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万兵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691-69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及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14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8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赵立军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4):391-39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运用按摩、针刺、口服心脑清软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葛根素静脉点滴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40%和80%,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按摩、针刺、口服心脑清软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静滴西药倍他司汀液;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15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2%;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正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86-4588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大,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供应营养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后颞叶、丘脑[1]。其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减少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医学界对此病研究日趋深入,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西比灵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比单用西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十分常见,治之不易,单纯应用扩血管治疗,往往只能控制而易再发。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4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8岁;对照组4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37岁~70岁,平均57岁;两组性别、年龄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1.2诊断标准①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②伴有其它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黑蒙、复视、内耳疼痛、肢体麻木、乏力、猝倒…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治疗20天后做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96例,痊愈58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对照组40例,痊愈20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血管扩张药加中药制剂眩晕康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7例,总有效率为89.4%;而单纯应用血管扩张药的45例为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68.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及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优于单纯应用血管扩张药物。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 1 995~ 1 998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 4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 0例患者全部有体位性反复发作性眩晕 ,其中男性 1 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4 5~ 59岁者 2 8例 ,≥ 60岁者 1 2例 ;病程 2个月~ 3年。 3 2例在发作期间有头重 ,行步不稳感 ;3 6例伴有耳鸣 ;2 8例有恶心、呕吐 ;1 2例有头颈部 (枕部多见 )疼痛和颜面、肢体麻木 ;3例有短暂意识丧失。伴眼震者 1 2例 ,高血压 1 8例 ,低血压 5例 ,视力减退、弱视或复视 1 0例 ;失眠、嗜睡、记忆力减退 2 2例。 4 0例患者在作卧位转换体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4例,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天/口服,川芎嗪120mg天/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优于单独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育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9):42-4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科常见疾病。经过应用扩张脑血管药物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大多数可获得较好疗效。只是有部分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或虽有减轻,但迁延不愈,呈间断性眩晕。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和利多卡因注射液,对该类眩晕症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顽固性眩晕患者.男21例,女29例,年龄42岁~83岁,平均56.3岁。临床诊断标准;突然起病,主要症状为眩晕,即视物呈旋转感或晃动感,伴有恶心、呕吐。或有一过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复视、眼震和肢体麻木等。头颅CT或MRI除外脑部急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香丹注射液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治疗组2例VBI患者采用香丹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联用治疗及对照组17例采用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疗程14天,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改变.结果:治疗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2006—06—2007—06,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并与常规治疗5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口服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服杞菊地黄丸方加减。两组均连用2周后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病因比较复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上简称VBL)是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为:眩晕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视物旋转或自身倾倒感,不能活动,不敢睁眼;部分病人伴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40例VBI型眩晕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3例,并同期与常规西药治疗的33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