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 方法:14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在椎管内损伤区上下两端注射胚胎干细胞衍生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PBS;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不做其他处理。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造模后21 d后,对照组脊髓损伤区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脊髓中髓鞘碱性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后各时间点实验组BBB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胚胎干细胞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期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并可以提高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变化,有助于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一定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诱导分化成为神经前体细胞,当移植到健全或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后,可以与宿主细胞有效整合,修复重建损伤的神经组织。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材料:选用28只6~8周龄C57/BL6J小鼠,雌雄不限。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及携带LacZ标记基因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高糖DMEM、2-巯基乙醇、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丝裂霉素C均来自GIBCO贴壁诱导培养液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贴壁诱导法将ES细胞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将小鼠麻醉,在T9~10椎骨平面制成脊髓半横断模型,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n=9):仅剪除T9-10棘突和椎板后,逐层缝合。干细胞移植组(n=10):脊髓半横断后,行距损伤区域以远约1cm的椎管内注射细胞。模型组(n=9):脊髓半横断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DMEM。各组分别于实验后第1,2,4,6,8周采用BBB评分观察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实验后第8周(BBB评分后)利用x-gal染色观察各组脊髓损伤区胚胎干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X-gal染色干细胞移植组阳性的损伤脊髓部位切片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各组脊髓损伤区胚胎干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③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①干细胞移植组第1,2,4周BBB得分,高于模型组(P<0.01)。②脊髓损伤区胚胎干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干细胞移植组中小鼠的脊髓损伤处组织切片可以发现x-gal染色阳性的细胞,胞浆呈现蓝色,即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衍生细胞,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的脊髓均未见该现象。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部位植入的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衍生细胞分布损伤区周围并与周围组织整合,与周边细胞在形态上类似。③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部位,X-gal染色阳性细胞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NF,但没有表达GFAP标志。结论:将ES细胞的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够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但改善神经功能情况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汪雷  宋跃明  刘立岷  李涛  龚全  杨曦 《华西医学》2014,(11):2006-2011
目的通过与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探讨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方法从孕18 d的Sprague-Dawley(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获得原代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及传代后采用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采用已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载体将NEP1-40基因导入第3代神经干细胞内建立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将30只SD大鼠在第9胸椎水平进行脊髓右侧半切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伤后第7天在损伤局部分别植入细胞培养液(损伤组)、神经干细胞(NSC组)及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P1-40-NSC组)。另取10只仅行第8~10胸椎椎板切除,设置为假手术组。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8周通过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及网格测试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8周,BBB测试及网格测试结果显示:损伤组大鼠BBB评分最低且网格摔倒次数最多,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较之增高且网格摔倒次数减少(P〈0.01),而NEP1-40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最高且网格摔倒次数最少,和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EP1-40基因修饰能进一步提高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为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肌源性干细胞易于提取、分离及扩增,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等中胚层组织细胞,还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是组织工程临床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肌源性千细胞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9 d,移植组于伤处移植体外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大鼠肌源性干细胞,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于移植后1,2,3,4周用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同时进行损伤脊髓取材、快速冰冻切片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手术均成功.术后无动物死亡.肌源性干细胞移植后1周,移植组与对照组均有所恢复,斜板实验和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周移植组恢复明显较好,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后肢活动与前后肢活动的协调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诱导分化和基因标记的肌源性干细胞在损伤脊髓组织局部生长良好,并且有沿着脊髓神经束向头尾两侧迁移的趋势.提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肌源性于细胞移植后能在损伤脊髓组织局部长期存活并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肌源性干细胞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兔脊髓损伤模型,并在蛛网膜下腔置管以备移植。将实验白兔随机分为3组:标记组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细胞;未标记组移植未标记细胞;对照组不移植细胞只注射PBS液。结果与结论:两移植组在细胞移植14d后运动功能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移植后1,7,14,21,28,35d,脊髓损伤区域局部组织上出现大量含蓝色铁颗粒的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迁移到脊髓损伤区域,并能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组织工程化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干细胞移植组)、DMEM组、空白对照组。用按 Bregman 法方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7d后干细胞移植组注入经体外传代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DMEM组在脊髓损伤处注入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只做损伤模型不做任何处理。处理后第1、4、8、12 周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BBB评分、斜板试验、后肢运动功能检测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动物处死后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处理后1 周时,两组动物脊髓神经功能均无明显恢复;第4、8、12周时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明显恢复, 斜板试验角度和BBB 评分及后肢运动功能检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DMEM组与对照组间P>0.05。与前一时间点比较,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明显恢复,(P<0.01);斜板试验角度和BBB 评分以及后肢运动功能检测评分在第8周与第12周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可以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梁鹏  刘恩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86-3787
目的:观察脊髓横切大鼠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功能恢复和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以证实其对脊髓损伤后截瘫的治疗作用。方法:从20周人胚胎分离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后长期培养,培养了6个月的细胞于移植前48h标记BrdU。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于T11水平行椎板切开术并横切腰段脊髓,单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立体定向注射细胞进入两侧脊髓断端中线的4个部位(薄束、楔束、灰质联合及皮质脊髓束),每个部位注射0.5μL,细胞密度为10000个/μL,对照组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利用BBB评分客观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移植3个月后利用双标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移植神经干细胞的截瘫模型大鼠表现为后肢运动功能的逐渐恢复,3个月后BBB评分达到平均13分,对照组评分2.5分,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细胞在宿主体内存活良好,它们向受伤部位迁移。电镜观察发现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大鼠在横切脊髓的部位有再生活跃的髓鞘。结论: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对哺乳动物脊髓损伤修复的策略,可能为脊髓损伤后再生带来新的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从胚胎大鼠大脑皮质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在胶原蛋白凝胶中可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联合胶原蛋白支架移植对脊髓损伤后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取45只SD大鼠制作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造模1周后,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皮质后部在脊髓损伤部位注入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悬液,联合组在脊髓损伤部位注入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结合胶原蛋白悬液,模型组不植入任何物质。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8周,3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且联合组移植后8周BBB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移植后1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3组均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及Bcl-2抗凋亡蛋白阳性细胞,大量Bax阳性细胞;随时间的推移,3组Bax凋亡蛋白阳性细胞、Bcl-2抗凋亡蛋白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且移植后8周联合组、细胞移植组Bax阳性细胞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Bcl-2抗凋亡蛋白阳性细胞高于模型组(P 〈 0.05),此时3组均无凋亡细胞。表明神经干细胞联合胶原蛋白支架移植可抑制脊髓损伤后鼠大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的: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干预。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自损伤后第30天开始,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阳性细胞。说明尾静脉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胚胎干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的全能细胞,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可扩增并可维持其全能性,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最具有前途的干细胞之一。目的:观察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在小鼠脊髓损伤和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存活和迁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材料:选用C57/BL6J小鼠60只,清洁级,雌雄不拘,其中鼠龄6~8周和7d的小鼠各30只,均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沪)2003-0003)。该项动物实验经过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携带LacZ标记基因(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X-gal染色试剂(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12在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上海市重点实验室)。①脊髓损伤实验分组:将造模成功的鼠龄6~8周的C57/BL6J1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脊髓右侧半切(T12,L1位)后行距损伤约1cm的椎管内注射诱导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衍生细胞悬液;对照组8只,脊髓右侧半切后在损伤区周围注射PBS。②缺氧缺血性脑病实验分组:将造模成功的鼠龄7d的C57/BL6J1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后将小鼠置入含体积分数0.08氧气和体积分数0.92氮气的密闭容器内,1.5h后取出;1周后在右侧脑室内注入3μL诱导胚胎干细胞。对照组8只:在右侧脑室区注射等量的PBS。③移植后观察12周,应用酶学的方法检测Lac-Z标记的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在脊髓和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胚胎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①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并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后,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前体细胞能在损伤区环境中存活和从损伤区域迁移到远处5mm,免疫组化证实植入的胚胎干细胞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分化为神经元,从形态上证实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与周围组织进行良好的整合。②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小鼠的侧脑室内,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广泛分布在损伤的海马区、大脑皮质脑室脉络丛及血管内皮等处并与周围组织整合,与周边细胞在形态上类似,表明诱导的胚胎干细胞也能长期存活并远距离迁移。结论: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能在宿主损伤脑和脊髓中存活、迁移,且脑内迁移较脊髓内迁移明显。  相似文献   

11.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在动物脊髓损伤的模型中,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和恢复脊髓的部分神经功能.部分临床实验证明嗅鞘细胞的移植的确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目的:验证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取流产胚胎嗅球并消化成为单个嗅鞘细胞,培养纯化2周左右,制成嗅鞘细胞悬液.选择脊髓损伤患者213例,全麻下将制备好的嗅鞘细胞悬液采用区域性多靶点注射方法移植于损伤脊髓的周围.采用ASIA量表对患者移植前1d及移植后3周~2个月进行评分,评价患者脊髓恢复状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于术后3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脊髓功能评分及感觉与运动功能均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0.001),且随时间延长呈不断改善趋势;最长患者随访5年,未见已恢复的神经功能减退及移植不良反应.证实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以部分恢复及改善其部分脊髓神经功能,且治疗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ES)移植在小鼠脊髓损伤和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存活和迁移.方法:利用小鼠脊髓损伤(SCI)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模型(HIE),将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ES细胞的衍生细胞后,注射到脊髓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小鼠体内.移植后观察12周,应用酶学的方法检测Lac-Z标记的经诱导的ES细胞在脊髓和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ES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能存活,并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并与周围组织整合.结论: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能在宿主损伤脑和脊髓中存活、迁移,且脑内迁移较脊髓内迁移明显.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intracord transplantation of microgene pSVPoMcat- genetically- modified Schwann cells (MSCs)on spinal cord injury (SCI).Method Rats with semi- division(SD) of the spinal cord was divided into 4 groups.Group S consisted of the rats with SD treated with the transplantation of MSCs, Group B of the rats with SD treated with the transplantation of SCs without genetic modification,Group C of the rats with SD without treatment and Group D was the normal control. 8 hours after operation,the half of the rats of each group were killed and the injured segment of the spinal cord was resected to be examined with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 Another half of the rats of all the groups were examined with neurological function tests to have a 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 (CBS).Resul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and Na+ and Ca2+ ions and a decrease of K+ and Mg 2+ ions in the injured cord segment of Group C an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covery was observed in Group A. The intracord transplantation of pSVPoMcat genetically modidied SCs improved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of spinal cord injury.Conclus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tracord transplantation of pSVPoMcat- genetically- modified- Schwanncells exerts protective effects on the injured segment of the spinal cor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ion environment of the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11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干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加速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电磁场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低频电磁场是否可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压迫法制备64只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成功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脊髓损伤原部位注射大鼠全贴壁法分离培养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电磁场组注射a-MEM培养液。造模术后24h,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予60min/d的低频电磁场刺激(频率50Hz、强度5mT)。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1天,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BB评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细胞后,大鼠BrdU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生长并与脊髓组织融合,存活细胞数量较其他组多;空洞面积小;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更少,而基质金属蛋白2表达更多;脊髓损伤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最快(P〈0.05)。提示低频电磁场促进了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低频电磁场有利于损伤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上调基质金属蛋白2的表达并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条有效途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均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两者的疗效与治疗机制是否存在区别还不清楚.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并以定性定量化指标评价.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4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材料:10周龄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40±10)g,用于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方法:动物造模前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 mg/(kg·d)×3 d后抽取自体骨髓,体外分离自体骨髓干细胞;NYU Imlpactor制作脊髓损伤模型.9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动员移植组:应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20 mg/(kg·d)×7 d:手术移植组为损伤局部移植0.3 mL(1×10~(10)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脊髓损伤后给予相同体积(0.3 mL)的生理盐水.各组均从术前3 d开始,连续10 d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 mg/(kg·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检测伤后3 d,1,2,4,8周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伤后1,2,4.8周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脊髓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判断脊髓损伤和恢复程度;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及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布表达.结果:①脊髓损伤后1,2,4,8周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BBB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脊髓损伤1,2,4,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降低(P<0.05~0.01),波幅均增高(P<0.05~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组织病理学显示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有更少的空洞、坏死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瘢痕组织,较多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和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和手术移植两种方法均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促进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两者对比,前者更为方便、无创,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经不同方式移植在大鼠的损伤脊髓中的存活情况及对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分离雄性大鼠SKPs并检测其迁移能力。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将DAPI标记的SKPs经局部注射(A组)、尾静脉(B组)、脑脊液(C组)移植到雌性大鼠体内。伤后第3天和第7天取材WesternBlot检测损伤局部趋化因子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脊髓中SKPs含量。BBB法评价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KPs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损伤局部趋化因子的表达上调,移植后第7天B组和C组脊髓SKPs数量较第3天时增加,但均低于A组;而伤后第7天B组和C组大鼠的功能恢复好于A组。结论:经静脉和脑脊液移植的SKPs可在损伤脊髓局部上调表达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迁移到损伤局部并存活,功能恢复优于局部注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