢的手术,麻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但如果掌握不好,仍有一定危险,故需密切观察和主动配合。1首先,应核对病员姓名、性别、床位、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并复习病史,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研究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5例患者资料,对麻醉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麻醉效果Ⅰ级34例,Ⅱ级1例。手术麻醉后的5 min、10 min、2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SBP降幅在基础值的30%之内。结论: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等特点,且较为安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联合麻醉的安全性、互补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或急诊下腹部手术共9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比较腰麻联合硬膜外(CSEA)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 ①CDEA组(C)比同期单纯硬膜外麻醉组(E)用药量减少,首量起效时间短;②C组用药后MAP下降明显(P<0.05),其余循环指标无统计学变化(P>0.05);③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但C组下肢麻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组(P<0.05)。结论 CESA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起效迅速且有效时间可控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质量;并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麻醉在腰椎间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珠网膜下腔麻醉与硬脊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手术中的麻醉阻滞效果。方法 60例腰椎间盘摘除的患者,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A组,连续硬脊膜外麻醉B组。每组30例。比较术中镇痛,肌松效果及血压变化。结果 在腰椎间盘手术中蛛网膜下腔麻醉镇痛肌松效果优于硬脊膜外麻醉。结论 在腰椎间盘手术中,蛛网膜下腔麻醉镇痛肌松效果完全,为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新平  常亮 《吉林医学》2012,(5):915-9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在80岁以上患者下肢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岁以上行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EA)组各30例进行麻醉。结果:经过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诱导时间与硬膜外局部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均成功,麻醉优良率为100%;EA组4例麻醉效果欠佳,优良率为8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均未发生头痛、腰痛等不适,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人是一种效果确切的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于晓云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290-1292
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合并症多,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因而老年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麻醉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联合麻醉集中各自的优点而避免了这两者的缺点。笔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联合麻醉作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方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孙波 《伤残医学杂志》2013,(11):125-126
目的:观察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在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拟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手术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观察组患者取患肢在下侧卧位,头高脚低倾斜5°,于蛛网膜下腔注入配制好的局麻药后,患肢在下侧卧位躺10分钟,麻醉平面基本固定后再改手术体住。对照组患者注药后保持麻醉体位10分钟.直到麻醉平面固定后,改手术体位。记录2组患者双侧下肢运动阻滞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25例中患侧下肢完全阻滞112例、不全阻滞13例、无阻滞0例,健侧完全阻滞0例、不全阻滞26例、无阻滞109例;对照组125例中患侧下肢完全阻滞109例、不全阻滞16例、无阻滞0例,健侧完全阻滞98例、不全阻滞25例、无阻滞2例。麻醉后2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照组最低MBP为9.8±2.7kPa,观察组为11.9±2.4kPa。结论: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对于下肢手术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胡明成 《吉林医学》2013,34(23):4685-4686
目的:探讨分析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行前列腺电切手术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前列腺电切手术的老年患者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很好,而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52)和对照组(n=48)。两组均行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麻醉前(T1)、麻醉后10 min(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T4)]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水平、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后谵妄发生率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24 h VAS评分为(3.67±1.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9±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两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4,两组HR、SB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14.
杨永刚  严海  倪文宗  葛东明 《上海医学》2012,35(10):837-840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的剂量.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为Ⅰ~Ⅲ级且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Dixon的up-and-down序贯法,第1例老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剂量设定为15 mg,如阻滞完善则下1例患者的罗哌卡因剂量减少1个梯度(2.5 mg),阻滞不全则下1例患者的罗哌卡因剂量增加1个梯度,直至研究结束.应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局部麻醉药剂量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老年患者行单侧下肢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罗哌卡因最高剂量为17.5 mg,50%的老年患者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50,即最低有效剂量)为12.07 mg(95%CI为10.93~13.29 mg),95%的老年患者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95)为16.77 mg(95% CI为14.95~21.90 mg),99%的老年患者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99)为18.71 mg(95%CI为16.30~25.78mg).15.03 mg对应85%的有效率,16.08 mg对应92%的有效率.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围术期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头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快速缓解.结论 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安全的,选择15 mg的剂量可基本满足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刘海艳 《吉林医学》2010,(24):4073-4073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将ASAⅠ~Ⅱ级30例产妇分成两组,A组硬膜外麻醉给2%利多卡因18ml,B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给0.5%布比卡因3~5mg,观察平面,监测血压、呼吸、血氧、脉搏至术毕。结果:A组阻滞不全率明显高于B组,但A组血压、脉搏平稳,B组血压下降。结论:B组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显著,须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变化。  相似文献   

16.
老年骨科手术是常见的外科手术,但是老年患者对麻醉手术耐受力和适应力差,因此应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以减少麻醉及手术并发症。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具有起效迅速、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麻醉时间可延长等特点。我院麻醉科将CSEA用于老年骨科患者手术中,对其麻醉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EA)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0.5%布比卡因1~1.5 ml,用25 s左右注入蛛网膜下隙。两组患者均采取平卧位硬膜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5 ml作为试验剂量。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硬膜外麻醉用药量、麻黄碱使用量和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硬膜外麻醉用药量减少,麻醉优良率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黄碱用量和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更适合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吉林医学》2011,(21):4301-4302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气管内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CSEA)和全身麻醉组(GA),监测并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心率(HR)、血压(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CSEA)在麻醉后和气腹后的循环波动较明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腹后明显升高;全身麻醉组(GA)的各项指标稳定,气腹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但全身麻醉时患者的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所以长时间手术者以选用气管内全身麻醉为宜。  相似文献   

19.
麻黄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麻黄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70例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实验组腰麻液中加入麻黄素,对照组中不加麻黄素。观察两组的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平面高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阻滞维持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麻醉平面固定时间较长,平面不易上升过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阻滞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蛛网膜下腔阻滞中加入麻黄素在临床应用中有其优点,方法可取,效果中信,但要防止穿刺时出血或伤及血管。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 (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特点 ,临床应用逐渐广泛 ,本文在 84例中下腹部手术患者中观察并比较了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和连续硬膜外阻滞 (EA)麻醉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择期行中下腹部手术病人 84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