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掌握泰安市蝇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蝇密度情况,为制定蝇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0年共捕获蝇类2 054只,平均蝇密度为17.1只/笼。其中,优势蝇种主要有家蝇(25.80%)、丝光绿蝇(20.84%)和厩腐蝇(12.22%)。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基本呈单峰曲线,7-8月形成密度高峰。不同生境蝇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不同。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25.3只/笼。结论 2010年蝇密度水平较高,家蝇、丝光绿蝇、厩腐蝇是重点防控蝇种。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蝇密度高峰期采取防蝇、灭蝇措施,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并加强对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东省蝇类的密度、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更好地控制蝇类的孳生与繁殖,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以糖-食醋-水混合作为诱饵,4-11月调查蝇类密度和种群。结果 2011-2013年山东省共捕成蝇15 424只,其中家蝇、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分别占33.85%、17.78%和10.73%;捕获蝇类的总平均密度为10.2只/(笼·d),其中:2011年密度最高为11.12只/笼,其次是2013年为11.03只/笼,2012年密度最低为8.59只/笼;蝇类总体的季节消长情况呈单峰型曲线,蝇密度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不同生态环境中蝇类密度最高的为农贸市场(14.1只/笼),其次是绿化带(10.98只/笼)、居民区(9.08只/笼),最低的为餐饮外环境(8.28只/笼)。结论山东省的蝇类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蝇类密度及种群构成均有所不同,气温、孳生环境和防治措施为主要影响因素。在蝇类繁殖高峰前及早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为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蝇类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农贸市场3处、餐饮外环境6处、绿化带3处、居民区3处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2007-2010年泰安市城区共捕获蝇类7088只,平均蝇密度为14.8只/笼,家蝇(19.6%)、厩腐蝇(19.6%)和丝光绿蝇(17.1%)为主要优势蝇种;不同生境蝇密度农贸市场>绿化带>餐饮外环境>居民区;蝇密度年际间、生境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蝇类在7、8月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7、8月集中灭蝇、防蝇,加强对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以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龙海市主要蝇种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遵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进行蝇种、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以糖醋为饵料,每次放置6h,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全年共捕蝇347只,优势蝇种为家蝇(66.0%),其次是市蝇(10.7%);不同生境中蝇密度最高的是餐饮外环境(6.58只/笼),居民区最低(0.83只/笼);蝇密度季节消长趋势9月是最高峰(30.5%),3月是次高峰(20.2%)。结论龙海市的监测工作为灭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咸宁市蝇种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 ,1999年 3~ 11月份进行了调查。1 材料和方法 采用诱蝇笼每月调查 3次 ,10笼 /次 ,8时布放 ,17时收回。诱饵统一用鱼肠 ,50 g/笼。蝇密度指数为只 /笼·d。2 结果 蝇类优势种为家蝇 ,占 66.90 % ;其次为市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 (表 1)。消长指数 6月份为最高峰 ,9和 11月为低峰 ,即气温与蝇类消长有直接关系 ,当平均气温在 16℃以下时 ,蝇指数维持在低水平 ;平均气温在 30℃以上时 ,蝇指数呈最高峰表 1 咸宁市 1999年蝇类密度调查月份温度(℃ )湿度(% )布笼次数捕蝇只数平均密度(只 /笼 )家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漳州港招银港区蝇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为开展口岸预防控制蝇类传染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漳州港招银港区码头和华商酒店为观察点,调查不同生境蝇类组成和种群密度,观察重要蝇种季节消长.每旬观察1次,以笼诱法计算种群密度(只/日/笼).结果本调查于2004~2005年在漳州港招银港区共捕获各种蝇类13 406只,录属5科21属32种.平均密度62.1只/日/笼;家蝇为各种生境的优势蝇种,占全部捕获蝇数的46.5%,全年均有出现,4~6月为第一个活动高峰期,9月至次年1月为第二个活动高峰期,其中10~11月为最高峰期;大头金蝇占全部捕获蝇数的19.1%,全年均有出现,4月至次年1月为活动高峰期;市蝇占全部捕获蝇数的10.4%,全年均有出现,5月至次年2月为高峰期.结论 家蝇为各种生境的优势蝇种,密度高峰出现于春夏秋季节,环境整治是控制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掌握绵阳市城区蝇类的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为蝇类及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蝇笼诱捕法。每年3-11月开展监测,对每月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蝇6 521只,分属4科9属13种。总平均密度为5.37只/笼,其中2012年蝇密度最高,为10.64只/笼;2017年蝇密度最低,为1.24只/笼;全年蝇活动高峰出现在5-8月;优势种为丝光绿蝇、铜绿蝇、大头金蝇和家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33.32%、11.95%、11.35%和10.14%;以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8.02只/笼,餐饮外环境密度最低,为4.18只/笼。结论蝇类种群密度与不同的生境、气候、季节有关。综合物理、化学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蝇密度,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内江市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进行蝇密度监测.结果 2017-2019年共捕获蝇3 028只,平均密度为3.74只/笼;各年度平均密度分别为5.10、4.33、1.79只/笼,呈逐年下降趋势;优势蝇种为铜绿蝇和家蝇,分别占27.54%和22.13%;不同生境蝇密度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更好熟悉厦门港区的苍蝇蝇类种群、季节消长规律及密度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降低厦门港区病媒生物水平。方法依照《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蝇类)》,采用笼诱法,监测时间9:00~15:00,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开展24次,捕获蝇类1785只,以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和铜绿蝇为优势蝇种,分别占20.56%、18.26%、10.12%和8.12%。不同蝇类密度生境中,绿化带密度1.63只/笼·h为最高,最低的为办公区密度,0.83只/笼·h。结论厦门港区蝇类优势种群为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铜绿蝇,全年度6~7月份蝇密度最高,2月份最低。不同环境类型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营口市区蝇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蝇密度情况,为制定蝇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蝇笼法。结果 2012年共捕蝇2 931只,平均密度为52.34只/笼。其中最多的3种蝇类为丝光绿蝇(1 365只,46.57%)、厩腐蝇(490只,16.72%)、亮绿蝇(284只,9.69%)。丝光绿蝇为主要优势种。7、8月为密度高峰期,密度分别为:85.13、113.50只/笼。结论在成蝇活动期间,重点防治月份为7、8月,重点防治区域为露天农贸市场,相关部门在这些区域要增加灭蝇器械,并保持环境卫生,以减少或者避免由蝇类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济南地区农村改厕对蝇类种群密度的影响,评价农村改厕的卫生效果。方法卫生效果评价以蝇类种群密度为指标,采用捕蝇笼诱捕法。结果农村改厕申家庄、明理和七里堡3村,平均蝇密度为3.6只·笼^-1·8h^-1;未改厕的西铺、清水坡和西张3个对照村,平均蝇密度为65.93只·笼^-1·8h^-1,改厕农村蝇类种群密度与未改厕农村相比,平均下降了94.54%(t’=4.18,t’0.01=3.01,P〈0.01)。结论农村改厕使农户用上了节水型高压水冲式卫生户厕,能够使蝇类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卫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威海市城区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蝇类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威海市城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环翠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选择1个农贸集市、2处餐饮店外环境、1块绿化带、1个居民区为为监测点,按照GB/T23797—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于2011年和2012年的3~11月采用捕蝇笼诱捕法捕蝇。结果2011年和2012年的3~11月,合计捕获蝇类1090只,平均蝇密度为4.04只/笼。平均蝇密度,2011年3.75只/笼,2012年为4.30只/笼。蝇密度2年均在10月最高,分别为6.33只/笼和19.13只/笼,2011年5月出现小高峰,密度为5.53只/笼。2年平均蝇密度,农贸市场为2.23只/笼,绿化带为6.33只/笼,餐饮店外环境为3.33只/笼,居民为2.93只/笼。捕获的蝇类分属5科11属14种,其中家蝇占43.49%,中华海花蝇占17.71%,厩腐蝇占16.79%,棕尾别麻蝇占9.9l%,黑尾黑麻蝇占3.49%,丝光绿蝇占1.74%。结论威海市城区蝇密度高峰在10月,家蝇、中华海花蝇、厩腐蝇为优势蝇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顺德口岸容奇港蝇类的种群构成、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蝇类控制和传染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2月以容奇港(内河集装箱港口)内职工饭堂、货物堆场、职工宿舍区为调查点,采用笼诱法,对捕获的成蝇用乙醚熏杀后进行种群鉴定、计数及选择性制成标本。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蝇类366只,经鉴定隶属于4科6属9种,优势种蝇为丝光绿蝇占46.17%;蝇密度随季节消长,平均密度为3.39只/笼·d,高峰期出现在四月,峰值为17只/笼·d。结论基本摸清容奇港蝇类的本底情况,港区内蝇类平均密度较低,符合SN/T1415-2004《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标准》的规定(成蝇密度<10只/笼·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重点旅游区病媒生物密度状况,为有效进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规定方法,监测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密度。同时,参照全国爱卫会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分析评价重点旅游区病媒生物的侵害程度。结果鼠密度为0.62%,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但农贸市场鼠密度超标(4.99%)。不同月份和不同场所的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成蚊密度为2.71只/人工小时,不同场所以旅游景区和医院最为突出,分别为5.42只/人工小时和4.42只/人工小时。蚊幼虫容器指数为9.15,是标准的3.05倍。蝇密度为1.32只/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蟑螂密度为1.06只/张,但蟑螂的侵害率仍然较高,达11.46%,是标准的3.82倍。不同月份和不同场所蟑螂的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庆市重点旅游区目前的病媒生物密度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鼠密度(农贸市场)、蚊密度与容器指数、蟑螂侵害率等均严重超标,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保障游客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西安市城区蝇类的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为蝇类及虫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蝇笼糖醋诱饵诱捕法。每年3-11月,对每月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蝇种多样性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共捕获成蝇2378只,分属3科10属15种。总平均密度为2.65只/笼,其中2009年蝇密度最高为3.00只/笼;2012年蝇密度最低为2.47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厩腐蝇、黑尾黑麻蝇和丝光绿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54.71%、10.26%、10.13%和9.04%。结论蝇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及不同的生境、气候、季节有关。在蝇类活动高峰前适时加强环境整治,采用物理、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蝇密度,减少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5-2010年浙江省磐安县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浙江省磐安县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5-2010年磐安县蚊类平均密度为2.04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71.81%;蝇密度指数为1.83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62%和37.81%;蜚蠊密度为0.91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2.10%;鼠密度为0.89%,优势种为针毛鼠,占捕获总数的37.60%。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7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基本掌握了磐安县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张掖市城区蝇类的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更好地控制蝇类的孳生与繁殖,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结果 2006-2010年共捕获成蝇2 323只,分属3科9属13种。总平均密度为3.8 7只/笼,其中:2006年密度最高为5.2 2只/笼;其次是2009年为4.5 9只/笼;密度最低的是2008年为2.9 0只/笼。2007和2010年密度分别为3.50和3.15只/笼;优势种为家蝇。结论不同季节、不同生境蝇类密度及种群构成均有所不同,气温、孳生环境和防治措施为主要影响因素。在蝇类繁殖高峰前及早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以达到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各口岸蝇类分布、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以及病原携带现状。方法 2006-2009年在福建省沿海宁德、福州机场、马尾、莆田、泉州、厦门6个国境口岸调查不同环境蝇种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以笼诱法计算蝇密度〔只(/笼·d)〕;对不同环境蝇密度和季节消长数据采用SPSS1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环境及重要蝇种进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在6个口岸共查获各种蝇类190034只,隶属于5科34属65种,宁德查获13种,福州机场40种,马尾37种,莆田32种,泉州18种,厦门21种。在捕获的蝇类中,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蝇总数的42.92%;其次是家蝇和丝光绿蝇,分别占14.93%和10.91%。密度指数最高的生境是垃圾堆〔149.42只(/笼·d)〕,其次是污水处理场和食品厂外,分别为139.67和132.18只(/笼·d);货站/仓库为最低〔13.08只(/笼·d)〕。厦门、福州机场和马尾口岸的蝇密度高峰期迟于莆田、泉州和宁德口岸约2个月;除宁德、福州机场外,4个口岸的蝇密度消长均呈双峰型。部分口岸及蝇类检出大量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结论福州机场、马尾和莆田口岸蝇种较多;6个口岸蝇类密度远高于国家口岸蝇类控制标准,而优势蝇种基本一致。蝇类密度指数趋高和病原检测结果提示,口岸存在肠道传染病流行的潜在危险;搞好口岸环境整治是控制蝇类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