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孔与双忆钻颅闭式引流对老年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本院1983年1月-1996年12月资料完整的61例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单孔(治疗组-A组0与双孔(对比组-B组)钻颅闭式引流法对老年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治疗,有效、安全。地种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宜首选择孔钻颅闭式引流法治疗。这样,减少了一个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从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双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不同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总结1991年以来符合要求的139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例随机分别行单、双孔法钻颅引流术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经双孔法钻颅引流术治疗的病人术后恢复快,疗效好,血肿复发少。结论 双孔法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较单孔法疗效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45例均匀一致低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单孔钻颅方法,血肿腔不予冲洗;21例混杂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双孔钻颅方法,仅5例因引流欠通畅而予血肿腔冲洗.其余病例血肿腔亦不予以冲洗。结果本组66例全部治愈。13例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平均随访3.5个月.4例积液消失,9例减少或未增加。结论单孔或双孔血肿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可根据CT影像学特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66例均匀一致低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单孔钻颅方法,血肿腔不予冲洗;12例混杂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双孔钻颅方法,仅2例因引流欠通畅而予血肿腔冲洗,其余病例血肿腔亦不予以冲洗。结果本组全部治愈。有11例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平均随访6个月,5例积液消失,6例减少或无增加。结论单孔或双孔血肿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根据CT影像学特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单孔双管和双孔双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53-153,157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单孔双管与双孔双管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3月-2008年3月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2例,随机分为单孔双管组21例和双孔双管组21例。单孔双管组采用单孔双管引流,双孔双管组采用双孔双管引流,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颅内积气、住院时间、治愈率。结果双孔双管组手术时间长于单孔双管组(P〈0.05);两组颅内积气量、住院时间、治愈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中,双孔双管虽排气彻底,但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而单孔双管引流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引流彻底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手术治疗的经验、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都均采用钻孔引流术,均治愈,无血肿复发,无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首选的方法,熟练掌握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手术的技巧,总结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手术的经验,可以减轻病人痛苦,节省病人费用,还可以减少甚至达到无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本手术可以与微创手术相媲美,熟练掌握该手术操作技巧,对硬件不够的医院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7.
谢一金 《华夏医学》2006,19(6):1138-1139
目的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手术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32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孔引流法治疗26例,双孔引流法治疗6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创伤小、适应证广,是安全、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波 《重庆医学》2003,32(3):338-338
目的: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48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头颅CT特征及手术方法、治疗结果。结果:本组48例病人临床特征具有多样性,头颅CT显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新月形影像,均采用双孔法行钻颅、血肿引流术,术后随访头颅CT证实无复发,仅1例因术前意识障碍深,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钻颅、血肿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究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方法:将该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取非手术方案治疗,实验组采用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评估两组疗效并对比术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远高于对照组的66.7%,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月、12月时病情复发率均为0.0%,同期对照组病情复发率分别为23.3%、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情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汉明  方凯  陈杏伙 《广东医学》2002,23(4):402-403
目的 提高慢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 采用钻单孔置双管持续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用下面引流管进水冲洗,上面引流管出水引流,使残余血肿及新鲜出血、颅内气体引出颅外。结果 治疗25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1.5d,随诊0.5-2年,无复发。结论 钻单孔置双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慢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防止复发及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29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CT导向细孔钻颅血肿清除病人初步表明:(1)血肿液化时间与其血肿形态有关,血肿表面与脑组织相对接触面积越大,液化速度越快;(2)术后采用颅外“Y”型血肿引流管,稳定血肿腔压力和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钻孔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比较钻单孔和钻双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钻孔冲洗加密闭引流手术治疗的152例CSDH患者的资料,统计两种钻孔方式治疗患者各自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气颅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78例钻单孔的患者中,复发6例(7.69%);74例钻双孔的患者中,复发5例(6.76%),P>0.05。单、双孔手术各自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31±3.12)min、(53.20±4.58)min,P<0.01;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3.21±1.02)d、(2.90±1.53)d,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5.02±1.25)d、(7.21±2.17)d,P<0.05;两者气颅发生各为18例(23.1%)、39例(52.70%),P<0.05。结论:钻单、双孔引流治疗CSDH的复发率较低,在减少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气颅发生率方面,钻单孔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了解该病患者机体免疫平衡状态。方法 :使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 (APAAP)检测 4 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和 4 0例正常人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的 CD3+ 、CD4 + 细胞与细胞总数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5 ) ,CD8+细胞的比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D4 + / CD8+的比值比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1)。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83年1月对7名接触深孔钻机床振动的工人及7名非接触振动的其它工人。按全国振动病统一的方法进行检查。还作了部分生化和免疫指标的检查,结果检出3名振动病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多处钻孔法治疗颅底动脉闭塞征(Moyamoya病)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Moyamoya病患者行多处钻孔及联合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术。钻孔位置依据DSA及ECT所示的缺血区而定。结果 本组除1例视力障碍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外,余19例临床症状均有较明显的改善,部分病例术后原血流减少部位血供均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有效率达95%,无死亡病例,无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多处钻孔法具有操作简单、新生血管出现较早等优点,可单独用于临床或作为直接血行重建术的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16.
田昵军  姜武 《河北医学》2014,(11):1822-1824
分析探讨微创及常规引流法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患为研究对象,依计算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前者选用钻孔引流法,后者应用微创锥孔引流法。从CT及病患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判断血肿消除程度。结果:在腔内积液方面,治疗组术后积液低于对照组;颅内积气方面,治疗组术显著少于对照组;在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几方面上两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治疗组引流时间少于单孔组,但不具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相较于对照组的常规钻孔引流法,治疗组诊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佳、起效快、安全性好,可考虑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3种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骨孔、双骨孔及小骨窗技术外科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125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单骨孔组31例,骨孔直径1 cm;双骨孔组50例,骨孔直径1 cm,分别于血肿前后各钻骨孔1个;小骨窗组44例,术中将骨孔扩大成直径2~3 cm的骨窗。结果 3组患者术后7 d的残存血肿量及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单骨孔组的手术时间较双骨孔组及小骨窗组明显缩短(P<0.05)。单骨孔及双骨孔组在住院天数、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较小骨窗组明显增高(P<0.05)。单骨孔组的复发率较双骨孔组及小骨窗组明显增高(P<0.05),后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相对于单骨孔技术,双骨孔技术复发率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48,95%CI 0.026~0.847,P=0.032)。结论小骨窗技术可作为治疗CSDH首选的治疗方法,双骨孔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尤其适用于术后复发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施行玻璃体切除及空气、C3F8或硅油充填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6例患者,术后11例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5例未愈,术后最佳视力0.05~0.2,近期治愈率达68%.结论:玻璃体手术中充分剥离黄斑前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膨胀气体及促进黄斑裂孔愈合的辅助药物的应用对提高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术中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35例经眉弓处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做好术前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加强术中医护之间的配合。结果肿瘤全切31例;2例颅咽管瘤后部与下丘脑粘连紧密未强行切除,残留部分肿瘤包膜;1例颅咽管瘤与垂体柄关系密切,残余少量肿瘤组织;1例鞍隔脑膜瘤鞍隔下向鞍内生长部分未能全切。结论经眉弓处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具有创伤轻、手术空间大、切口美观等优点,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用小剂量冷冻、半周巩膜缩短术治疗8例伴有高度近视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7例成功。小剂量冷冻有轻度刺激粘连的作用,较大范围巩膜缩短,减少玻璃体腔容积,缓解玻璃体牵引,达到封闭裂孔、视网膜复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