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野生草珊瑚结果期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为增加草珊瑚坐果率及合理施肥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以野生草珊瑚为供试材料,采用定期采样的方法,测定草珊瑚中N、P、K、Ca、Mg、Fe、Mn、Cu、Zn、B共10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分析矿质元素变化特性及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大量元素在叶片中表现为N>Ca>K>Mg>P,茎...  相似文献   

2.
槟榔矿质元素含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和明 《中药材》1990,13(1):35-37
槟榔(Areca catechu L.)为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以花、种子和果实入药,为我国有名的地道药材之一.本文就槟榔植株矿质元素含量与影响形态建成,以及小花分化、果实发育进程矿质营养的变化,作分析与比较. 一、材料及仪器材料海南省乌坡药材场、琼山县三门坡昌头槟榔园1972年定植、生态环境和管理条件基本一致的槟榔结果树,从1986-1988年底每年2-3次分别定期随机采叶、花、果供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天麻矿质元素含量,分析天麻特征元素及评价药材质量。方法:采用ICP法对不同来源的天麻药材必需的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锌(Zn),硼(B),锰(Mn),铜(Cu)等10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天麻特征元素并对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天麻药材中K元素含量最高,平均为15.31 g·kg-1;其次是N元素,平均含量为8.99 g·kg-12元素变异系数小;Mn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1.39%;N,P,K元素间达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选择3个主成分对药材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天麻药材特征元素为P,B,N,K,Cu,Mn,Fe,Mg等8种元素。结论:天麻K和N元素含量高,且相对稳定;Mn元素含量差异大;其中P,B,N,K,Cu,Mn,Fe,Mg等8种元素是天麻特征元素;从矿质元素角度分析30份天麻资源中贵州、云南天麻药材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当归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和指纹图谱。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15个产区的151批当归根际土壤样品中15种矿质元素含量,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产区样品中矿质元素差异,采用向量相似法建立当归根际土壤矿质元素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不同产区当归根际土壤中15种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以铬、镍、钙、镁为最;在所有产区样品中,甘肃漳县、康乐、临潭样品与其他产区样品的差异最大;甘肃岷县和渭源样品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量较其他产区低。根据指纹图谱和相似度,将15个产区分为三类,甘肃岷县、渭源、漳县、临洮、宕昌、武都、文县为一类,甘肃临潭、卓尼、康乐、和政为一类,云南沾益、德钦、玉龙、鹤庆为一类,三类产区在地理位置上分布较为相似。结论当归根际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及其指纹图谱可为揭示当归的道地性与土壤无机元素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百蕊草矿质元素含量测定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夫来  郭巧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1226-1230
目的:测定百蕊草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百蕊草特征元素及评价药材质量。方法:运用ICP法分析百蕊草药材矿质元素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百蕊草特征元素和药材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百蕊草含有17种以上矿质元素。其中铁(Fe),锌(Zn),铜(Cu),锰(Mn),铬(Cr),钴(Co),镍(Ni),锶(Sr),硼(B)等9种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钙(Ca),磷(P),钾(K),钠(Na),镁(Mg)等5种为人体必需宏量元素。B,Mg,Mn,Zn,Cu等5种具明显抗癌活性的元素在百蕊草中含量丰富。Mn和Zn均在100μg.g-1左右,Mg高达1 898.000~3 137.725μg.g-1。对人体有益元素Fe也较高(500μg.g-1)。主成分分析发现,选择4个因子(F1,F2,F3,F4)即可对百蕊草药材进行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函数为F=0.444 77F1+0.237 71F2+0.167 28F3+0.150 24F4。不同居群百蕊草药材的综合评价得分在0.189~0.627,Zn,Cu,Mg,P,K,铝(Al),Fe,Cr,Na,Co,铅(Pb),Mn,B,Ca等14种元素为百蕊草药材特征元素。结论:百蕊草含有17种以上矿质元素。其中Zn,Cu,Mg,P,K,Al,Fe,Cr,Na,Co,Pb,Mn,B,Ca等14元素为百蕊草药材特征元素。来安七里和来安施官2个居群百蕊草药材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6.
珠芽景天 Sedum bulbiferum Makino.属景天科( Crassulaceae)的多年生肉质草本 ,生长于山坡草丛阴湿处 ,安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可入药 ,治食积腹痛[1] 。迄今为止 ,未见有任何关于珠芽景天营养成分分析的报道。为充分挖掘这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创造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我们对该植物 1 0种主要矿质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有关珠芽景天其它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我们将进一步进行报道。1 仪器、试剂与样品1 .1 仪器  Plasma- Sape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美国黎曼公司 ) ;WFX- IF2原子吸收光谱仪(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 )。…  相似文献   

7.
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Bunting亦名石生黄堇,为紫堇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1]。民间常用岩黄莲治疗痔疮出血、红痢、急性腹痛、火眼白翳及肝炎等[2]。岩黄连以全草入药,含有小蘖碱、白屈蘖红碱、普鲁托品等11种药用成分,性味苦、凉。其主要药物成分岩黄连碱(脱氢卡维丁)具有抗菌消炎、镇痛和强安定作用[3]。岩黄连属石山特有种[4],生长在石山悬崖峭壁的石缝中,产量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夏枯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在不同居群、不同部位间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对不同居群、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液固比为25∶1,以35%的乙醇在86℃水温下回流提取3.5 h,可获得夏枯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效果。不同居群总黄酮含量变异幅度为2.16%~10.29%;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根中最低;果穗去除种子后总黄酮含量平均高出27.6%。结论:响应面法对夏枯草总黄酮的提取条件优化合理可行;不同居群间总黄酮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测定江香薷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评价江香薷的营养价值,为江香薷的深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法)分别测定江香薷茎和叶的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江香薷中含有25种矿质元素,其中常量元素K,Ca,P,Mg和微量元素Mn,Fe,Zn,Sr含量较高,并且叶中含量普遍高于茎。结论:江香薷矿质元素丰富,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夏枯草口服液中有效成分迷迭香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以甲醇-0.5%甲酸(40:60)为流动相,色谱柱为C18柱,检测波长为330nm。结果:迷迭香酸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114776—1.14776μ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RSD=0.54%。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回收率良好,可用于夏枯草口服液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GC-MS和氨基酸分析仪分别分析夏枯草中的挥发油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及种类,通过对各个组分质谱图对照分析, 鉴定出酯、脂肪酸、芳香烃、酮和多种醇类物质,其中β-紫罗酮具有柏木、覆盆子等香型香气;橙花叔醇具有弱的甜清柔美的橙花气息;橙花醇甜而清鲜;橙花叔醇干甜而少清,微带木香;十六醛具有有花和蜡的弱香气;α-甜橙醛具有浓郁、新鲜的甜橙香味。这几类芳香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夏枯草凉茶或者汤剂中的口感。在所检测的氨基酸中, 所含的天然氨基酸所占比例较大,味感有苦味、微苦、酸(鲜)、甜味、微甜、酸(弱鲜)等。对夏枯草味感影响最大的可能为苦味和微苦型氨基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果穗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夏枯草的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夏枯草果穗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α,3 α-24-trihydroxyursa-1 2-en-28-o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1),rotundie acid 28-O-α-D-glueopyranosyl( 1→6) -β-D-glueopyranoside(2),槲皮苷(3),槲皮素(4),豆甾-7-烯-3β-醇(5),β-谷甾醇(6),豆甾醇(7),α-波甾醇(8).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夏枯草的繁育系统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夏枯草的开花特性进行观察,测定单花期内夏枯草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测定夏枯草的花粉-胚珠比和杂交指数,进行套袋实验测定夏枯草结实率并检验种子品质.结果:夏枯草单花花期为1~2 d,主茎花序的花期为7 ~14 d;夏枯草的花粉胚珠比为1 046±148.26,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杂交指数为2,繁育系统为兼性自交;套袋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昆虫传粉的情况下,有较高的结实率,且所结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结论:夏枯草的繁育系统为自交、异交混合型,自交亲和.  相似文献   

14.
夏枯草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归纳夏枯草化学成分研究概况,为深入研究夏枯草奠定基础。方法:检索夏枯草化学成分研究文献,按照化合物结构类型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夏枯草主要分离得到下列结构类型化合物,包括三萜及其皂苷类、甾体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等。结论:为深入研究夏枯草的药效成分及提高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优化施肥对夏枯草果穗干物质及其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氮、磷、钾及有机复合肥不同施肥量对夏枯草果穗干物质及其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夏枯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四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夏枯草果穗产量的函数模型.结果:通过模型解析,氮、磷、钾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氮肥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再次钾肥,有机复合肥最小;在低肥力条件下,夏枯草果穗产量均随氮、磷、钾及有机复合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当氮、磷、钾及有机复合肥施用量过多,则导致果穗产量下降.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夏枯草果穗产量超过为722 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303.9 ~335.1 kg·hm-2,P2O5 432.5 ~ 500.6 kg·hm-2,K2O 206.6 ~240.2 kg·hm-2,有机复合肥2 312.5 ~2 687.5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贮藏年限及药材分级对夏枯草内在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夏枯草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安徽庐江夏枯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内收集不同贮藏年限夏枯草果穗(当年、1年、2年),并对基地药材随机取样,结合果穗外观形状与市场现行标准,将药材分为3级;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方法分别测定夏枯草药材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及多糖含量;HPLC测定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结果:不同贮藏年限夏枯草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随贮藏年限延长而显著增加;而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黄酮、多糖、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随贮藏年限延长,各成分含量逐渐下降,且差异显著。夏枯草药材并未遵循分级标准呈现出明显规律,其中总黄酮含量以二级最高;多糖含量则以一级最高;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呈现出从一级到三级逐渐下降趋势;而水浸出物、醇浸出物、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表现出从一级到三级依次上升趋势。结论:夏枯草药材安全储藏期以当年为宜;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多以三级药材最高,二级药材其次,一级药材最低。  相似文献   

17.
夏枯草本草及其入药部位变化的考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夏枯草历代本草著作考证,研究夏枯草名称、产地、主治功效、入药部位及采收加工方法,为临床用药及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分布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四川省境内、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枯草主治功效古今基本一致;但古今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记载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本草文献考证与分析,夏枯草人药部位变化大致经历带穗全草[明朝后期(约16世纪或以前)至清末民初(约19世纪初)]、以果穗及带穗全草入药[民国中期(约19世纪30年代)至1963年)]、单用半枯或成熟果穗(1963年至今)3个阶段;夏枯草传统加工方法根据临床疗效不同分为晒干和阴干两种,而现代加工方法仅采用晒干.  相似文献   

18.
不同居群夏枯草产量构成因子与形态特征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果穗入药,为我国常用中药材。采用野外环境因子调查、室内分解测定和统计分析方法,为夏枯草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对不同居群夏枯草产量构成因子与形态特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中夏枯草产量的贡献因子不同,在适宜环境中,夏枯草的叶长、叶数、株高、生殖枝数对夏枯草的产量贡献最大;在过渡环境中,夏枯草的茎直径、叶长、穗直径对产量的贡献较大;在林下和干旱环境中,影响夏枯草的产量构成因子主要是根长、叶宽、穗长等。  相似文献   

19.
夏枯草基原植物及其食疗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巧生  陈宇航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57-3062
目的: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学文献,澄清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枯草原植物及其食疗历史记载的混乱,为综合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查阅古本草文献,对夏枯草植物学性状描述及其文献附图进行考证,并结合地理分布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用药品种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形状描述及文献附图中,与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筋骨草Ajuga ciliate,金疮小草A.decumbens及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Lagopsis supina存在一定混乱.结论:古代正品夏枯草基原植物主要来源于唇形科夏枯草属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山菠菜(长冠夏枯草)P.asiatica,而硬毛夏枯草P.hispida至明代起即被视作云南地方习用药材,并沿用至今;夏枯草食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16世纪末)或以前.  相似文献   

20.
夏枯草花粉离体萌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唇形科植物夏枯草花粉为材料,通过在离体条件下花粉的萌发来探讨夏枯草花粉萌发的最适条件.以10% H3BO4,30% Ca(NO3)2,20% MgSO4,10% KNO3配制成无机盐溶液为基本培养基,统计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不同浓度的蔗糖,不同pH和不同温度条件以及不同采集时间下花粉萌发率的情况.夏枯草花粉萌发的最适液体培养条件是:10% H3BO4 +30% Ca(NO3)2 +20% MgSO4+10% KNO3+25% PEG-4000,pH在6.5左右,刚刚开花时采集的花粉在此条件下花粉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