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穿刺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1]。然而,置管时导管终端并不是总能顺利地送至上腔静脉,张  相似文献   

2.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1].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PICC因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既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而且并发症少[1],为 NICU 中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较理想的静脉通道.但临床应用中也常会碰到各种问题与并发症,导管异位就是常见的问题之一,根据导管头端异位部位的不同还可引起各类相应的并发症,如无法纠正,常常不能完成治疗就必须拔除导管,有时需要重新置管,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增加患儿的痛苦.我院于 1999年6月至2003年4月共有126例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选用 PICC作为静脉通道,有31例发生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为24.6%.本文将就导管异位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PICC插管技术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对在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130例,使用PICC插管技术,经贵要静脉穿刺80例,腋静脉40例,肘正中静脉5例,头静脉3例,窝静脉2例。结果置管成功129例,失败1例。平均留置时间为18 d。发生机械性静脉炎5例,堵管13例,因堵管拔管1例。意外拔管1例,导管尖端异位5例。结论 PICC置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有效抢救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护理及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将PICC置管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与同期经周围静脉留置输液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儿在静脉穿刺次数、低体温、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开放的最佳途径,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即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而且并发症少.我科2012年8~2月行20例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本文将置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后的并发症与对策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技术在重症领域已经得到了日趋广泛的应用,是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开放的最佳途径,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既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尤其适用于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治疗。但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在新生儿和小婴儿中也要明显高于成人[1-2],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炎、感染、导管脱出、导管  相似文献   

9.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以及各种严重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输入高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和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耐高渗、留置时间长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营养和给药[1].PICC置入首选肘部静脉[2],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不易置管,而颞浅静脉却清晰可见.经颞浅静脉穿刺置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腋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以及各种严重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输入高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和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耐高渗、留置时间长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营养和给药。PICC置入首选肘部静脉,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不易置管,而颞浅静脉却清晰可见。经颞浅静脉穿刺置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建立了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可长期留置,能减少静脉炎发生[1].常规选择肘部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但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血管空间较小,常常只可见1条或2条.作者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入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的1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前臂静脉留置PICC,如穿刺失败,再选择肘部静脉,使血管选择空间增大,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对前臂肘部下行静脉留置PICC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研究。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PIV),研究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出院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均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极低体重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中心静脉置管的日常护理、穿刺方法等,认为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应用中安全可靠,对早产儿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的留置时间、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体重与插入导管长度的关系等。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NICU中所有置入的PICC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研究期间NICU中应用PICC导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有502位新生儿共置入PICC导管507根,提供静脉营养、抗感染治疗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放置PICC导管的常见原因,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5.53 d。完成治疗或因出院(包括放弃治疗或死亡的患儿)拔除导管为正常拔管组,共423例,占84.43%。因各种并发症拔管者84例,占总数的16.57%。不同静脉置管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2.16/1 000导管日。总结了不同体重患儿在不同部位置管时导管插入长度的参考值。结论PICC导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较低的并发症使其更易被临床医务人员及家长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建立了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可长期留置,能减少静脉炎发生[1]。常规选择肘部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但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血管空间较小,常常只可见1条或2条。作者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入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的1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前臂静脉留置PICC,如穿刺失败,再选择肘部静脉,使血管选择空间增大,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对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时闻、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 对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分别采用PICC或外周静脉留置针共为40例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观察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低出生体重儿造成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43例早产极低体重儿,评估患儿外周血管弹性差,经家属同意PICC置管后,采用经股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结果在4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穿刺中,一次性置管成功39例,成功率90.7%,平均置管时间为31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应用效果可靠,且股静脉位置固定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重PICC置管患儿资料,其中有11例(12. 50%)患儿发生PICC导管异位,命名为发生组,其余77例患者命名为未发生组,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分析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时间、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静脉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及置管静脉,因此,应通过恢复标准体重、评估血管、测量置管长度等预防和矫正置管位置。  相似文献   

20.
江思思 《当代护士》2014,(6):135-137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7fl~2013年5月在我科NICU住院且符合置管指征的30例早产极低体重儿,在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同意书后采用昊朗科技公司生产的1.9Fr40cm规格的PICC管,选择上肢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结果3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置管成功29例,平均置管时间为28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用于早产极低体重儿效果可靠、方法简便、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