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31-131,133
目的研究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诊断的准确率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资料,分别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MRI征象进行观测及统计分析。结果癌症组胰腺增大及胰头增大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炎症组,P<0.01;炎症组钙化发生率显著高于癌症组,P<0.01;炎症组囊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癌症组,P<0.05;癌症组淋巴结增大、胰周大血管模糊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炎症组,P<0.05;癌症组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无强化、扩张胰管呈平滑型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炎症组,P<0.01;炎症组胰管穿透征及扩张胰管呈不规则型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癌症组,P<0.01。结论 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由于其具有无辐射优势,可作为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学银  龚方  周亮 《基层医学论坛》2024,(10):121-123+156
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联合应用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吉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由手术病理活检结果确诊的3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33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CT与MRI增强扫描,记录2种疾病患者的胰腺病变性质占有情况、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胰腺癌病灶直径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 ratio,CNR)情况。结果 胰腺癌患者的胰腺体积增大、胰腺周围组织与大血管侵犯、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动脉期强化不明显与胰胆管不规则扩张症状占比较慢性胰腺炎患者高(P<0.05),而慢性胰腺炎患者病变及病变周围囊肿、病变钙化、胰胆管平滑状扩张占比较胰腺炎患者高(P<0.05)。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与单一CT检查、MRI检查对比,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胰体癌患者的病灶直径、不同时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NR信号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01例肿块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腹部增强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增强CT诊断肿块型胰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表现差异,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强化情况、钙化、假囊肿形成、胰胆管扩张)、肾周筋膜增厚、对胰周大血管的侵犯、是否合并转移等指标,明确鉴别诊断要点。总结所有患者胰腺磁共振DWI序列(b值800 s/mm2)图像特点,测量每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正常胰腺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胰腺癌59例,肿块型胰腺炎42例,CT诊断的敏感性94.9%,特异性88.1%,准确率92.1%,阳性预测值91.8%,阴性预测值92.5%。增强前后的CT值、胰腺及胰管钙化、假囊肿、胰胆管扩张、胰周血管的侵犯及是否合并转移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有价值(P<0.05)。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正常胰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诊断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MRI DWI序列对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鉴别诊断可能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T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病理结果分成对照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52例)与观察组(胰腺癌,28例),2组术前均接受CT检查,比较2组CT影像学征象、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 2组CT影像表现中形态、均匀度、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扫描结果中胰腺肿胀、肾脏受累、被膜样边缘等均低于对照组,血管侵犯、病灶密度降低、胰管截断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胰管不规则扩张或狭窄、假囊肿形成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CT影像学征象中病灶形态、均匀度、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密度均不相同,可将其作为诊断二者的可靠指标,同时可根据胰腺肿胀情况、肾脏受累程度、被膜样边缘、血管侵犯、病灶密度、胰管截断等情况进行有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成像中诊断价值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扫描包括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对比分析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检测值。结果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中,胰腺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最高,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平扫、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P0.05);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期的CT差值显著大于动脉期、门脉期(P0.05);多层螺旋CT平扫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灌注成像中,胰腺癌组织的BF、BV及PS的检测值小于正常胰腺组织,MTT的检测值大于正常胰腺组织;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胰腺癌病例行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先行上腹部胰腺平扫,增强扫描分胰腺期(注射对比剂后35s)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70s),分别测定各期正常胰腺和病灶的增强后CT值,计算胰腺-病灶增强差值(Hu)。结果 38例胰腺癌患者中位于头颈部23例,体部12例,尾部3例;正常胰腺增强程度在胰腺期较肝脏期高(t=7.83,P<0.01),病灶增强程度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Hu在胰腺期比肝脏期大(t=27.75,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腺癌与肿块性慢性胰腺炎的CT征象,探讨其主要鉴别要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8例胰腺实性占位的病例,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后发送到AW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并综合观察。CT诊断后追踪对比手术病理结果或其他临床治疗结果。结果:28例病例中,23例为恶性肿瘤,5例为炎性病变,CT误诊4例。重新分析各病例CT征象及结合临床病史,寻找胰腺癌与肿块性慢性胰腺炎的不同CT征象及误诊原因,总结出鉴别要点。结论:胰腺癌与肿块性慢性胰腺炎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CT表现均有所不同,重视CT鉴别要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胰腺癌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胰腺癌和26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资料,分析二者的影像学特点与差异。结果 AIP与胰腺癌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在扫描密度均匀度、平扫密度、门脉期密度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IP组密度均匀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胰腺癌组;平扫等偏低密度明显高于胰腺癌组;门脉期等偏高密度明显高于胰腺癌组,AIP与胰腺癌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形态方面,AIP组患者CT表现为胰腺肿胀、弥漫性强化减低、被膜样边缘、肾脏手雷者明显高于胰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影像学特点的不同,CT在AIP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V)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胰腺肿块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提高胰腺癌检出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证实的40例胰腺癌患者归为胰腺癌组,将同期收治的60例胰腺炎患者归为胰腺炎组。均行MSCT扫描和MRI扫描,观察胰腺炎与胰腺癌在MSCT下的影像特征分布情况,总结胰腺癌的MSCT影像特征;对比胰腺癌与胰腺炎在不同扫描期CT值;观察MRI胰腺癌影像特征,以病理结果为准记录MSCT和MRI诊断情况,记录假阳性、假阴性;计算MSCT和MRI诊断胰腺癌的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记录MSCT和MRI对胰腺癌分期结果。结果①胰腺炎与胰腺癌MSCT影像特征对比,胰腺癌组密度异常率、局限性增大率、胰腺弥漫性增大率、非肿块型不均匀强化率、扩张胰管贯通病变区率较胰腺炎组低,结节或肿块持续弱强化率、胰周淋巴结增大率、胰周血管侵袭性改变率均较胰腺炎组高,P0.05;胰腺癌平扫胰腺形态不规则、肿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早期胰腺实质内低密度影。②胰腺癌组患者CT值在各增强扫描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MRI确诊的胰腺癌患者胰腺肿块均为T1W1略低或低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或略高信号;肿瘤浸润胰周则周边脂肪为高信号,有低信号条纹影。④CT出现5例假阳性和8例假阴性;MRI出现5例假阳性和2例假阴性;MRI诊断敏感度、符合率、特异度与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病理检查早期为11例,进展期为49例;MSCT确诊早期共7例,进展期共42例;MRI检查早期8例,进展期45例,MSCT与MRI比较,P0.05。结论 MSCTA与MRI在胰腺炎和胰腺癌这类胰腺肿块鉴别中特异度、敏感性、符合率相当,但二者各具优势,均为较好的诊断方法,具体应用应结合医师建议和患者需求选择,必要时通过联合使用将能结合二者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对肾实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效果差异。  方法  以自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宁海县第一医院就诊的140例肾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和MRI检测,以组织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2种检测手段对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病灶大小肾脏肿瘤性质鉴别诊断的诊断效能差异。  结果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对不同病例类型肾实性肿瘤定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88.68%、85.29%和87.86%)与MRI检测水平(90.57%、82.35%和88.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03、0.108、0.034;P=0.652、0.742、0.853);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对直径≥4 cm的肾实性肿瘤定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95.45%、92.31%和94.74%)与MRI检测水平(97.73%、92.31%和96.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0.000、0.209;P=0.557、0.999、0.647);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与MRI检测对直径 < 4 cm的肾实性肿瘤定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83.87%、80.95%和83.13%)与MRI检测水平(85.48%、76.19%和83.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0.141、0.999;P=0.557、0.707、0.999)。  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与MRI检测对肾实性肿瘤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且对于小体积肾实性肿瘤均具有较高鉴别诊断效能,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沟槽状胰腺炎的CT与MRI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例疑诊为胰头肿块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但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沟槽状胰腺炎患者的CT与MRI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沟槽状胰腺炎患者的CT与MRI均在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见团块影。CT均表现为低密度;MRI T1WI均呈低信号,2例T2WI呈低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3例CT与MRI增强后均呈渐进性强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十二指肠壁增厚伴有管腔狭窄。结论:沟槽状胰腺炎极易误诊为胰腺癌;但沟槽状胰腺炎患者多有长期饮酒史,黄疸呈波动性,主胰管不受损害,胆总管呈渐进性狭窄,CT与MRI增强扫描肿块呈延迟、渐进性强化、不均匀强化的特征有利于与胰腺癌鉴别。临床及影像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武翊纶  翁蔚  杨琳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39+1348
目的:探讨超声与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超声与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超声、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CT平扫对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和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CT双期增强扫描较超声及CT平扫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胰腺癌患者3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2例,正常胰腺8例,以4.0ml/s的速度团注造影剂50ml后8s,采用Siemens Bodyperfusion体部灌注成像序列,对选定部位相邻两层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结束后追加造影剂50ml(2ml/s)进行常规胰腺扫描,扫描分为动脉期、胰腺期,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25s、45s.动态增强图像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11A软件处理,生成256色彩色灌注图,测量血流量、血流容积、无血管血流量、组织强化峰值、灌注起始时间和峰值时间值.结果:胰腺癌的血流量、血流容积、强化峰值较急性胰腺炎、正常胰腺低(P<0.01);灌注起始时间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胰腺癌较急性胰腺炎灌注峰值时间长(P<0.05),与正常胰腺无差别;彩色灌注图直观、方便,在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要定量分析,仍需测量灌注值.采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11A软件得到的正常胰腺灌注值为(0.84±0.32)ml/(min·ml).结论:胰腺癌的血流量、血流容积、强化峰值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急性胰腺炎、正常胰腺的普遍下降;彩色灌注图直观、方便,在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胰腺癌CT灌注成像表现及其生物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胰腺癌CT灌注值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正常胰腺42例,胰腺癌患者18例,行多层螺旋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起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atlak血流容积(pBV)的平均值.选择20例(胰腺癌组11例,慢性胰腺炎9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层面切片,行CD34、VGE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MVD、VEGF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胰腺癌组的BF、BV、pBV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胰腺癌组的渗透性高于正常胰腺组 (P<0.01);两组间的灌注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例慢性胰腺炎的MVD为(13.8±9.6),11例胰腺癌的MVD为(30.5±1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在胰腺癌呈强阳性表达者8例,弱阳性表达者3例,在慢性胰腺炎中呈强阳性表达者1例,弱阳性表达者8例,VEGF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癌患者MVD(中位数40.2)与BF(中位数26.9)、TTS(中位数14.8)和TTP(中位数145.3)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0.63和0.45,P均<0.05),VGEF(中位数为4.3)表达与BV(中位数18.2)呈负相关(r=-0.39,P<0.05). 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MVD、VEGF与CT灌注值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中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23例,以及同期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23例,均给予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结果:经过对比可知,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胰腺肿胀、弥漫性强化减低,局灶性密度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胰管截断,肾脏受累方面与胰腺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钙化、假囊肿形成、胰管不规则狭窄及扩张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时,CT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秀梅 《重庆医学》2011,40(28):2833-2835
目的分析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征象,旨在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减少胰腺癌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癌(胰腺癌组)与21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胰腺炎组)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胰腺癌组与胰腺炎组入院时及24 h后查血清淀粉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腺癌组CT表现多为胰腺局限性增大并肿块状或结节状持续弱强化,胰腺炎组多表现为非肿块不均匀性弱强化。(3)胰腺癌组6例与胰腺炎组8例胰管扩张,胰腺癌组5例扩张胰管于病变区突然中断,胰腺癌组1例与胰腺炎组8例扩张胰管贯通病变区(P<0.05)。(4)胰腺癌组8例与胰腺炎组2例胰周淋巴结增大(P<0.05),胰腺癌组6例出现胰周血管改变,胰腺炎组无胰周血管改变。结论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酶学改变相似,不具鉴别价值;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CT征象各有特点,CT检查能为两者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炎、胰腺癌的CT特征性表现,旨在提高胰腺疾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4例急性胰腺炎、18例慢性胰腺炎、28例胰腺癌的CT资料,找出其特征性表现.结果:34例急性胰腺炎病例中,平扫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28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26例,肾前筋膜增厚24例,胰周/胰外积液6例;18例慢性胰腺炎病例中,平扫胰腺萎缩12例,胰腺实质钙化14例,肾前筋膜增厚1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4例,假性囊肿形成6例;28例胰腺癌病例中,胰腺局限性肿块26例,增强扫描显示低、等低、混杂密度影26例,胰周血管及脏器受侵24例,胰管、胆管扩张16例,腹部淋巴结肿大8例.结论:根据前述特征,参考其余征象,结合临床表现,胰腺疾病的CT诊断正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为探讨MRI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诊断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胰腺癌,25例慢性胰腺炎进行MRI检查,对MRI征象进行观测,统计与分析.检查方法包括平扫T1WI,T2WI,MRCP,动态增强前后的脂肪抑制T1WI.结果 二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主要征象是:①病变区胰腺局限或弥漫肿大与信号异常;②有无扩张的胆总管突然性狭窄截断与胰周大血管包埋、管径增粗、癌栓、腹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③胰腺囊肿的发生频率、部位,与胰腺轮廓的关系;④有无扩张胰管,扩张胰管的形态与贯穿病变区的情况,有无沿胰管走向分布的钙化(结合CT).结论 由于MRI无辐射及新的实用技术(MRCP,动态增强扫描及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等)的应用,使MRI成为胰腺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实施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20例正常胰腺患者的资料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正常胰腺实施平扫后的平均CT值高于肿瘤;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在胰腺期与门脉期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胰腺在胰腺期的CT值要高于门脉期(P0.05);而肿瘤胰腺在胰腺期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胰腺(P0.01);肿瘤和正常胰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结论:胰腺癌与正常胰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而在胰腺期实施螺旋CT增强扫描则可以得到最大的密度差值,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23例及肝脏小血管瘤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症状、体征、影像、血清标记物等综合诊断,均行CT检查,并由术后病理确诊;分别对其CT多期扫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 CT平扫对SPLC及SLH的诊出率和鉴别力均较低,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对SPLC及SLH患者的病灶诊出率可达100%;在三期增强扫描中,SPLC及SLH的强化征象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以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最为显著(P<0.01)。结论 SPLC及SLH的CT多期扫描在各增强期的强化征象均有其个体化特征,可根据其差异性对多数SPLC及SLH做出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