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TMP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增效作用,以及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将菌液制成0.5麦氏比浊标准,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细菌对TMP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按棋盘法设计测定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TMP联合试验时FIC,判断各药与TMP联合作用效应。结果:选择的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与TMP配伍使用均产生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使各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增强1~4倍,不同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与TMP配伍的最佳比例因药物和受试菌的种类不同而异。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与TMP联合应用能起协同作用,但TMP对不同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增效作用不完全相同.二者配伍也不一。临床上在配伍使用前府作联合药敏试验.以选择最佳配伍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效氯氟氰菊酯浸泡蚊帐实验室和现场试验防蚊灭蚊效果。方法实验室试验强迫接触法和现场试验。结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实验室试验3组剂量对淡色库蚊击倒率和杀灭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40 mg/m2剂量组灭蚊持效可达90 d以上;现场试验40 mg/m2剂量组在60 d内始终维持在90%以上。结论高效氯氟氰菊酯浸泡蚊帐防蚊灭蚊效果好,现场应用应以40 mg/m2剂量浸泡蚊帐为宜。 相似文献
3.
4.
根据急性经口毒性(LD_(50)>5000mg/kg)、急性经皮毒性(LD_(50)>3000mg/kg)、急性吸入毒性(LC_(50)>10g/m~3)以及对眼结膜无刺激作用的试验结果,甲氧杀虫酯对动物的急性毒性均属于低毒性类。Ames检测为阴性。微核试验及精子畸变试验的结果表明,经“8701”处理及其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其对动物的致畸与致突变作用,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对小白鼠的生长发育速率无影响。内脏各器官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蓄积毒性K值>5.3,属弱蓄积性药剂。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和三氯甲烷溶剂提取后进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液相色谱柱为CN柱,甲醇为流动相,流速300灿。rain;质谱采用选择反应监测技术,磺胺甲恶唑采用负离子模式,监测的离子对为m/z252〉m/z157;甲氧苄啶采用正离子模式,监测的离子对为,m/z291〉m/z230,m/z258。结果:磺胺甲恶唑的检出限为0.7μg/L,线性范围为7~770μg/L,回收率为89.1%;甲氧苄啶的检出限为0.8μg/L,线性范围为0.8~800μg/L,回收率为92.0%。结论: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鱼肉中的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残留的方法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快速等特点,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周光智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2,8(1):29-31
目的:为提高富右丙烯菊酯在电热蚊香片中的应用价值,笔者根据杀虫剂复配原理将其与EBT、增效剂等进行了复配;方法:用密闭圆筒法对10种预配方进行筛选,采用GB13917.5—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密闭圆筒法测定了两种复配配方对淡色库蚊的毒杀效果;结果:25mg/片和10mg/片富右丙烯菊酯电热蚊香片通电预热2h、4h、6h、8h的KT50(min)分别是2.31、2.24、2.40、2.72和2.69、2.42、2.45、3.05;24h死亡率分别为89.66%-100%和88.33%-96.77%;结论:按GB/T17322.5-1998国家标准测试,结果均达到A级,完全达到复配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利福平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利福平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0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6所医院共47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5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该组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3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结论 携带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3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是该组菌对利福平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蚊虫是我国重要的媒介昆虫,可以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多种疾病。蚊虫的许多行为要依赖嗅觉系统,包括寄主搜寻、产卵以及糖源搜寻等。气味结合蛋白是帮助气味小分子到达受体的载体,也是近年来研究蚊虫嗅觉系统的热点之一。现将蚊虫气味结合蛋白的结构、功能、分子机制以及遗传进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实验室模拟现场和野外现场实验,观察、评价产卵蚊虫监测装置对产卵蚊虫诱集效果。方法分别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和野外现场观察产卵蚊虫诱集器晚间12h诱蚊效果,诱集物为生态水(取自试验现场生境的自然水体)和脱氯自来水。结果实验室模拟现场:当供试蚊虫为雌性时,诱捕率可达到56.5%;当供试蚊虫为雌雄各半时,对雌雄蚊虫的诱捕率分别是40.0%和4.0%。野外现场:在建筑物和人群密集区对蚊虫的诱集效果显著;在草丛及人群稀疏地区对雌性蚊虫的选择性诱集效果显著(t=4.916,P〈0.05)。生态水的引诱效果优于脱氯自来水。结论产卵蚊虫诱集器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和野外现场对蚊虫的诱捕作用明显;在野外现场对雌性蚊虫的选择性诱集效果与生境条件、气象因素、蚊种的生态习性和雌性蚊虫的生殖营养节律以及诱集器的放置位置、放置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倍半萜广泛存在于植物、海洋生物及某些昆虫、菌类中。虽然骨架仅有15个碳原子,但由于生物体内微妙的代谢过程而生成形形色色的基本骨架的化合物,并有复杂的立体结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消炎、抗神经毒性、抗虫活性和昆虫拒食作用,还有免疫抑制活性、抗病毒、保肝、强心活性、抑制组胺和乙酰胆碱、降血脂和调节植物生长作用。作者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从植物来源、生物活性方面综述倍半萜类化合物及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2013,64(5):560-565
In this study,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insecticidal and genotoxic activities of the fruit and leaf extracts of Melia azedarach of Turkish origin were evalu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assessed against Gram (+) and ( ? ) bacteria, four Candida species and three dermatophytic fungus (Trichophyton rubrum, Epidermophyton floccosum and Microsporum gypseum).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the methanolic fruit extract was performed against the larvae of Aedes aegpyti, Culex pipiens and Culex quinquefasciatus. The genotoxicity of this extract was evaluated against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by somatic 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test. The extracts showed higher antibacterial effect against Gram ( ? ) strains (16–32 μg ml? 1 of 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MIC), while the leaf extracts were more effective on Candida albicans (32 μg ml? 1 of MIC). The extracts did not exhibit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genotoxicity. Total phenol and flavonoid contents of the extracts were determin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and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the leaves was the richest in total flavonoids. 相似文献
15.
肝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化学性肝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菲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谷氨酰胺(Gln)作为条件必需氨基酸,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Gln可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抑制炎性反应、减少肝细胞凋亡、减轻化学性肝损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此外,Gln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关.Gln作为一个多功能氨基酸,在辅助治疗肝损伤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绿蓠技术在社区蚊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连续监测。施用绿篱技术前后及对照区域、处理区域蚊密度变化。结果诱蚊诱卵器监测结果显示绿蓠技术灭蚊有效(P=0.000),处理后4周诱蚊诱卵指数平均下降率为89.6%;诱蚊灯监测结果显示捕获量在处理前后没有显著差异。经核算,绿蓠技术每次处理户均费用为1.47元。结论绿篱技术对白纹伊蚊有明显效果,持效在一个月以上,且户均费用较低。诱蚊灯不能作为白纹伊蚊为优势种的社区灭蚊效果考核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控制蚊虫密度,防止虫媒传染病的发生,保障部队战斗力。方法查清演习场所周围10 km以内蚊虫孳生地的状况,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治和个体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结果室外场所用超低容量喷雾和常量喷雾后1 h蚊虫密度下降率达96.1%;野营帐篷内用蚊帐浸泡剂处理蚊帐,在40 d观察期间,蚊虫停落数由试验前6.70只/帐降为0~0.43只/帐,吸血率由26.68%降为0~4.17%,对人的保护率达95%以上;值勤单兵用长效驱避剂涂抹裸露部位1,00%保护时间为6 h。结论蚊虫防治必须以环境治理为主,但在蚊虫肆虐地区,化学防治仍是快速控制蚊虫密度的重要手段,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场所采用不同的药剂。 相似文献
18.
沈元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3,(3):177-181
鼠类是重要的病媒生物,能传播多种疾病,不育剂作为控制鼠类的一种方法,通过降低种群的生育率来达到降低种群数量的目的,跟传统灭鼠剂相比,有不减缓鼠类社群的生存压力,不刺激种群增长,后效较长的优点。本文介绍了鼠类不育剂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控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并对新贝奥生物灭鼠剂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明显加快了人类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以及诊断、治疗等研究的进程.此文主要对蛋白质组学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蚊媒的防治方法,为指导灭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实验研究。结果在南通地区使用大功达10%杀虫悬浮剂进行滞留喷洒对蚊虫具有速杀作用和一定的持效。处理后1h和24h蚊虫密度下降率为92.7%和82%,3d后仍能达到38.8%。结论氯氰菊酯滞留喷洒对蚊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