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本次"王琦讲堂"围绕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临床治疗焦虑症医案,从焦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抑郁症的区别与联系、主病主方及用药特色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王琦教授分析了焦虑症"肝胆郁热,心神失养"的主导病机;阐述了疏肝安神汤的制方思想和配伍特点。通过讨论,大家对应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焦虑症有了系统的认识,学习领会了王琦教授论治焦虑症的独特处方思路和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1前言倪诚(双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琦教授学术继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王琦教授。大家都知道王琦教授是我国中医  相似文献   

3.
王琦教授作为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科的创建人,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的治疗思想。着眼于血瘀体质,从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原则与要点,方药应用,疗效评价方面对王琦教授辨血瘀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想做一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点滴经验,利于更好地掌握王琦教授以体质为本、以体质为核心的临证思想。  相似文献   

4.
梁惠陶  韦芳宁 《新中医》2017,49(5):156-158
<正>韦芳宁是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韦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曾师从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及广东省肾病名中医杨霓芝教授。她善于把中医体质思想理论与中医肾脏病的诊治融为一体,特别是对血尿的治疗及善后调理有其独到之处。现将其辨体-辨病-辨证理论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介绍如下。1辨体-辨病-辨证的概念"体",即体质,在70年代,王琦在继承古人有关体质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 ,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的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相继于 1982年主编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 ,1995年主编出版了《中医体质学》 ,完成了中医体质理论由学说到学科门类的转变。王琦教授十分重视中医体质学的临床应用 ,形成了以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的诊疗特色。笔者有幸随王教授学习 ,亲聆教诲 ,受益匪浅 ,下面将王教授辨体论治的思想作一介绍 ,以飨读者。1 体质与治病求本的关系病和证都不能离开机体而出现 ,从某种意义来说 ,病和证都是以体质为基础并以其为机转的。中医治病 ,常以患者的体质情况作为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门新的学科,并提出了9种基本体质,其中特禀质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特殊体质。基于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参合卫气营血和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在特禀质的基础上细分出营血热体质,认为此类体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热、瘀、虚,调体当清热凉血、滋阴养血、通畅血脉,调治当以生地黄、麦冬、玄参为核心药物,且重视机体自和之力,顺势而为,从而达到祛病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体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自上世纪,匡调原、王琦、何裕民教授对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基础及临床进行研究,王琦教授开创九种体质学说,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渐形成,研究体质特点指导疾病防治。高血压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5%以上,国内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差,运用中医体质理论提高高血压病防治水平是中医体质研究热点之一。笔者搜集近十年高血压中医体质方面研究文献,现将其进展作一概括。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王琦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在未病状态下调体,防病于先,在既病状态下扶正,固本防变,在瘥后调理,培元健体,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健康管理调体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诊断客观化规范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国内研究概况中医对体质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统一规范的体质类型判定标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王琦教授提出7种中医体质类型(后增补为9种),并对每种体质特征进行描述[2]才正式揭开中医体质诊断的帷幕。此后,王琦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10.
基于阳虚体质的特点和成因,总结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对阳虚体质辨治的临床思路。王琦教授创建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新模式,提出阳虚体质的调理原则为补肾温阳,其临床善用经典方、特色药,巧用峻药,重视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穴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穴位的起源、确立及命名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澄清了有关穴位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2.
张蕾  冯志强  陈孝健  谢智勇 《中草药》2012,43(12):2464-2467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Caco-2细胞模型中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HPLC方法,探讨苦参总生物碱在Caco-2细胞模型的吸收机制.方法 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由细胞绒毛膜面供给侧(AP)→基底外侧(BL)和BL→AP侧两个方向的转运过程;HPLC-UV法测定上述3个生物碱的量;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苦参总碱给药后,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由AP→BL侧的Papp分别为(1.098±0.092)×10-5、(1.434±0.098)×10-5、(3.87±0.64)×10-6cm/s,由BL→AP侧的Papp分别为(1.104±0.098)×10-5、(1.034±0.079)×10-5、(2.75±0.33)×10-6 cm/s,与文献报道的单体化合物给药相比,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双向转运的Papp明显增大.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表观渗透率值分别为1.01、0.72、0.71.结论 苦参总生物碱中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仍主要以被动吸收方式进入体内,但比各单体给药吸收更好.  相似文献   

13.
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鉴定了茶叶糖蛋白(TGC)的纯度,并以TGC纯品作为标准品,以UltrahydrogelTM 500(7.8×300 mm)为固定相,0.6 mL/min蒸馏水为流动相,折光示差检测,对多种茶叶中TGC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回归方程为:Y=0.250 3×10-6-0.008 7,r=0.999 7,其浓度在0.604~6.04m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中医和西医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难题,本文在研究分布式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基于SOA架构的Web 服务技术,将相同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案相关联,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技术的中西医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解决了专业中医或西医医生较难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案的难题,实现了中西医信息资源的集成性、重用性和扩展性,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阿克他利(Acta)对小鼠Ⅱ型胶原性关节炎(CIA)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Ⅱ型胶原(CⅡ)乳剂皮内注射诱导的小鼠CIA模型。在此基础上,检测小鼠足肿胀、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及对CⅡ的迟发性变态反应(DTH)和血清中抗CⅡ抗体的测定,同时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的检查。结果 Acta(10,30,90 mg·kg-1)ig对CⅡ诱导的小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研究发现,Acta(10,30,90 mg·kg-1)能使CIA小鼠过高的ConA增殖反应和IL-2的产生恢复至接近正常,同时对CIA小鼠过高的IL-1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cta(10,30,90 mg·kg-1)ig可以明显减轻CⅡ诱发迟发性变态反应(DTH),但Acta对CIA小鼠体内的抗体的产生无显著影响。病理学检查表明,Acta(10,30,90 mg·kg-1)ig可以减轻CIA小鼠的骨膜增生和软骨破坏。结论 Acta对CIA小鼠具有治疗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细胞免疫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MTT法测定小鼠体外T淋巴细胞的实验条件 ,并对 6种种子类中药的活性进行筛选。方法 :无菌分离小鼠脾脏 ,制备脾淋巴细胞 ,与待测药物预孵 1h后 ,加入刀豆蛋白A刺激剂继续培养 ,总计培养 72h后收获细胞 ,进行MTT染色 ,以酶标仪进行测定。结果 :应用MTT法 ,在 (2~ 3 0 )× 10 9/L范围内细胞密度与A值呈线性正相关 ,优化后的测定条件为细胞悬液中加入 10 μl的ConA ,孵育 72h后再加入 2 0 μl的MTT ,继续孵育 4h ,测定波长为 5 12nm。结果表明 ,这 6种种子类中药对小鼠T淋巴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用于进行中药的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的体外筛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云芝糖肽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方法。方法 最佳条件为10 mmol·L-1硼酸,pH9.18,温度25℃,电压30 kV,毛细管长57 cm×5 μm。结果 主治功能不同、物质来源不同的不同产品的电泳图谱差别较大。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可以作为云芝糖肽的特征鉴别图谱,也可作为糖肽类药物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枇杷叶中熊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中药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中抗炎镇咳有效成分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Nova-pakC18(3.9 mm×150 mm,4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醋酸胺(60∶14∶28∶0.6),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结果熊果酸在4.22~9.85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25×105X+1.48×105(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0.02%。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枇杷叶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七种增白中药在体外对酪氨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酪氨酸酶为黑色素生成过程的关键酶,控制其活力即可控制黑色素生成量。用酪氨酸酶对常用增白中药进行筛选,有7种中药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白茯苓、白鲜皮、白蒺藜有显著抑制作用(Ki分别为2.13×10 ̄(-2),2.26×10 ̄(-2),1.86×10 ̄(-2)g/ml)。白茯苓、白鲜皮为竞争型抑制,白蒺藜为混合型抑制。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生成量,可能是增白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他莫昔芬及主要代谢物浓度。 方法 血浆样品经正己烷 - 正丁醇 (98 ∶ 2) 提取后,以甲醇 -1% 三乙胺水溶液 (82 ∶ 18) 为流动相,流速为 1 mL ? min-1 ,色谱柱为 Agilent Extend C18(4.6 mm × 150 mm, 5 m m) ,柱温为 50 ℃,离线紫外照射 (254 nm)10.5 min ,使目标化合物转变成强荧光性的菲衍生物,荧光 检测波长: 激发波长 ( λ ex)260 nm , 发射波长 ( λ em )375 nm 。 结果 血浆内源性杂质不干扰待测物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他莫昔芬为 0.5~200 m g ? L-1 ; <> N - 去甲 他莫昔芬为 0.5~300 m g ? L-1 ; 4- 羟基 他莫昔芬为 0.1~10 m g ? L-1 。日内、日间精密度 (RSD) 均小于 10 % 。样品 4 次冻融,以及在提取后, 4 ℃下 12 h 内稳定性良好。 结论 该法灵敏、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线性范围宽,可用于他莫昔芬的药动学研究及常规治疗药物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