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血液透析的重要条件之一.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的再循环是部分已透析过的血液不经过体循环直接从静脉向动脉端的回流,影响了透析的充分性.用动-静脉内瘘穿刺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一种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同时针尖斜面向下且向心穿刺可明显延缓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其使用寿命.使用动静脉穿刺图谱,为血液净化专科护理人员制定安全、直观、有依据的护理操作技术,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尽可能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的发生.适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血透血管通路的不断改进,动静脉内瘘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我院自1997~2000年,用钛轮钉血管吻合器在9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代伟 《西南军医》2008,10(3):144-144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血管通路,而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对我院11例反复发生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很关键,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透析的充分根本在于透析血管通路的通畅,血流量的大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是永久的血管通路,保护好内瘘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的前提,我科成功为一名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命的最基本保证[1].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血管通道,视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动静脉吻合后动脉化的内瘘血管压力增高,每次血液透析须使用16G穿刺针,且体外循环抗凝剂的使用,透析后穿刺点止血较困难[2].寻求一种更为适宜的压迫止血方法,对促进患者内瘘成熟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鉴此,我院血透室护士根据临床经验,设计了一种实用新型血液透析镶嵌式止血绷带,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必由之路”,也是血液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正确使用、细心护理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也就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对于肾病专业医护人员来说,要维持病人长期血管通路通畅的挑战远胜于制作血管通路,故临床上常说,瘘管是维持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可见瘘管护理的重要性。随着透析患者日益增多,我们更要用心呵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长期导管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的充分性、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5例,其中留置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的患者32例,自身动静脉内瘘的患者3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针对并发症实施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KT/V、URR、PCR差异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内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的尿素氮、血肌酐以及尿酸水平都明显低于透析前的水平(P〈0.05)。导管组血流不畅、血栓栓塞以及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动静脉内瘘组的患者(P〈0.05),而出血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组(P〈0.05)。结论对于心肺功能差或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的患者,采用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长期导管为血液透析通路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评价开放手术、腔内介入术和复合手术治疗血液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不同手术治疗的24例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介入手术10例,开放手术12例,复合手术2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评估血流量、狭窄程度、透析时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4例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术后透析通路血管搏动及震颤恢复正常,透析流量满意.复查彩色超声均显示狭窄处解除,血液流速恢复.随访期间无再次狭窄或闭塞发生,瘘口流量可满足透析需要;无心功能异常或肢体远端缺血、严重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效果确切、安全,透析通路长期通畅率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多排螺旋CT全景血管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患者的透析通路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分别完成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血管自动去骨全景血管成像.结果 所有病例均清晰地显示内瘘侧上肢血管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明确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责任血管,临床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有30例通过手术重新建立透析通路,2例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改善了透析流量.结论 全景血管成像可以较好的显示透析通路的病变血管,对临床干预具有较大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老年、糖尿病,长期血透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层钙化、营养不良等因素给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带来了困难,我科对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及非急诊透析患者,开展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动静脉内瘘作为首选通路目前已被透析界广泛接受。但对于因种种原因无法建立血管内瘘者,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通路显得尤为重要。带涤纶套长期静脉留置导管作为一种长期血管通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增多,我科自2003年起至今在22例中应用该导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功能不全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的监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8例血液透析患者人工动静脉造瘘瘘口功能及血管通路情况。结果48例中,37例人工动静脉内瘘通畅,1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于透析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及血管通路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曹晔  孙建新  杜巍  宋晓东 《人民军医》2012,(12):1244-1244
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是其“生命线”,而人造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主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内瘘中一旦形成血栓,不但影响血液透析效果,严重者甚至失去使用功能。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透通路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上肢动脉内瘘术建立长期血透通路。其中通过钛轮钉吻合建立的动静脉内瘘(AVF)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而为国内较多临床医生所采用,有逐渐代替传统的通过缝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趋势。我科自1989年开始用钛轮钉吻合建立血管通路,根据血管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部位和  相似文献   

15.
邢丽娟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2):1277-1278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充分透析的必要条件,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永久性血管通路,也是血管通路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有些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不佳、反复穿刺或因护理不当等导致内瘘失去功能,尤以阻塞最为常见.现就我院自2006~2009年18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阻塞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17.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称之为血透患者的"生命线".随着社会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病人逐渐增多,这类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容易导致多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失败使自身血管无法再利用.因此,人造血管内瘘就成为再建生命线的理想选择.本中心于2008年2月~2010年4月共行人造血管内瘘8例,临床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应用情况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每一位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而言,建立和维持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关键。急性血管通路通常采用深静脉置管的方式,慢性血管通路通常建立自身动静脉内瘘。静脉-静脉直接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方式较少见报道。现报道我科静脉-静脉直接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例及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西宁地区(2260m)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经验,探讨在其应用过程中的体会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采用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建立前臂内瘘的血管条件、手术方式、近远期通畅率、并发症及临床处理原则等。结果:146例患者中,143例手术成功建立血管内瘘,手术一次成功率98%,内瘘初级通畅率97.9%。内瘘使用后0.5年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97%和96%。结论: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至关重要,目前较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法、深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1].上肢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有些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身血管内瘘,或多次自身血管内瘘闭塞,不得不行人造血管内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