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苏、皖汉族人群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Arg399Gln多态性,并探讨其在吸烟、饮酒与前列腺癌易感性关系中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提取207例前列腺癌患者(病例组)和235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XRCC1基因Arg399Gln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探讨吸烟、饮酒等因素在其中的影响。结果:XRCC1第399密码子Arg/Gln基因型的个体其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是Arg/Arg基因型的1.55倍(OR=1.55,95%CI:1.01~2.39),携带399Gln等位基因(Arg/Gln及Gln/Gln)的个体发生前列腺癌的风险性是Arg/Arg基因型的1.61倍(OR=1.61,95%CI:1.07~2.44)。在重度吸烟(吸烟指数≥20)人群中,携带399Gln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前列腺癌的风险性是Arg/Arg基因型的1.94倍(OR=1.94,95%CI:1.02~3.71)。在浅吸烟(吸烟仅入嘴中)人群中,携带399Gln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前列腺癌的风险性是Arg/Arg基因型的2.44倍(OR=2.44,95%CI:1.02~5.80)。结论:XRCC1 Arg399Gln位点多态性可能对前列腺癌遗传易感性产生影响,Arg/Gln、Gln/Gln可能是前列腺癌的易感基因型,并和吸烟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与1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取外周血提取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对XRCC1Arg194Trp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2组观察对象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饮食特点等常见暴露因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基因型Arg/Trp+Trp/Trp出现频率在2组观察对象中分别为30.00%和2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1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Arg399Gln、Arg280His和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与120名健康体检自愿者(对照组)作为正常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取外周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XRCC1 Arg399Gln、Arg280His和Arg194Trp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1 2组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饮食特点等常见暴露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胃癌组患者的XRCC1基因194位点Arg/Arg多态基因型出现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Arg/Trp、Trp/Trp多态基因型及Arg/Trp+Trp/Trp变异基因型出现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胃癌组患者的XRCC1基因280和399位点多态基因型及变异基因型出现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研究结果初步得出,XRCC1 Arg399Gln和Arg280His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无关,而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有关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本Meta分析共纳入11项病例对照研究,累积病例2710例,对照3567例。根据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合并效应量。在等位基因比较(T vs C) [OR(95%CI)=1.18(1.01-1.39),P=0.036],纯合子比较模型(TT vs CC) [OR (95%CI)=1.39(1.02-1.90),P=0.038],显性模型(CT/TT vs CC) [OR(95%CI)=2.24(1.78-2.82),P<0.001] 以及隐性模型 (TT vs CT/CC) [OR(95%CI)=1.23(1.02-1.49),P=0.030]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发表偏倚评估均未见明显偏倚。结论〓在中国人群中,携带突变等位基因T或突变纯合子TT的人群罹患CRC的风险有所升高,而在显性遗传模型中,携带有CT/TT基因型的人群其CRC的易感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探讨人类DNA修复基因XRCC1-399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BV感染者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关系.方法72例HCC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根据地缘、性别、年龄,按1:1~2比例匹配137例非HCC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受试者XRCC1-399位SNP.结果(1)XRCC1-399SNP和年龄均与HCC的发生无关,但在XRCC1-399Arg/Arg受试者中,HCC的发生与年龄呈负相关(P=0.028);(2)HBV感染是HCC发生的肯定因素(P=0.007);在XRCC1-399Gln/Gln或Arg/Gln受试者中,伴HBV感染者HCC发生率(25.7%)远高于不伴HBV感染者(5.3%,P=0.047);(3)XRCC1-399Arg/Arg受试者HBV感染率与Gln/Gln或Arg/Gln受试者近似(36.6%对38.0%,P=0.052).结论(1)XRCC1-399Arg/Arg可能具有潜在抵抗HCC发生的作用;(2)XRCC1-399Gln/Gln或Arg/Gln联合HBV感染是HCC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选择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到骨科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共200例;选择200例未发生骨质疏松症的老年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成员股骨颈及腰椎骨的骨密度,并抽取外周血提取DNA并用PCR-RFLP方法检测各组成员的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基因型.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绝经后妇女对照组的Gln223Arg基因型频率分布有显著差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中LEPR基因Gln223Arg各基因型之间腰椎骨的骨密度值有明显差异(P<0.05),而各基因型之间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腰椎骨的骨密度值密切相关,与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甘肃胃癌高发区人群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Arg72Pro)多态性与胃癌高发区甘肃河西地区汉族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探讨Arg72Pro多态性与环境因素、胃癌发生部位、病理分型等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40例胃癌患者、110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以及125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标本p53基因Arg72Pro的多态性,并比较其不同的基因型与胃癌风险的关系; 对胃镜活检以及手术切除标本应用Warthin-Starry法(W-S法)判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的Pro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43、0.482和0.472,Pro基因型携带者的胃癌发病风险是Arg/Arg基因型携带者的1.846倍[95%CI (1.006~3.387),P=0.046].经Logistic回归筛选确定了饮食、Hp感染、精神因素以及肿瘤家族史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并与Pro基因型具有加乘作用.p53基因型分布和胃癌的部位及病理分型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p53 Arg72Pro多态性与甘肃河西地区汉族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相关,值得进一步进行功能学探讨及大样本人群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白细胞介素(IL)-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宿主遗传因素对Hp感染在非贲门胃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PCR-RFLP方法,检测143例非贲门胃癌患者和264例正常对照者的IL-1B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N)双等位基因型分布。Hp感染通过检测血清HpAb-IgG。结果 Hp阳性非贲门胃癌患者IL.1B.511}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Hp阴性患者(60%VS46%,P=0.0342,OR=1.666,95%CI:1.045~2.656),也高于正常对照组(60%VS48%,P=0.0071,OR=1.665,95%CI:1.149~2.4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与携带IL-1B-511*C/C基因型者比较,携带T/T基因型者胃癌风险升高3.01倍(OR=3.01,95%CI:1.27~7.11,P=0.012),携带IL.1B-511*T等位基因者胃癌风险升高2.29倍(OR=2.29,95%CI:1.08~4.86,P=0.032)。结论 IL-1B-511*T等位基因和Hp阳性胃癌相关,提示该等位基因在Hp阳性非贲门胃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端粒保护蛋白1基因(hPOT1)IVS13-98G/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武威市人民医院、武威市凉州区医院16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156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行基因型分析,比较各基因型分布频率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X~2检验比较胃癌组和对照组hPOT1IVS13-98G/T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是否具有群体代表性.相对危险度和95%CI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结果 胃癌组hPOT1IVS13-98G/T位点GG、GT、TT型的频率分别为21.4%、41.7%、36.9%,G、T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42.3%、57.7%;对照组GG、GT、TT型的频率分别为24.4%、51.9%、23.7%,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9.7%和50.3%.两组G、T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8,P>0.05).以TT型作为参照基因型,GT和GG两种基因型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439(95%CI:0.251~0.767,P<0.05)、0.514(95%CI:0.264~0.999,P=0.05).hPOT1IVS13-98G/T位点各基因型与性别、吸烟及肿瘤家族史对胃癌发病没有影响.结论 hPOT1IVS13-98G/T位点的CT和GG型可能与胃癌的易感性降低有关,hPOT1IVS13-98G/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为胃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介素-1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骨关节炎(OA)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多因子参与的一种复杂性疾病.众多研究提示细胞因子及其传导通路在OA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白介素-1(IL-1)通过多种途径加速软骨的分解代谢,抑制其合成代谢,导致软骨的稳态平衡破坏及退行性变.从而促进OA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编码IL-1相关蛋白的IL-1基因簇的某些多态性位点与OA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多态性位点有可能引起体内IL-1及其效应通路对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的生物效应发生改变,最终促进IL-1在OA发病中的作用.IL-1基因多态性与OA易感性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IL-1与OA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是一类具有促进多种亲电子物质、氧化应激产物等与谷胱甘肽的巯基结合而发挥Ⅱ相解毒及抗氧化功能的多基因同工酶家族[1]。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与GSTP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GSTM1基因多态性和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STM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PCR技术,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69例膀胱癌患者和88例健康对照者的GSTM1基因型进行检测. 结果膀胱癌患者GSTM1空白基因型频率为58%,对照组为41%,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χ2=4.51,P<0.05),OR值为2.0(95%CI=1.05~3.79).吸烟者中,患者组GSTM1空白基因型频率为71%,对照组为24%,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χ2=22.6,P<0.01),OR值为8.3(95%CI=3.34~20.65).以GSTM1非空白型/不吸烟者为参照,GSTM1空白型/吸烟者的OR值为4.64(95%CI=1.86~11.37,χ2=11.63,P<0.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GSTM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与吸烟协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位点(T/C)多态性和-1661位点(A/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中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183例胃癌患者和116例中国汉族正常对照者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和-1661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患者CTLA-4基因-1661位点AA基因型频率,-1661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65.6%vs84.5%;P〈0.01;odds ratio=0.3499;95%CI=0.1943—0.6299;81.1%vs91.8%;P〈0.01;odds ratio=2.6040;95%CI=1.521—4.458)。结论CTLA-4基因启动子区-1661位点A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胃癌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正常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间的关系。方法 用特异的等位基因PCR方法检测人群的GR基因型,用DEXA检测腰椎、股骨各处骨密度。结果 在男性病例,各基因型间BMD的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女性病例,各基因型间BMD的T值比例:TT型比CC型T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GR基因外显子8的678位点突变(C→T),可使女性腰椎骨密度增加,具有骨密度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线交叉互补基因1(XRCCl)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aPshotSNP分型技术方法,对136例结直肠癌病例(病例组)和214例成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的XRCCl基因的rs25487、rs25489和rs1799782等3个SNP位点进行分型,针对每个位点分析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和叠加作用5种不同的遗传模型。分析XRCCl不同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XRCCl基因3个SNP位点25487G/A、25489C/T及1799782C/T变异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别为0.20、0.11和0.32。对照组分别为0.23、0.13和0.34。单倍型分析显示。GCT、GCC、ACC和GTC为最常见的4种单倍型,其OR值分别为1、1.35、0.90和0.84,病例组与对照组单倍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在5种不同的遗传模型中,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均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无相关性(P〉0.05)。结论XRCCl基因的3个SNP位点(rs25487、rs25489、rsl799782)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K15 Phe31 Il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膀胱癌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60例膀胱癌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STK15 Phe31 Ile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膀胱癌危险性及其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TK15 Phe31 lle三种基因型(Phe/Phe、Phe/Ile、Ile/Ile)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0%、25%和55%,在对照组分别为28.3%、41.6%和30%,分布差异具狰统计学意义(P=0.021)。携带STK15 Ile/Ile基因型者患膀胱癌的风险比携带STK15 Phe/Phe基因型者增加159%(OR=2.59,95%CI=1.019~6.622),此种风险增加在吸烟患者中更为显著(OR=5.33,95%CI=1.282~22.192)。未发现STK15Phe31 Ile基因多态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相关。结论STK15 Phe31 Ile基因多态可能是膀胱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Fas-670基因多态性在武汉地区胃癌患者及良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Fas-67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地区27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169例健康志愿者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 检测FAS-670基因多态性分布,并比较这些基因多态性在各组的分布差异.结果:Fas-670的基因型Fas G / G基因型的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4%比25%),而Fas-670的A / A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对32%,χ2=16.527,P=0.0003 ).Fas-670 G等位基因的比例与胃癌显著性相关(χ2=11.871,P值0.0006,95% CI为:1.281-2.394),而A等位基因未见与胃癌有相关性(χ2=18.886,P=0.0001,95%,CI为:0.354-0.671)结论:FAS-670的626G/C基因型可能与武汉地区胃癌发生的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与CDH1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HDGC)与CDH1基因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CDH1基因异常与HDGC有重要关系:CDH1基因外显子突变是目前已知的、导致HDGC发病的最重要因素,筛查其突变情况可以用于指导HDGC的临床诊治;CDH1基因的其他改变,如内含子突变、基因甲基化及单核苷酸多态性也可能影响其表达,但这些改变与HDGC发病的确切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CDH1基因的改变与HDGC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CDH1基因的变化对研究HDGC的病因及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的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78例及正常肝组织78例的XRCC1基因甲基化情况,并随访3年以上.结果 肝癌组的XRCC1启动子甲基化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肝癌组发生XRCC1启动子甲基化的危险是对照组的13倍(4.089 vs 41.332);XRCC1启动子甲基化的个体发生肝癌的危险是非甲基化的10.36倍(3.423 vs 31.354)(P<0.05);XRCC1启动子甲基化可致肝癌患者无进展期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降低(P< 0.05).结论 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启动子甲基化在肝癌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肝癌患者较差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