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童舜华 《山西中医》2006,22(5):10-11
肠伤寒,包括伤寒与副伤寒,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从其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看,大致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绍兴当代名医陈祖皋先生擅长诊治外感热病,临证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立方遣药每收良效。陈师认为,湿温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稽滞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位,故有“在一经不移”之说,  相似文献   

2.
童舜华 《山西中医》2006,22(2):9-10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功能温中补气,补虚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魏荔彤说:“气虚者加黄芪,津枯甚加入参,以治虚劳里急。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之谓也,乃虚劳诸不足腹痛之谓也,故名其方为建中,正以扶持其中气,使渐生阴阳,达于营卫,布于肢体也”(《医宗金鉴》)。  相似文献   

3.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2006,24(2):218-219
绍兴当代名医陈祖皋先生擅长外感热病的诊治,临证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立方遣药每收良效。笔者侍诊4年,收益颇多,现就陈祖皋先生治疗肠伤寒经验作一介绍,以供参考。伤寒与副伤寒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从其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看,大致属于湿温范畴。  相似文献   

4.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黄芪、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功能温中补气,补虚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绍兴当代名医陈祖皋先生应用该方时将饴糖易为怀山药。黄芪建中汤以怀山药易饴糖后,具有补中益气养阴、温中而不燥、润养而不腻、阴阳并调、柔肝缓急之功,善于治疗胃虚兼肝胃不和之胃脘痛、痞证、便血等脾胃病。兹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绍兴当代名医陈祖皋先生擅长外感热病的诊治,临证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立方遣药每收良效。笔者侍诊4年,收益颇多,现就陈祖皋先生治疗肠伤寒经验作一介绍,以供参考。伤寒与副伤寒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从其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看,大致属于湿温范畴。陈师认为湿温病起病较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胃安神汤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胃不和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和胃安神汤联合穴位拔罐及中药泡脚治疗,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片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0%,治疗组总有效率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和胃安神汤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胃不和型失眠,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乃笔者从跟随陈祖皋老中医临证实践中整理出的4个儿童期久咳案,从4个不同的侧面介绍陈祖皋老中医运用镇肝利咽、温肺豁痰、蠲饮平逆、气阴双补等法辨证治疗久咳的宝贵经验,也有益于内科、儿科临床诊治,以此也可一窥陈老先生的临证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8.
张炳厚老师以自拟二仁安寐汤类方系列,治疗各种类型的失眠,体现了基础方治共性、方药加减治个性的类方应用特点.张炳厚老师认为心肾不交是失眠中最常见的证型,运用自拟方滋肾清心安寐汤治疗,疗效肯定,该方由黄连阿胶汤合加减复脉汤加减而成,反映了张炳厚老师师古法不泥古方、治贵权变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炳厚老师以自拟二仁安寐汤类方系列,治疗各种类型的失眠,体现了基础方治共性、方药加减治个性的类方应用特点。张炳厚老师认为心肾不交是失眠中最常见的证型,运用自拟方滋肾清心安寐汤治疗,疗效肯定,该方由黄连阿胶汤合加减复脉汤加减而成,反映了张炳厚老师师古法不泥古方、治贵权变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周慎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诊治经验 ,认为肝胃不和宜根据人的体质从气、从热、从寒、从痰等论治基础上遣方用药 ,药证相契 ,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笔者师从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柴瑞霭主任医师。现结合临证案例介绍其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失眠是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焦虑、恐惧或抑郁等情绪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为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之一。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失眠作为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症之一。梁栋富老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已近50年,为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福建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其治疗失眠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之处,效果良好。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宗《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理,探讨其与中医失眠“阴阳说”“神主说”“营卫说”“气血说”等观点的相关性及其内涵,剖析“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中医失眠学说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  相似文献   

14.
<正>浙江省绍兴市当代名老中医陈祖皋行医50载,效验宏富,桃李芬芳,擅长内科、儿科疾病诊治,尤其对于时病和儿科疾病的诊治,可称越中翘楚,闻名遐迩。现将陈祖皋先生应用养心汤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琦教授治疗气郁质失眠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教授擅长治疗内科各种疑难杂病,在失眠症的治疗方面亦有独到经验。主张"辨体-辨病-辨证"三辨模式的高度统一,认为识病辨病、以病统证、据病施方为中医诊疗之原始,以辨体论治为基础和根本,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为依据,治病兼调体,调体贯穿治疗的始终。对于失眠症的治疗,不拘泥于传统的滋阴养血,安神定志之法。在临床用药上,除辨证辨体选择方剂和药物外,同时还发挥药物特性,擅用专方专药;在服药时间上,也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6.
董老对睡眠理论的认识,强调阴阳在睡眠中的主导作用.睡眠是人体阳气入于阴分,在这里阴阳跷脉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睡眠障碍的认识,董老推崇<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失于和调,如老者之气血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肺气盛、胃不和,则卧不安宁.  相似文献   

17.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影响睡眠的总体病机概括,亦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失眠症状发生的中医理论依据,其内涵与胃食管反流病致失眠的西医学机制亦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重新认识GERD及其相关失眠的发生机制,即脾胃失常的“胃不和”状态可发生GERD,GERD又可通过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睡眠。根据其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在治疗此类GERD伴失眠时,当以调和脾胃为根本,包括补益脾胃使机体正气充足,能量有源,运行有序;消除壅滞胃腑之实邪,使邪散神自不扰;同时需配合疏肝和胃及心理疏导之法,使患者心情舒畅胃和卧安。当GERD致患者夜间喘息、咳嗽等不能平卧间接影响睡眠时,需顺肺降逆,和胃化痰,标本兼顾方能使人夜能安卧。此外,临床实际中仍需根据失眠症状灵活运用安神类药物,从多维度综合治疗,方能显出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始见于《素问·逆调论》,这是中医学对“卧不安”病机的最早记载。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不得卧》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原因:“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历代医家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痰火上扰...  相似文献   

20.
《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然而由饮食不节引起的失眠,此病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肠和脑的中间纽带,将胃肠道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这与中医论述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探讨胃肠不舒与失眠发生的内在联系,将现代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以明确“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发病机制,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