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探讨提高急诊抢救效率的方法。方法分析2004年~2006年间142例心肺复苏病例。2004年、2005年病例按2000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2006年病例按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病例被分为成功组(42例)和失败组(100例)。用t检验、Х^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复苏过程中35项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失败组外伤病例比例高,2种或以上疾病史少,有先兆病例比例低,冬春季节发病比例低,非递增法用肾上腺素比例低,用肾上腺素总量大,胺碘酮及纳络酮的使用率低。这些因素在两组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总量是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子;用纳络酮是复苏失败的独立保护因子。结论掌握先兆、小剂量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纳络酮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6):356-357
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相似文献
3.
小儿SCA主要表现为心室停搏,其次为心动过缓和无脉性电活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低。
从CPR的角度,小儿年龄段可划分为:1个月以内为新生儿,1个月-1岁为婴儿,1~8岁为小儿。8岁以上儿童的CPR程序和方法与成人基本相同。小儿CPR流程见图5。 相似文献
4.
近年循证医学证据推动着心肺脑复苏理念和方式的科学发展.国内外对心脏骤停(CA)实施的心肺脑复苏术(CPCR)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CPR和ECC指南),提出了CA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尽早电击除颤是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将之前的清理气道、人工呼吸放在次要位置.临床实践证明,在基础生命支持早期的10 min,人工呼吸环节可省略.当患者CA发生时:①即刻启动急救系统;②尽早CPR;③快速电击除颤;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⑤综合心肺脑监护、治疗(急救五环生存链).心搏骤停10min内采取的主要是CPR技术,10min后应该实施综合的CPCR技术.本文对CPCR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在抢救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Thumper组)和58例应用标准CPR(SCPR组)抢救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自主循环(ROSC)、ROSC所需时间以及生存出院率。结果Thumper组ROSC显著高于SCPR组(P〈0.05),复苏时间〈30min时,Thumper组ROSC比例显著高于SCPR组(P〈0.05),ROSC所需时间Thumper组优于SCPR组(P〈0.05)。2组生存出院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Thumper心肺复苏机复苏效率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6.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9):641-644,650
已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应在ICU(intensive care unit)实施监测与治疗。其意义在于改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早期病死率以及脑损伤引起的病死率。复苏后治疗应围绕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重点是维护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器官和组织的有效灌注,特别是脑灌注。努力寻找引起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的原因,积极预防SCA再发。 相似文献
7.
张建中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11):854-856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患者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患者,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无主心率者11例(52.3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9.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徒手心肺复苏与隆德大学心肺辅助系统LUCAS(Physio-Control Inc./Jolife AB,瑞典隆德)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心肺复苏提供更好的方法与选择依据。方法 分别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将搜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9数据库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Review Manage 5.3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3次筛选共选出14篇文献,经统计推断得出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自主循环恢复率、出院后30 d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2,P=0.17),但LUCAS心肺复苏机可能会导致更多患者肋骨骨折(P=0.03)。结论 在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中,心肺复苏机并没有显示出优于人工心肺复苏术良好的效果,而且心肺复苏机对人体的损伤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8):545-549
1通气与氧供
1.1吸氧
在SCA最初数分钟后,组织缺氧逐步进展。CPR可提供25%~33%的心输出量。这种低输出量状态能维持很少量但是非常关键的血流供应心脏和大脑,此时组织缺氧将持续,直到有效的自主循环重新建立。组织缺氧导致无氧代谢和代谢性酸中毒,酸碱失衡常会导致患者对化学治疗和电击反应迟钝。为了改善氧合功能,应在基础生命支持和循环支持过程中吸入100%浓度的氧。吸入高浓度氧可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陈铭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9):715-717
目前在院外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由于受人员、技术、设备的限制,使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很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国内报道院内复苏成功率一般在10%~20%左右,而院外更低,资料统计成功率在1.2%~1.4%。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复苏模式,以指导广大院外急救工作者。笔者根据十余年院外急救工作经验并结合院外心肺复苏的特点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1导言
非人为的重度低体温是一个严重但可预防的健康问题。重度低体温(体温〈30℃[86°F])可导致机体重要功能明显下降,最初评估时,似乎患者已临床死亡。但某些隋况下,低体温对心脏骤停患者的脑和其他器官可产生保护效应。虽然非窒息性心脏骤停的患者较窒息性低体温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要好些,但在低体温性心脏骤停后,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也是可能的。牢记这一点,不应根据临床表现而终止抢救生命的措施,应将患者尽可能送至具有监控复温条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重症,是世界急诊医学中的难题,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技术不准确都会导致严重后果,病死率高。据报道即使发生在院内的心跳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也仅为10%左右,而发生在院外的患者复苏成功率,仪为4%。心跳骤停虽然原因多种多样,发生机制复杂、但其处理方法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3.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重症,是急诊医学中的难题,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技术不准确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死亡率极高.据报道发生在院内的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可达46.95%[1].而发生在院外的患者复苏成功率<2%,美国部分地区的相关报道可达7%以上[2].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抽查2009年复苏成功率较高的11名医生的复苏成功病例80份(复苏成功组)及复苏不成功病例87份(复苏无效组)(共167例)。分析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急救中心急救反应速度对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P〉0.05),均呈偏态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平均78岁。女性发病年龄略高于男性。②复苏成功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占45%,显著高于复苏无效组(17%,P〈0.05)。③复苏成功组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平均10.2min发出呼救,呼救时间显著短于复苏无效组(平均为21.7min,P〈0.05)。④复苏成功组现场施行CPR的占5%,复苏无效组2.3%(P〉0.05)。⑤从接到调度指令至到达现场施救的时间两组都平均在7min左右(分别为7.25min和7.83min,P〉0.05)。结论患者家属现场自救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早发现,及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立祥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12):1083-1085
本文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为基础,对其出台背景即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腹部提压CPR产生的背景即传统心肺复苏法的局限性、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缺陷性、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片面性,并分别阐述了“腹泵”、“胸泵”、“肺泵”、“心泵”机制原理,以及其临床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为心肺复苏提供新的模式和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肾上腺素注射、电击除颤及体外起搏与心肺复苏有效率的关系.方法 185例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入院时仍无心搏及呼吸,74例在有效人工呼吸建立之前5 min使用肾上腺素、电击除颤及体外起搏(A组),111例则未使用这些治疗措施(B组).结果 A组有效率25.7%(19/77),显著低于B组63.1%(70/111),(P<0.01).结论 在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之前5 min使用肾上腺素、电击除颤及体外起搏对复苏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0年AHACPR&ECC指南是当今全世界最高水平、最权威、最先进的心肺复苏救治指南,其主要的更新内容为:一是将基本生命支持(BLS)的救治程序从“A—B—C”更新为“C—A—B”,即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启动胸部按压(尤其是旁观者施救时),稍后再开通气道,施行人工呼吸;二是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施救者应快速完成生命链中BLS最初3个环节:早期识别和早期呼叫,并接通急救中心电话,早期CPR及快速除颤;三是建议旁观者实施只动手的CPR,以替代既往的标准CPR(胸部按压加人工呼吸);四是强调实施高质量的CPR;五是强调早期快速除颤对VF/VT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的重要意义,提出除颤与CPR应有机整合进行;六是将原生存链的4个环节增为5个环节,强调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重要性,表明指南既重视院外第一线救治,这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同时又强调患者经院外救治恢复自主循环后,进入医院内作进一步救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结果 男性95例(52.8%),女性85例(47.2%).男性平均(72.3±15.7)岁,女性平均(76.2±15.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心电图表现为室颤(VF)的有11例,占6.1%;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PEA)的有71例,占39.4%;表现为心室停搏的有98例,占54.4%.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176例有现场目击者,占97.8%.有19例在第一时间进行了CPR,占10.5%.患者家属主诉心脏骤停时间平均时间为(10.5±6.4)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7.3±3.7)min,12 min以下的有163例,占90.5%.急救人员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以及使用相应的急救药物等,基本遵循AHA指南(2005).结论 提高患者家属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是基础.加强公民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是关键.救护车快速反应能力是前提.急救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根本. 相似文献
20.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在我国,根据2008年的最新资料,每年因心脏骤停而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教估算约为54.4万人,其中80%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引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