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钬激光联合硬质镜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肝内胆管结石4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以传统手术方法配合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观察组27例以术中硬质镜联合钬激光碎石。结果:(1)观察组中残余结石完全取净25例(93.6%)。平均手术时间为2.3小时,平均住院时间10.3天。术后有残余结石2例,辅助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再次取石;(2)对照组取净结石12例(57.1%),平均手术时间3.1小时,平均住院时间14.2天,感染5例,胆道出血1例,肝功能损害、腹水5例。术后残余结石9例,术后多次镜下取石3例,再次开腹手术1例。两组在结石取净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手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钬激光联合硬质镜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肝段切除术为主综合手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外科在 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采用肝段切除术为主加术中和 /或术后纤胆镜联合治疗 4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结果 肝内结石的分布 :左右双侧肝叶泛发 2 2例 ,左半肝 10例 ,左肝外侧叶 9例 ,右半肝 2例 ,合并胆囊结石 8例 ,合并胆总管结石 2 5例 ,其中已有 1~ 4例次胆道手术史 14例。结论 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中 ,肝段切除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术中和 /或术后纤胆镜探查取石 ,是防治残余结石的最重要手段。肝段切除术为主的手术加纤胆镜联合应用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方法。方法:对28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和53例非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胆漏、切口感染、结石残余及结石复发例数。结果:与非复杂相比,复杂组的术中量出血量、胆漏、切口感染、结石残余及结石复发例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杂组虽然手术次数增加,但手术效果和非复杂组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肝叶切除联合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硬质胆道镜联合气压腔内碎石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 胆总管切开后,每一例患者进行纤维胆道镜和硬质胆道镜胆道探查比较,然后进行纤维胆道镜加网蓝取石和硬质胆道镜联合气压腔内碎石比较.对于纤维胆道镜取石困难者,即取硬质胆道镜碎石钳进入肝管,直视下咬碎结石,对于结石较大,予气压腔内碎石机将其击碎,并注水冲出.结果 28例全组取石成功,3例同时行左肝外叶切除术,其中纤维胆道镜取石成功率35.7%,硬质胆道镜取石成功率100%,术后无胆道出血、胆漏,术后2周T管造影,未发现结石残留,无胆道狭窄.28例随访6~12个月,腹部B超检查未见复发结石.结论 硬质胆道镜联合气压腔内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取石确切,创伤小,操作客易,安全有效,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硬质胆道镜联合气压腔内碎石与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及协作单位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经胆总管切开后,以硬质胆道镜探入胆道,并以气压腔内碎石,尽可能取尽结石;对照组以纤维胆道镜探查胆道,并以网篮取石,尽可能不遗漏结石。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及结石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成功取石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4.8%vs 65.2%),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5.2%vs 34.8%),取石速度<40 min者所占百分比明显多于对照组(63.6%vs 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胆漏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5%、1.5%6.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10.6%、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分别为3例、6例,术后三年复发分别为4例和10例,观察组结石复发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硬质镜联合气压腔内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可降低患者的残石率和复发率,减少胆道损伤,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肝部分切除合并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池州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肝部分切除合并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101例的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根据肝内结石的分布范围决定肝切除的范围,全组术中均使用胆道镜检查及取石。术后全组无死亡病例,发生切口感染21例(占20.8%),胆漏6例(占5.9%),膈下脓肿3例(占2.9%)。手术后疗效优良者50例,优良率81.9%。结石复发11例,占18%。结论肝部分切除合并胆道镜的使用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可减低术后残石及结石复发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28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手术及术后的治疗经验,指出肝内取石暴露肝管宜适度,一般解剖出二级肝管对取石已足够。提出改良胆肠Rofux-en-Y吻合术,它有防上上术中门静脉损伤及术后出现“盲端综合征”的明显优点。讨论了肝叶局部切除及胆道狭窄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胆道镜的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经肝硬质胆道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成功接受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后,直接扩张胆道并留置斑马导丝和塑料鞘;根据结石质地、大小,应用硬质胆道镜直接取石或经镜子内腔行气压弹导碎石后取石。结果50例患者均一期手术能取净结石,平均手术时间(102.7±29.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5±10.0)mL,术后3例发生胆管出血,经介入栓塞治疗后痊愈出院,无胆道感染、胆漏、腹膜炎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结论经皮经肝硬质胆道镜气压弹道碎石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疗效肯定,是肝内外胆管结石特别是合并上消化道狭窄、巨大胆总管结石及不能耐受手术等患者治疗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较多,笔者于1997年至1999年采用手术与胆道镜(Olympus T20型)相结合的方法治疗7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有效方法,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共收集我院诊治的9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术治疗30例,应用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32例,应用肝叶或肝段切除术治疗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肝切除术组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术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术组;肝切除术组患者的残石率明显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术组。结论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效果好,残石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5月本院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120例手术中使用胆道镜和对照组80例手术中未使用胆道镜,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残石率。结果:两组治疗疗效及残石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办法,手术中胆道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能减少残石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取石、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以及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3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4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取石( A组)、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 B组)以及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C组)3种术式术后患者的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胆管炎发生率以及再次手术率。结果:A组结石残留率(9.5%)低于B组(29.4%)和C组(38.2%),A组结石复发率(8.4%)低于B组(20.2%)和C组(22.2%),A组胆管炎发生率(7.2%)低于B组(19.1%)和C组(37%),A组再次手术率(2.4%)低于B组(13.1%)和C组(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肝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有效的手术方式,联合应用胆道镜探查取石,可明显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探讨硬质胆道镜在内置保护性鞘管的辅助下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肝胆管结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20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100例、采用最新硬质胆道镜联合内置保护性鞘管治疗措施的观察组100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结石残留及疗效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108±38)min、对照组为(158±38)min,观察组住院时间(18.5±2.5)d、对照组为(24±3.5)d,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1±11)mL、对照组为(89±22)mL、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对照组为27%,观察组为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石残留对照组为12%、观察组为8%,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硬质胆道镜在内置保护性鞘管的辅助下治疗肝胆管结石具有比传统手术疗法更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更低,术中时间、出血量等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规则肝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安岳县人民医院治疗的82例规则肝切除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特征,规则肝切除的范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8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规则肝切除手术,手术时间为(64.0±28.4)min,术中出血量为(84±26)mL。术后无结石残留病例,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胆漏2例,并发术后创面渗血1例,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规律随访15年,结石复发率为10.9%。结论规则肝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结石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比较精准肝切除术(precise hepatectomy,PH)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irregular hepatectomy,IH)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IBD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治疗的IBDS患者86例,依据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PH组和IH组,各43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当日引流量、治疗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计算结石残留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H组术中出血量、当日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IH组,手术时间长于IH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ALT、ALB、APTT、TBIL、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H组优良率(95.35%)高于IH组(74.42%)(P<0.05).PH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60%)低于IH组(46.51%)(P<0.05).PH组结石残留率(6.98%)也低于IH组(25.58%)(P<0.05).结论 PH治疗IBDS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残留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活性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唾液中内源性β-G进行测定,分析内源性β-G活性变化与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结果无论术前及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G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G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是只有胆汁内源性β-G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β-G可能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