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黄酮衍生物,其特点是在黄酮母核的不同原子位置上有异戊烯基的取代,且结构多样,相较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抗炎、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学作用。根据异戊烯基在母核中取代位点、取代基的数量和结构类型的不同,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分为3-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5-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6-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8-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多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吡喃环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等六种类型。本综述概括并总结了这六种类型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中具有抗炎作用的代表性化合物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治疗骨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研究开发新的异戊烯基黄酮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阿特匹林C(Artepillin C)是一种从巴西绿蜂胶中提取出来的天然产物,含有对香豆酸基本骨架和两个异戊烯基单元.其生物合成途径起始于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莽草酸途径等合成对香豆酸,之后在AcPT1编码的异戊烯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加上两个异戊烯基合成阿特匹林C.最近,大量的研究表明阿特匹林C可以抑制血管...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3,4-二羟基苯甲醛异戊烯基化时的异常现象及甲基(及苄基)保护的多羟基-5-异戊烯基查尔酮衍生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晓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4):318-320,F0003
异戊烯基黄酮是从豆科、桑科和菊科等少数几个科的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化学分类学特征.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为豆科槐属植物,是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作用[1].到目前已从苦参根中分离出来44种异戊烯基黄酮,但它的药理活性的报道并不很多,本文对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的化学结构和主要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炎和抗磷脂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异戊烯基黄酮在植物界的分布及其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6.
桑科植物D. mannii Hook. f.是生长于中非热带雨林的多年生植物,其枝和叶用于治疗风湿病和胃病。尽管该植物的药理研究鲜有报道,但从中分得大量A环被不同程度地异戊烯基化的黄酮类化合物。作者研究了从该植物嫩枝和叶中分离的3种异戊烯基黄酮,即6,8-二异戊烯基圣草酚(1)、dorsmaninC(2)和dorsmanin F,  相似文献   

7.
包括E.sacleuxii在内的刺桐属植物传统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和疟疾。黄酮类和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其活性成分。作者以抗疟活性为导向,从E.sacleuxii中分得1新的异黄酮类成分——7-羟基-4’-甲氧基-3’-异戊烯基异黄酮(1)(俗称:5去氧-3’-异戊烯基鸡豆黄素A)及其他黄酮类,并测定了它们的体外抗疟活性。  相似文献   

8.
淫羊藿苷来源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是一种8-异戊烯基黄酮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1].  相似文献   

9.
RP-HPLC测定川明参药材中香豆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川明参药材中2种香豆素成分欧前胡素及5-异戊烯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含量的RP-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Kroma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46nm.结果欧前胡素在0.16~0.97μg(r=0.9998),5-异戊烯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在0.13~0.76μg(r=0.9996)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欧前胡素和5-异戊烯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9%、98.11%,RSD分别为1.65%、1.73%.结论该测定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研究结果为建立完善川明参药材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含有异戊烯基侧链质体醒类似物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KHSO4存在下,异戊烯醇与苯酿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含有异戊烯基的质体醌类似物.其结构已由UV,IR.HNMR证实.  相似文献   

11.
自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叶中分离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UV,MS,HNMR)数据分析,分别确定结构为3,5,7,3′,4′-五羟基-5′-异戊烯基黄酮(Ⅰ),3,6,7,3′,4′-五羟基-2′-异戊烯基黄酮(Ⅱ),5,7,3′,4′-四羟基-5′-异戊烯基二氢黄酮(Ⅲ)和槲皮素-3,3′-二甲醚(Ⅳ).其中,Ⅰ,Ⅱ和Ⅲ  相似文献   

12.
在KHSO4存在下,异戊烯醇与苯醌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含有异戊烯基的质体酮类似物,其结构已由UV,IR,HNMR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柘树根中4种异戊烯基口山酮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Clone BDS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59nm,柱温50℃。结果4种异戊烯基口山酮在一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03%~103.25%范围内,RSD<3.86%(n=6)。结论本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4.
从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中曾分到了一系列的异戊烯基黄酮衍生物、本文介绍了从一种栽培的桑树根皮中分到一个新异戊烯基黄酮衍生物Kuwanon G的生物活性及结构。栽培的桑树的干根皮依次用正己烷、苯和乙酸乙酯提取,其乙酸乙酯提取物先后经聚酰胺和硅胶柱层析,然后用制备硅胶薄板层析,以0.2%的收得率得到一个新的异成烯基黄酮衍生物Kuwanon G。它对兔具  相似文献   

15.
蛇床子素: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希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蛇床子素(osthole,Ost)又名甲氧基欧芹酚或欧芹酚甲醚,其化学名称为7-甲氧基-8-异戊烯基香豆素(7-methoxy-8-[3-methylpent-2-enyl]coumarin),结构式见图1,分子量:244.29,是最先从伞形科植物中提取分离出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苦参异戊烯基黄酮与甘草黄酮以及两者联用的体内、体外抗菌活性,为苦参和甘草的资源价值发现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备获得苦参异戊烯基黄酮部位(KSHT)及甘草黄酮部位(GCHT),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所制备的组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细菌生物被膜生成及细菌黄素生成等指标来评价2种黄酮部位单用及联合用药的体外抑菌活性;进一步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小鼠乳腺炎模型进行体内抗菌活性评价。结果?从KSHT中鉴定出20个黄酮类成分,其中18个为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化合物。从GCHT中共鉴定出22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黄酮及二氢黄酮类化合物。KSH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作用、生物被膜形成和黄素生成的抑制效果均优于GCHT,且二者联用优于各自单用,表现出协同抗菌作用。体内抗菌实验结果显示,二者高、低剂量单用及联用对小鼠乳腺炎各项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作用,二者联用对乳腺炎小鼠脏器指数、组织载菌量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用组,且KSHT优于GCHT;但GCHT对模型组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善作用及对炎症因子IL-1β、IL-2、TNF-α的降低作用均优于KSHT,且与联用组相当。结论?苦参异戊烯基黄酮与甘草黄酮联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优于单用,在畜牧养殖业中乳腺炎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为苦参和甘草的资源价值发现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制备防治奶牛乳腺炎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日化用品、中成药和中兽药提供参考,并为畜牧养殖业替代抗生素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包括E.sacleuxii在内的刺桐属植物传统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和疟疾。黄酮类和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其活性成分。作者以抗疟活性为导向,从E.sacleuxii中分得1新的异黄酮类成分——7-羟基-4′-甲氧基-3′-异戊烯基异黄酮(1)(俗称:5-去氧-3′-异戊烯基鸡豆黄素A)及其他黄酮类,并测定了它们的体外抗疟活性。将干燥、粉碎的该植物根皮以丙酮于25℃渗漉提取3次,减压浓缩得棕色黏性提取物,取部分提取物于草酸浸渍的硅胶柱上进行色谱分离,以丙酮(以1%、2%、3%、5%、7%递增)-己烷溶液洗脱,得5个部位A~E。取部位D(5%丙酮-己烷洗脱液)经Sephadex LH-20柱…  相似文献   

18.
辅酶Q10的生化作用机理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辅酶Q10别名癸烯醌、泛醌,化学名为2,3-二甲基-5-甲基-6-癸异戊烯基苯醌,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最早于1947年被发现,1957年由威斯康辛大学的FL Crane首次从牛心脏中分离得到,该物质在动植物、微生物细胞内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藏药小叶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通过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去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4′-去甲去氧鬼臼毒素(4′-demethdeoxypodophyllotoxin)、8-异戊烯基山标酚(8-prenylkeamf-erol)、柠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心叶淫羊藿 Epimedium brevicornum 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波谱鉴定为:5-羟基-2-异戊烯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4-羟基-2-异戊烯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Ⅰ)、5,7,4'-三羟基黄酮-7-O-a-L-鼠李糖苷(Ⅱ)、宝藿苷Ⅰ(baohuoside Ⅰ,Ⅳ)、宝藿苷Ⅱ(baohuoside Ⅰ,Ⅴ)、淫羊藿苷C(icariside C,Ⅵ)、淫羊藿苷(icariin,Ⅶ)和淫羊藿苷I(icariside Ⅰ,Ⅷ).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淫羊藿酚;化合物Ⅰ和Ⅱ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