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这一类难治性视网膜疾病,其致盲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光感受器(即光感细胞)的损伤和缺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去探索修复这种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有效方法,其中细胞替换疗法,即视网膜光感细胞(包括脑源性和视网膜源性的干细胞)移植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尚无实验能证明视网膜细胞移植对修复受损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并恢复视力有确切的帮助。但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眼科中心和Moorfields眼科医院的一项联合研究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特定时期的视网膜光感细胞前体作为移植细胞能够成长为具有功能活力的视网膜光感受器。 相似文献
2.
条件培养液对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各种培养液对人视网膜前体细胞(RPC)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分离培养3~5个月人胚胎RPC,分别用胎牛血清(FBS组)、视网膜组织培养上清(RE组)、视网膜色素上皮培养上清(RPE组)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诱导前后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视紫红质(Rho-dopsin)及蛋白激酶C(PKC)和钙结合蛋白(Calbindin)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MAP-2、GFAP及Rhodopsin阳性细胞数.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的RPC表达Nestin,能分裂增殖,形成子代细胞团.RE组和FBS组细胞诱导分化后形态多样,连接广泛;RPE组细胞呈圆形,不贴壁.诱导分化后RE组细胞MAP-2的表达高于RPE组和FBS组(P<0.01),而Rhodopsin的表达低于RPE组(P<0.01);GFAP的表达在RPE组最低,RE组较高,FBS组最高(P<0.05).结论:不同培养基诱导可使人RPC的分化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Muller细胞在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Muller细胞和不同时期的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将其与Muller细胞共同培养,并进一步用Muller细胞条件培养液来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每天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情况,Thy1.1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并计数。结果视网膜前体细胞能分化为多种视网膜细胞类型,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不同时期、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的百分比不同。单独培养组、共同培养组和Muller细胞条件培养液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百分比,E14分别为(16.91±4.05)%,(47.25±9.67)%和(42.36±10.52)%,E18则分别为(4.65±1.88)%,(9.90±3.19)%和(8.69±3.01)%。相同时期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共同培养组和Muller细胞条件培养液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百分比较单独培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培养条件下,E14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的百分比较E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uller细胞能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可能通过Muller细胞释放某些可溶性因子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成年小鼠视网膜中c-kit+内源性前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视网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选取4周龄成年C57BL/6J小鼠,采用NMDA诱导视网膜损伤.免疫荧光检测c-kit+视网膜前体细胞(retinal precu... 相似文献
6.
7.
Notch信号对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Notch信号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胎龄16 d的SD大鼠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采用悬浮法培养视网膜前体细胞。实验分Notch信号抑制组和对照组两组。第14天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细胞类型、Notch信号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视网膜前体细胞大部分表达Notch1胞内段及其下游转录因子Hes1,少量细胞表达bHLH转录因子NeuroD和Mash1;自发分化后大量细胞表达bHLH转录因子NeuroD和Mash1,少量细胞表达Notch 1胞内段和Hes1。Notch信号抑制组Nestin,GFAP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β-tubulin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ecoverin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otch1信号在体外可能参与了对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抑制,抑制Notch信号可部分促进视网膜前体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同时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多巴胺D2受体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踪兔脊髓内移植的神经前体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脊髓内移植神经前体细胞的无创性活体示踪方法。方法培养人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荧光染色、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检测hNPC-TERT多巴胺D2受体在体内外的表达,移植于兔正常脊髓后,以D2受体拮抗剂^11C-raclopride作为示踪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显像示踪兔活体脊髓和离体脊髓内移植的hNPC-TERT。HeLa细胞移植于脊髓作为对照组。结果体外培养和脊髓内移植第2天的hNPC-TERT表达D2受体。静脉注射^11C-raclopride后PET显像,兔活体脊髓和离体脊髓内hNPC-TERT移植部位放射性积聚,对照组仅见本底影像。PET图像中,hNPC-TERT移植部位标准化摄取值明显高于Hela细胞移植部位(P〈0.05)。离体脊髓放射性剖面曲线分析及脊髓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实了PET显像结果。结论以^11-raclopride为示踪剂,PET显像可以示踪到脊髓内移植第2天的人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提供了一种以特异性表面标志为靶点进行PET显像的移植干细胞活体示踪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使用加入bFGF(20ng/ml)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BrdU标记和免疫荧光化学方法观察培养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 加入bFGF培养的成年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可表达Nestin,具有稳定连续的克隆增殖能力。经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可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结论 本实验分离的培养细胞具有可在体外稳定自我复制、大量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是理想的神经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成人视网膜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成人眼球12只,“机械分离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出睫状上皮层的色素性细胞。10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并从三方面鉴定其神经干细胞特性: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的表达;B.自我更新能力:原代神经球消化传代后,继续培养观察新神经球的形成;C.多向分化潜能:原代细胞培养4~5d,改用含10mL/L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7~10d,分别用抗神经丝蛋白(NF)抗体、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抗体、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抗视紫质蛋白抗体、抗β-微管蛋白抗体以及抗无长突细胞特异性抗体作免疫荧光细胞染色。【结果】0.48%±0.08%(1:208)原代细胞在含bFGF+EGF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能保持增殖未分化状态。形成神经球样结构,消化传代后90.1%±8.3%的第二代细胞能重新形成新的神经球样结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原代及传代后的神经球均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在含10mL/L胎牛血清的促分化培养液中。细胞分别分化为可表达神经细胞、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和感光细胞等特异性抗原的细胞,表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在成人眼睫状体扁平部分离得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并在体外成功进行培养鉴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6-羟多巴胺(6-OHDA)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技术改进方法,并对改进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观察神经前体细胞定点移植对改进型PD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6-OHDA双点微量注射于大鼠左侧大脑制备PD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无血清神经诱导,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移植后PD大鼠行为变化.结果改进注射方法后PD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率为73.3%,较常规制备方法明显提高;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的PD大鼠的旋转次数明显减少;结论使用6-OHDA双点注射选择性破坏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可建立较稳定的且成功率较高的PD模型.小鼠ES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PD大鼠旋转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改进及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的行为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6-羟多巴胺(6-OHDA)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技术改进方法,并对改进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观察神经前体细胞定点移植对改进型PD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6-0HDA双点微量注射于大鼠左侧大脑制备PD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无血清神经诱导,神经前体细胞恼内移植,移植后PD大鼠行为变化。结果 改进注射方法后PD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率为73.3%,较常规制备方法明显提高;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的PD大鼠的旋转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使用6-OHDA双点注射选择性破坏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可建立较稳定的且成功率较高的PD模型。小鼠ES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PD大鼠旋转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目前关于皮肤源性前体细胞的起源,分化特点和在神经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数据来源:本综述中涉及的资料来源于从1974年至2012年发表于PubMed上的研究报道。
数据选择: 选择的资料与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干细胞以及它们在神经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相关。
结果: 皮肤源性前体细胞是一种新的神经嵴来源细胞前体细胞类型,它们起源于胚胎发生时期并维持至成年,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谱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和中胚层细胞谱系(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与其他干细胞相比,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在皮肤中含量丰富,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容易获取且不存在伦理争论。
结论:皮肤源性前体细胞有希望替代胚胎干细胞,成为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病变的一种新型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成年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齿状回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物DCX(Doub lecortin)检测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再灌注后第7天梗死侧及非梗死侧齿状回DCX阳性细胞数达到最高峰,与相应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个时相点梗死侧与非梗死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第21天双侧齿状回DCX阳性细胞数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以诱导成年大鼠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这对于脑缺血后的神经修复可能起关键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缺血区域产生的一些神经发生调节因子弥散到神经发生区域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验证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移植入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前后多巴胺D2受体的表达.方法 免疫荧光定性鉴定体外培养hNPC-TERT的D2受体表达,并进一步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方法测定hNPC-TERT细胞表达D2受体数量.实验组兔脊髓内移植3×106 hNPC-TERT,对照组动物脊髓内移植同等数量HeLa细胞,移植后第7天,以11C-raclopride为示踪剂,移植动物活体或处死动物剥离出脊髓进行D2受体PET显像,并行移植段脊髓切片免疫荧光染色,验证hNPC-TERT在体内的D2受体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和放射受体分析显示体外培养hNPC-TERT细胞表面表达大量D2受体(Bmax=8×104).移植入兔脊髓后,D2受体显像显示移植部位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经ROI半定量分析,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7),离体脊髓PET显像、组织免疫荧光进一步证实了活体显像结果.结论 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高表达多巴胺D2受体,并且在移植入体内后仍保持该特性,具有移植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等D2受体缺乏性疾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抑制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分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马饯子复合生物碱成分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提取马钱子生物碱,分离去除其中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制备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分别在HEK293和PC12细胞系上,采用MTT法观察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对细胞存活的影响.然后在培养的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上,采用BrdU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对HEK293细胞的存活无明显抑制作用,当其浓度>0.5 mg/ml时,对HEK293细胞产生毒性作用(P<0.0001),但在PC12细胞中,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在5μg/ml的浓度下即可明显抑制PC12的存活(P<0.0001).在培养的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上,50μg/ml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能够显著减少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P<0.01),当浓度增加到100μg/ml时则能够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P<0.001).结论 马钱子复合生物碱成分能够显著抑制PC12细胞的存活及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分裂,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具有细胞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成年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迁移特征. 方法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细胞记数检测缺血再灌注后1、7、14、21 d梗死灶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变化. 结果各个时相点的梗死灶周均可见神经元前体细胞;在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阳性细胞的数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在梗死区域的镜像区域未见到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论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可激活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并诱导神经元前体细胞朝着梗死区域迁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损伤大鼠海马后新生神经元的分化情况.方法 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小鼠胚胎干细胞采用无血清方法定向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至Aβ1-40损伤的大鼠海马齿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分化神经元的递质表型、受体表达以及与受者神经元的突触性接触.结果 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长时间存活并分化为谷氨酸能、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表达NMDA受体和GABAA受体;发出类似神经元的长突起伸入到受者脑组织中去,并且在其胞膜和突起周围可观察到大量受者神经元来源的突触素阳性颗粒.结论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损伤大鼠海马后能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与受者神经元之间可能存在突触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脊髓损伤区内移植嗅鞘细胞可保护皮质脊髓束和脑干神经元,但嗅鞘细胞对邻近感觉神经元胞体的近距离轴突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待研究。因为不同类型神经元对损伤的反应各异,且轴突损伤距神经元胞体越近则神经元死亡越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NPC)定向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在大鼠iPS细胞培养到悬浮类胚体阶段加入维甲酸(RA)诱导分化,对分化获得的细胞,分别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NPC标志物、用BrdU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增殖能力、并通过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对其存活、整合情况及分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经诱导分化获得的细胞能够在贴壁培养条件下形成Rosette结构、表达NPC标志物并且绝大多数呈BrdU阳性,移植到大鼠视网膜下腔后能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论大鼠iPS细胞能够通过悬浮EB加RA诱导的方法分化为NPC,有可能作为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