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秀红 《中原医刊》2011,(12):43-4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62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肥胖48例,妊娠水肿32例,滞产24例,糖尿病8例,贫血8例,咳嗽6例。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妊娠水肿、滞产、糖尿病、贫血、咳嗽以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产科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45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患者中,肥胖23例,糖尿病5例,贫血8例,滞产2例,妊娠水肿7例。结论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滞产和妊娠水肿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在本院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33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肥胖、妊娠水肿、贫血、滞产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结论:重视孕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对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09-51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肥胖、糖尿病、贫血、妊娠水肿、滞产、咳嗽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结论 针对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方法对照分析2007-12~2010-12在本院产科实施剖宫产术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手术切口方式、肥胖、妊娠水肿、贫血、滞产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结论重视孕期保健,降低剖宫产率,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以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对我科65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病人中,肥胖33例,糖尿病5例,贫血11例,咳嗽2例,滞产2例,妊娠水肿5例,使用电刀者3例,无名原因4例.结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妊娠水肿、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宏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344-1345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53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肥胖26例,糖尿病7例,贫血6例,咳嗽4例,滞产4例,使用电刀者9例。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石学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04-220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针对102例患者行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02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在精心治疗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术前合并症(如贫血、糖尿病等)、二次手术切口、术后咳嗽、妊娠水肿、滞产、羊水污染及缝合技术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应从多方面防范切1:2皮下脂肪层液化。  相似文献   

9.
周崇英 《当代医学》2016,(13):44-4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行剖宫产手术患者700例,术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患者15例,对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发生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结果 15例患者中,肥胖者4例,滞产者2例,使用电刀者4例,贫血者2例,试产失败后改为剖宫产手术者1例,羊水污染严重者2例,1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肥胖、滞产、贫血、羊水污染及剖宫产术中操作不当均是导致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应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科53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病人中,肥胖26例,糖尿病7例,贫血6例,咳嗽4例,滞产4例,使用电刀者9例.结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探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双 《当代医学》2010,16(33):88-8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液化的原因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造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妊娠水肿、贫血、滞产、肥胖以及术中操作不当等。充分切口引流,脂肪层不缝合,止血彻底,用丝线单纯缝合皮肤,用多头腹带加压包扎切口,创面内撒入糜蛋白酶粉剂等碘伏充分消毒,大黄、芒硝纱布换药,酌情应用抗生素。可以治疗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结论重视孕期保健,平衡营养,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剖宫产术后切口液化是可以预防的,已经发生脂肪液化者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3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肥胖26例,糖尿病7例,贫血6例,咳嗽4例,滞产4例,使用电刀者9例。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策略进行探讨。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滞产9例,咳嗽8例,肥胖19例,贫血8例,糖尿病11例,妊娠水肿3例,使用电刀者15例。经相应的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引起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比较复杂,合理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手术处理,能将其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渗葡萄糖配伍胰岛素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分两组,试验组予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和胰岛素5U,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两组全部治愈,治疗率100%.试验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2).两组切口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是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我们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认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28例患者,采取毫米波照射以及消毒溶液清洗切口等措施进行治疗,并总结分析其原因和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出现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主要是肥胖、贫血、术中操作不当以及妊娠水肿等。经过积极治疗之后,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降低剖宫产生育率,提高剖宫产手术规范性操作,一旦出现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症状就要立即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科36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病人中,肥胖23例,滞产10例,贫血8例,糖尿病3例,咳嗽5例,使用电刀者9例.结论 引起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及早治疗和充分引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渗糖配伍胰岛素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剖宫产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45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5例以高渗糖配伍胰岛素局部治疗,对照组20例常规换药治疗。结果45例全部治愈。实验组平均治愈时间为3.51±0.08d,对照组为10.23±2.4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渗糖配伍胰岛素局部治疗脂肪液化的腹部切口能明显缩短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临床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0日在广东省高要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贫血、糖尿病、缝线松紧程度、妊娠水肿、滞产是妇产科腹部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重要病因。结论腹部切口局部封闭、电磁波治疗仪理疗、加强营养、局部加压包扎、清创缝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方法: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3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