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后的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聚集(PA)和激活起着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已成为ACS和PCI术后的标准治疗.氯吡格雷可抑制PA,同时阻断激活后的级联放大反应,且能干预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C反应蛋白反应 [ 1 ].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发现,部分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仍会有血栓性血管事件的发生,即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现就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不同负荷量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300mg和600mg)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对更高负荷量的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入选100例拟行冠脉造影的ACS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至少6h分别服用300mg或6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次日起服用维持量75mg/d。(2)于服药前,服药后2、6、24、48h、5d、1个月分别测定血浆二磷酸腺苷(浓度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3)对两纽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服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2)600mg负荷剂量在服药后2、6、24h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3)两组间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4)两组患者复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600mg负荷量的氯吡格雷能够更快、更强地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陈树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1):99-100,103
目的探讨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口服瑞格列奈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符合条件患者共计46例,测定本组患者给予瑞格列奈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口服瑞格列奈积极降糖治疗后,基础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糖尿病的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口服瑞格列奈后有助于减轻氯吡格雷抵抗现象,降低血小板聚集率(ADP),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已达标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177例,年龄29~78岁,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PAR均已达标,行PCI术后部分患者PAR升高并>50%,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组27例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150例.结果: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15.3%.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有反应组PAR分别为(58.5±6.3)%和(33.5±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血压病史(P=0.032,OR=3.309,95%CI 1.106~9.899),术前PAR(P<0.001,OR=1.165,95%CI 1.079~1.258,术前使用奥美拉唑(P=0.008,OR=5.414,95% CI 1.540~19.028)和造影剂用量(P=0.009,OR=1.009,95%CI1.002~1.016)是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PAR达标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15.3%.高血压病史、术前PAR偏高、术前使用奥美拉唑和造影剂用量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了63例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被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所有患者接受替格瑞洛(90 mg,2次/d)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治疗3天后复查血栓弹力图。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情况。结果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36.9%)较继续应用氯吡格雷(16.7%)明显升高(P <0.01)。替格瑞洛应用是安全的,并且替格瑞洛组未出现任何严重出血事件。但是有1例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而停药。经过平均8.2个月随访后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接受替格瑞洛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信赖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临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药物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之一。而由服用氯吡格雷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极为少见,国内罕见有氯吡格雷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的报道。我科于2014-04收治1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反复出现贫血症状的患者,经相应护理避免了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经明确病因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均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二联疗法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产生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600mg)组和氯吡格雷常规负荷剂量(300mg)组,两组维持剂量均为75mg/d。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小时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果高剂量组83例,其中△A≤10%(包括负值)者22例(26.5%)。常规剂量组85例ACS,其中△A≤10%(包括负值)者35例(41.2%),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负荷剂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可以提高血小板抑制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315例,服用氯吡格雷24 h后进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 )检测,△A>10%者为对照组(196例),△A≤10%者为观察组(119例)。观察两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糖、脂代谢及炎症指标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发病率、高脂血症发病率、体质量指数及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偏低(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明显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超敏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增高而HDL-C水平降低,提示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冠心病患者317例,均经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6 μmol/L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根据比浊法测定术后第1天血小板聚集率的结果将317例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分析2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24.0%.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4±7.0)%和(34.3±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P=0.032,优势比2.834,95%CJ1.091~7.361)、合并2型糖尿病(P=0.016,优势比2.130,95%CJ 1.151~3.941)和血清尿酸水平(P=0.004,优势比1.005,95%CI 1.002~1.009)与氯吡格雷抵抗呈正相关.结论:陈旧心肌梗死病史、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清尿酸水平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对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在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连续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76例的临床和出院1年内的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率及出血、药物相关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种药物抗血小板疗效指标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1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5);氯吡格雷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5.7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3)。氯吡格雷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2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8.29%,略低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经济学角度,患者使用替格瑞洛的成本高于氯吡格雷。结论:在ACS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但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抽取的176例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4例在实施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增服氯吡格雷,对照组82例采取单用阿司匹林的方式,两组患者连续用药7d后,对比用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后经对比发现增服氯吡格雷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单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96.8%,治疗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绞痛的治疗方式比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方式疗效突出,该种联合治疗心绞痛的方式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该病的方式,具临床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心绞痛100例随机分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加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为对照组治疗加用氯吡格雷,观察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未增加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399-140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硝酸甘油片结合治疗急性心绞痛效果分析。方法将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硝酸甘油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硝酸甘油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绞痛各指标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硝酸甘油片结合治疗急性心绞痛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血液粘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24h后给予血栓弹力图检测,以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为根据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ADP抑制率50%)30例和对照组(ADP抑制率≥50%)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临床特点、随访期间出现死亡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较为大,能够提高心血管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使患者出现不良预后情况,应当提高警惕,探究有效防治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脉支架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58例冠脉内支架随机分别应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300mg/d加低分子肝紊0.5mL/d(CA组n=32)、噻氯匹定500mg/d和阿司匹林300mg/d加低令子肝素0.5mL/d(TA组n=126),测定血栓与止血功能及观察心脏事件、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效果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相似。药物副作用:噻氯匹定中性粒细胞减少(1.5%比0)、腹泻(5.6%比3.1%)、皮疹(8.6%比3.1%)均高于氯吡格雷(P(O.05)。结论 氯吡格雷在支架置入后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副作用少,且优于噻氯匹定。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