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染性休克是严重危害病人健康的综合征,一直是外科危重病治疗中的常见死亡原因,其病死率高达30%~50%,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们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32例感染性休克病人,现将有关药物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4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比较二组用药0b、6h、12h及24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B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平均动脉压6h、12h显著高于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3.
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时动脉血乳酸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5月-2003年12月中大医院ICU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超过2日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比较用药后动脉血乳酸变化。结果 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多巴胺组(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4.
纳洛酮辅助治疗感染性休克7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琦  孙治梅  高萍 《宁夏医学杂志》2000,22(11):681-681
为了观察纳洛酮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对收治的 17例感染性休克分治疗组 7例 ,对照组 10例 ,在抗感染、扩容、纠酸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常规治疗上 ,治疗组加用纳洛酮 0 .4~ 0 .8mg 5 %葡萄糖 5 0ml静滴 ,其血压、病情趋于稳定时间 (2 .2 1± 2 .75小时 )较对照组 (9.13± 3.12小时 )明显缩短 ,差异显著 (P <0 .0 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治疗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参考。方法在本院于2016年4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选择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为多巴胺组与联合组。给予多巴胺组患者多巴胺进行治疗;给予联合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联合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肾功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联合组患者在用药24h之后,内生肌酐清除率以及尿量均明显比多巴胺组患者高出很多,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与血中乳酸浓度低于多巴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联合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多巴胺治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与心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与研究组(4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研究组患者应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 h后血流动力学与心脏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的药物副反应情况。结果经相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I)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78%(8/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44%(2/45)(P0.05)。结论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能够快速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心脏指标,但药物副反应较强,治疗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酌情调整用药量,以便发挥最佳的药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多巴胺,研究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24 h HR、CI(95±6)次/min、(4.1±0.2)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SVRI(76.5±10.2)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24、48 h乳酸清除率为(65.3±10.2)%、(70.3±12.1)%,24、48 h SvO2≥65%比例(76.4±13.3)%、(75.3±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更加适合用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围术期联合使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过液体复苏后,随机分为Ⅰ组(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和 Ⅱ组(多巴胺加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尿量、尿肌酐(UCr)、肌酐清除率(CCr)及钠排泄分数(FeNa)的变化。结果:Ⅰ组3 h时UCr、CCr明显高于基础值和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围术期感染性休克患者联合使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不但提升血压,而且能保护肾功能,是治疗感染性休克较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对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管弹性和心泵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3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n=12),B组接受多巴酚丁胺治疗(n=12),C组接受多巴胺治疗(n=12)。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给予患者液体复苏,并给予各组患者相应的血管活性药。治疗24 h后比较3组患者无创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PVRI)、心输出量(CI)、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管弹性系数(Ep)、僵硬度系数(β)、动脉顺应性(AC)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 A组MAP、PVRI高于B、C组,A组CI、HR、CVP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p、AC高于B、C组,A组β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T-pro BNP[(4 988.31±999.59)pg/ml]低于B、C两组[(5 198.31±1 009.01)、(5 008.81±958.8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可维持患者血管弹性,提高心泵功能,可作为一线血管张力药物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再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邱海波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1005-1006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近年来 ,随着对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进一步深刻认识 ,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疗效也不断进行重新评价 ,传统观点发生变化。更新观念 ,采用新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指南 ,显得很有必要。一、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目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目的 :①提高血压 :是感染性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首要目标。②改善内脏器官灌注 :内脏器官灌注减少是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也是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主要原因。改善内脏器官灌注 ,纠正组织缺血 ,是休克复苏和血管活…  相似文献   

11.
外科感染性休克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增加,已病死率高达60%以上[1],因其治疗困难,如果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则病死率更高。本文报告8例腹部疾病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体会,认为术前有效的扩容。纠酸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休克状态改善,收缩压维持在12kPa以L,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116床资料1.回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7例,女1例,年龄12~76岁,平均为50岁。外伤所致肠破裂3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胃溃疡穿孔豆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例。8例患者均需急诊手术治疗。发病时间为12h~sd,入院时都并发感染性休克,且收缩压在12kPa以下,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8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休克复苏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达到复苏目标前,观察组患者以晶体液快速扩容的同时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素;对照组初始仅以晶体液快速扩容,3 h后如仍未达到复苏目标,也给予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比较两组血乳酸变化趋势、外周血管主力(SVRI)变化趋势、达到复苏目标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结果:观察组MODS发生率、达到复苏目标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期复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复苏治疗,两组乳酸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及6 h观察组SV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两组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快速补液的同时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必要、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昏迷31天的老年全身性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救治。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10余年,由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继发全身性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和MODS,累及的器官包括肾脏、肺、心脏、胃肠、肝脏、造血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昏迷,经综合性治疗救治成功。认为尽快补足血容量,及时应用速尿及血管活性药物在老年MODS时ARF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取我院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应用多巴胺、多巴胺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治疗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和肾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平均动脉压(M...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江西萍矿总医院中心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8例,入选68例。随机分组为A组(ScvO2组)30例,维持中心静脉压(CVP)8~12mm Hg(1mm Hg=0.133kPa),平均动脉压(MAP)65~90mm Hg,ScvO2≥70%,尿量大于或等于0.5mL.kg-1.h-1,治疗6h。B组[ScvO2+P(cv-a)CO2组]38例。维持CVP 8~12mm Hg,MAP 65~90mm Hg,ScvO2≥70%,尿量大于或等于0.5mL.kg-1.h-1,P(cv-a)CO2<6mm Hg,治疗6h。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液体复苏6h后B组乳酸清除率、CI、ScvO2和CVP及液体平衡高于A组(P<0.05)。A组血管活性药物多巴酚丁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较B组多(P<0.05)。结论 P(cv-a)CO2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可以更好地评价有效循环血流量及组织灌注状态,也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休克致体循环阻力血管功能瘫痪,严重的低血压引起多脏器灌注不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而肺脏是最易受累的器官[1].肺循环阻力包括肺动脉阻力和肺静脉阻力,两者阻力大致相等.近几年来,去甲肾上腺素(NE)已经成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可直接收缩血管达到升血压作用.但NE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肺循环的作用是加重肺高压还是改善肺高压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过程,提高此类疾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治资料。3例行输尿管镜下双J管置入术,1例行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术,1例家属要求保守治疗。结果积极采取措施的4例恢复,家属要求保守治疗者死亡。结论针对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应抓紧时机,尽快行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术或双J管置入术解除梗阻,选用高效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才有可能逆转休克进程,控制感染,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收治的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小、大剂量组)40例及对照组20例,患者(中心静脉压≥10 cm H2O,容量负荷试验阴性)均接受适当的液体治疗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而平均动脉压低于65 mm Hg后,小、大剂量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不同剂量TP输注(小剂量组为0.01 U/min,大剂量组为0.04 U/min),在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 Hg的基础上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剂量。分别观察给药前,给药6、12、24、48 h后各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 h,各治疗组的MAP均显著升高,H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各时点的CI、SVRI均无明显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MAP、HR、维持目标MAP(10.0 kPa)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静脉泵泵注TP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因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小剂量与较大剂量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液体复苏方案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组(A组,30例)与传统补液方案治疗组(B组,30例),A组采用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液体复苏方案,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经中心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B组采用传统的补液方法即在充分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若不能维持有效的灌注压则再加用去甲肾上腺素。结果 A组6h复苏成功率高于B组,住ICU时间短于B组。A组患者的血乳酸、肾功能及APACHEII评分的改善明显快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8天内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液体复苏方案能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组织灌注, 提高6h复苏成功率,缩短住ICU时间。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液体复苏方案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儿童心脏术后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介绍我们在
患儿心脏术后感染性休克方面的治疗经验。方法: 共756 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儿,其中31 例( 4.0%) 患儿在我科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治疗期间发生感染性休克。患儿在ICU( 31 例中有15 例由于心肺功能不稳定,需要呼吸机
辅助通气治疗) 术后4~ 10d 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治疗方法包括: 采用液体复苏的方式,迅速输入胶体液( 15 ~
20mL/kg,30min) 并联合强心药物和升压素,7~ 14d 内经过血培养和临床效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首剂应用
多巴胺( 10μg /kg·min) 和多巴酚丁胺( 8 ~ 10μg /kg·min) ,然后输入肾上腺素或/和去甲肾上腺素( 0.05-0.25
μg /kg·min) 纠正低血压。本次研究中,31 名患儿应用此方法,26 例治愈出院,5 例在PICU 中死亡,死亡率为
16.1%。5 例死亡患儿中,2 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例死于多器官衰竭,1 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 感染性
休克可能会导致心脏术后患儿死亡率增加,如果感染性休克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