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综合治疗。结论对TIA患者早做诊断、检查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综合治疗。结论对TIA患者早做诊断、检查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对TIA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发生脑梗死的病例。将其中发生脑梗死的45例TIA患者分为观察组,未发生脑梗死的115例TIA患者分为对照组,分析引起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有90例,其中有19例发生脑梗死(21.11%);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有70例,其中有26例发生脑梗死(37.14%)。3个月内发作次数≥5次、TIA发作时间≥30 min、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治疗时间≥6 h是引起TIA发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发作时间长、发作频率高、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未及时接受治疗的TIA患者容易发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是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1]具有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也无责任病灶。踝肱指数(ABI)是外周动脉疾病筛查与诊断的方法,具有简便、无创、可靠的特点。相关研究显示,ABI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住院的TIA患者进行ABI常规检查,探讨ABI异常与TIA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明确ABI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90 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51例临床确诊为老年TIA患者随访90 d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正常患者的预后.结果 51例患者发病后90 d内发生各种严重心脑血管事件8例(15.7%),其中DWI异常者发生率为54.5%(6/11),DWI正常者发生率为5.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糖尿病的老年TIA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7.560,P=0.022).结论 DWI异常、伴有糖尿病的老年TIA患者预后差.DWI对老年TIA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齐洪丽 《健康必读》2008,7(5):55-55
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认识,提出了TIA新的定义。对TIA的危险进行分层,就是根据患者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就TIA的临床、基因、影像、神经、生化等方面的高危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对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冠心病等心脏病变、糖尿病或高酯血症等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等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PCI)性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变血管及预后。方法对240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及脑梗死患者组各12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及预后资料。结果240例患者中存在血管病变者占64.58%(155例),病变血管最常见于椎动脉颅内段,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前后循环血管病变。脑梗死患者发病年龄更倾向于老龄化(P0.05),其它危险因素两组间略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TIA组患者较脑梗死组预后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CI患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血管影像学评估病变血管有积极意义。TIA较脑梗死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