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腺苷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胶原合成,腺苷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胶原合成,并且可以减轻皮肤胶原纤维增生。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降低。目的:利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观察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胶原亚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制作瘢痕模型,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对瘢痕组织中胶原的性质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确定瘢痕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水平。结果与结论: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野生型组小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红色,呈致密的条束状,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缺乏粗大胶原束,呈稀疏的条束状,排列相对整齐、密度较为均匀,Ⅰ型胶原纤维水平减少(P〈0.01),瘢痕增生显著减轻。提示腺苷A2A受体参与瘢痕增生,对预防瘢痕增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腺苷A1受体敲除小鼠戊四氮点燃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探讨腺苷A1受体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纯合型(-/-)小鼠20只纳入敲除鼠组,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野生型小鼠20只纳入野生型组,C57BL/6小鼠10只纳入对照组。敲除鼠组和野生型组小鼠制作戊四氮点燃癫痫模型,于点燃成功后24 h、30 d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及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野生型组小鼠点燃后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损伤较敲除鼠组出现晚、范围小,损伤程度轻。结论:腺苷A1受体对癫痫发作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选择性外周血自细胞腺苷A2A受体基因缺失的小鼠模型。方法分别采用一次9.5GyX线照射和2次6.2GyX线间隔照射对小鼠进行清髓处理,将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的小鼠骨髓细胞移植到清髓性处理的野生型小鼠体内,使其白细胞的腺苷A2A受体选择性缺失,并对移植效果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基因型鉴定发现骨髓移植6周后受体小鼠的白细胞性染色体基因PCR产物电泳条带为300和330bp;腺苷A2A受体阳性细胞率为10.21%,而野生型小鼠为96.72%;2次分割放疗结合大于6×10。个骨髓细胞的移植量可以得到满意的小鼠存活率(91%)。结论成功地建立了选择性缺失白细胞腺苷A2A受体基因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背景天狼星红是一种强酸性阴离子染料,染色后不褪色且具特异性,是目前胶原染色的最佳染料.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胶原的合成和改建使骨折修复得以完善.目的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各型胶原的比例、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9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中国绵羊3只,雄性,体质量25~35 kg.方法全部动物麻醉消毒后在跖骨干中段截取1 cm长的骨缺损,骨折端用6孔加压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取骨折部位标本,乙二胺四乙酸脱钙制备切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胶原的类型和分布.主要观察指标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缺损区胶原的类型及其分布.结果实验纳入3只绵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表现Ⅰ型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呈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粗纤维;Ⅱ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各种不同颜色的疏松网状;Ⅲ型胶原纤维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②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数量观察术后1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极少见,绿色的Ⅲ型胶原纤维占大多数,胶原排列杂乱;术后3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开始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术后6个月,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的数量急剧减少,呈现明显的斜行螺旋性交叉的三维排列.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不仅能区分骨折局部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可以清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天狼星红是一种强酸性阴离子染料,染色后不褪色且具特异性,是目前胶原染色的最佳染料.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胶原的合成和改建使骨折修复得以完善.目的: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各型胶原的比例、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9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中国绵羊3只,雄性,体质量25~35 kg.方法:全部动物麻醉消毒后在跖骨干中段截取1 cm长的骨缺损,骨折端用6孔加压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取骨折部位标本,乙二胺四乙酸脱钙制备切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胶原的类型和分布.主要观察指标: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缺损区胶原的类型及其分布.结果:实验纳入3只绵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表现:Ⅰ型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呈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粗纤维;Ⅱ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各种不同颜色的疏松网状;Ⅲ型胶原纤维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②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数量观察:术后1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极少见,绿色的Ⅲ型胶原纤维占大多数,胶原排列杂乱;术后3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开始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术后6个月,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的数量急剧减少,呈现明显的斜行螺旋性交叉的三维排列.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不仅能区分骨折局部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可以清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在早期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卫卫  田野  赖日权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5):289-290,i010
目的 探讨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特异性方法。方法 应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对早期纤维化肝组织中胶原的性质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 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随肝纤维化程度的不同清晰地显示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 ,其中Ⅰ型胶原纤维 (colⅠ )为粗大明亮的黄或红色纤维 ,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 ;Ⅲ型胶原纤维 (colⅢ )为绿色细纤维 ,呈疏网状 ,显示弱的双折光。经图像分析 ,其中S1期肝组织中colⅠ占 (10 5 8± 2 33) % ,colⅢ占(45 13± 2 6 7) % ;S2期肝组织中colⅠ占 (5 0 12± 2 5 8) % ,colⅢ占 (48 5 5± 1 6 6 ) %。结论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和偏振光法可确定肝纤维化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含量 ,是明确早期肝纤维化分期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戊四氮致痫后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损伤。方法: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30只,各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痫后6h、24h、7d、30d组,每组6只;戊四氮点燃制作癫痫模型;于各时间点取小鼠海马,流式细胞仪测线粒体膜电位,免疫荧光测细胞色素C(cyt C)的表达。结果: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致痫后6h、24h、7d及30d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均低于对照组(P<0.05),cyt C释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除对照组外,基因敲除小鼠致痫后6h、24h、7d及30d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均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cyt C释放量均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结论:癫痫早期即可出现海马线粒体功能损伤,腺苷A1受体有助于减轻癫痫小鼠海马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异体移植后不同时期胶原亚型的变化.方法:移植脱细胞真皮基质于大鼠背部皮肌下,分别于术后1、2、3、4、8、16、24周切取标本,切片常规HE染色,并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分析Ⅰ/Ⅲ型胶原比例.结果:HE染色,2周,成纤维细胞(FB)增多,新生胶原增加;4周,见不到典型的FB;8周,胶原纤维排列平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见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支架具有明显的层次感.0点、1、2、3、4、8、16、24周Ⅰ/Ⅲ型胶原比例分别为2.88±0.15、2.81±0.27、2.22±0.28、1.96±0.17、1.85±0.23、2.02±0.22、2.43±0.27、2.73±0.25(F=16.84).2、3、4和8周数值与0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可观测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亚型动态变化;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亚型不同时期呈现规律性升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敲除腺苷A2A受体基因对慢性低O2高CO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以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性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腺苷A2A受体野生型(+/+)小鼠和16只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各分为2个亚组,分别是对照-野生基因组、4周低O2高CO2-野生基因组(简称模型-野生基因组)、对照-基因敲除组、4周低O2高CO2-基因敲除组(简称模型-基因敲除组),每组各8只小鼠。将模型-野生基因组、模型-基因敲除组小鼠置于常压低O2高CO2动物舱内,舱内O2浓度维持在9%~11%水平,CO2浓度维持在5.5%~6.5%水平,每天干预8 h,每周干预6 d,持续干预4周。于4周制模结束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凋亡细胞数量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增加(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皮质凋亡情况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P<0.05);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p-p38MAPK蛋白表达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上调(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p-p38MAPK蛋白表达上调幅度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P<0.05)。 结论 敲除腺苷A2A受体基因能抑制慢性低O2高CO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减少前额叶皮质神经细胞凋亡,为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认知功能提供更多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瘢痕动物模型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瘢痕研究中急需稳定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裸鼠瘢痕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确定最佳使用时机。设计:随机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15只4~6周龄裸鼠(性别随机,体质量15~25g)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方法:于裸鼠背侧移植人增生性瘢痕,建立疤痕动物模型;移植后4周起,每周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移植物,100g/L甲醛固定标本,持续3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移植物及临床取材,观察组织特点。主要观察指标: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结果: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各时段组移植物在偏振光下呈现相同的以黄、红粗大纤维为主、疏网状绿色纤细纤维散在分布的特点。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临床病理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约占74%,Ⅲ型胶原约占26%;4~6周移植物中,Ⅰ型胶原含量分别为(74.52±0.47)%,(74.43±0.53)%,(74.69±0.63)%;Ⅲ型胶原分别约为(25.48±0.47)%,(25.57±0.53)%,(25.31±0.63)%,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实验所设计时段中,移植物与临床取材特性一致,符合增生性瘢痕特点。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瘢痕组织胶原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测定的简便、有效手段;运用裸鼠建立瘢痕动物模型是行之有效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研究较多,但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分布情况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Ⅰ型胶原在人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表达与分布.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头颈外科1999/2002住院及门诊各类瘢痕手术患者3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20例;非增生性瘢痕10例.取材瘢痕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皮肤组织,每例6块共180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对其阳性反应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且免疫阳性反应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型受体含量100%,明显高于中心区20%(P<0.05);而Ⅰ型胶原中心区与周边区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非增生性瘢痕周边区、中心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皮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含量极少.结果提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高于中心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的防治可能是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50%红花注射液由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008。方法:兔耳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耳2块。分为5组。术后第45天开始对增生性瘢痕行注射治疗。①正常皮肤组:为自身兔耳腹侧皮肤。②阳性对照组:右耳外侧增生性瘢痕,不予以任何处理。③生理盐水组右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生理盐水。④低浓度红花组:左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125 g/L红花液。⑤高浓度红花组:左耳外侧增生性瘢痕,注射500 g/L红花液。1次/周,连续注射4次。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增生性瘢痕及皮肤待查。主要观察指标:瘢痕厚度,硬度;Mallory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注射后第4,6周,各组增生性瘢痕色泽均逐渐变浅,厚度及硬度均逐渐变小,尤以高浓度组明显,差异与其他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存在显著性意义(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浓度红花组成纤维细胞密度较其他增生性瘢痕组低(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低浓度红花组I型胶原面密度值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 〈 0.05),且高浓度红花组低于低浓度红花组(P 〈 0.05);各增生性瘢痕组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注射后第2,4,6周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段,高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所有增生性瘢痕组中最低(P 〈 0.05),低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浓度红花液能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软化,组织顺应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烧伤后不同类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烧伤后瘢痕形成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不同时期的瘢痕组织进行Ⅰ、Ⅲ型胶原纤维观察,RIA法对瘢痕组织中的Ⅰ、Ⅲ型前胶原进行检测。结果偏光观察正常皮肤中以Ⅲ型纤维为主,1月以后Ⅰ型纤维明显增加,1年以后的瘢痕组织中几乎全部为粗大的Ⅰ型纤维,极少Ⅲ型纤维。放免结果Ⅰ/Ⅲ型前胶原比例逐渐增加,但Ⅲ型前胶原的含量仍然较高;晚期瘢痕中Ⅰ、Ⅲ型前胶原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烧伤后瘢痕形成过程中Ⅰ型胶原逐渐增加,Ⅲ型胶原逐渐减少,后期几乎完全为Ⅰ型胶原纤维取代,前胶原的变化与胶原纤维的变化不吻合,不能反映胶原纤维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差异,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患者10例,取其行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邻近的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各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 TGF-β1及Ⅰ、Ⅲ型胶原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靶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肥厚性瘢痕是是烧伤和创伤后局部胶原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胶原异常聚集的结果.目的观察胶原酶影响裸鼠移植肥厚性瘢痕胶原降解的过程,以及其对肥厚性瘢痕的治疗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理疗科.对象实验于1995-07/1997-04在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肥厚性瘢痕标本10例,均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肥厚性瘢痕,术前已征得患者同意.实验动物BAVB/C裸鼠15只,雄性8只,雌性7只.共移植肥厚性瘢痕组织15只,一次存活10只,余2次移植,存活动物2只,死亡3只.将存活裸鼠随机分为胶原酶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方法将整形手术切除的肥厚性瘢痕移植于裸鼠背部创面,建立肥厚性瘢痕裸鼠移植模型.胶原酶治疗组局部注射1%胶原酶于瘢痕组织,对照组局部注射胶原酶溶解液,1次/周,共4周,治疗结束后取材行肉眼观察、光、电镜观察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肉眼观察结果.②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光镜观察结果.③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移植瘢痕后实验裸鼠存活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胶原酶治疗组6只,对照组6只.①胶原酶治疗组瘢痕面积变小、高度变低、质地变软,与对照组相差十分显著.②在苏木精-伊红染色、Van Gieson氏胶原纤维染色方法和复合染色法切片上,胶原酶治疗组真皮层变薄,胶原纤维结构模糊,排列较疏散;而对照组瘢痕组织真皮层肥厚,含丰富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排列紊乱.③在电镜下观察,胶原酶治疗组胶原纤维被破坏,结构不清.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横纹明显,结构清楚.结论胶原酶使肥厚性瘢痕胶原被降解,瘢痕变小变软,提示局部注射胶原酶可能是治疗肥厚性瘢痕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愈合伤口产生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基质酶的基质成分.然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或伤口基质重塑过程失调,会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增殖.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皮肤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从5例进行瘢痕修复手术患者身上同时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种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采用JC-1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ATP水平改变.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两种细胞的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减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和合成(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表达和合成均无影响.然而可上调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P<0.05).此外,10,10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去极化趋势,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ATP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皮肤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Hussey MJ  Clarke GD  Ledent C  Hourani SM  Kitchen I 《Pain》2007,129(3):287-294
Adenosine is a neuromodulator with complex effects on pain pathways. Mice lacking the adenosine A2A receptor are hypoalgesic, and have altered analgesic responses to receptor-selective opioid agonists. These and other findings suggest a role for the adenosine A2A receptor in sensitizing afferent fibres projecting to the spinal cord.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formalin (20 microl, 5%) was injected into the paw and nociceptive responses were measured in wildtype and adenosine A2A receptor knockout mic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nociception associated with sensory nerve activation in the knockout mice as measured by time spent biting/licking the formalin-injected paw and number of flinches seen during the first phase, but only the number of flinches was reduced during the second inflammatory phase. In addition, the selective adenosine A2A antagonist SCH58261 (3 and 10 mg/kg) also antagonised both phases of the formalin test. We also labelled NMDA glutamate and NK1 receptors in spinal cord sections as an indirect measure of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from peripheral sites to the spinal cord. [3H]-Substance P binding to NK1 receptors was unaltered but there was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binding of [3H]-MK801 to NMDA glutamate receptors in all regions of the spinal cord from knockout mice. The decrease in NMDA glutamate receptor binding may reflect reduced peripheral sensory input to the spinal cord during development and could relate to the hypoalgesia in this genotype.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key role for the adenosine A2A receptor in peripheral nociceptive pathways.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研究发现Ⅰ型及Ⅱ型胶原在结缔组织的增殖与分化、软骨的形成和吸收等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退变与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36例和外伤性腰椎骨折20例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CT测量腰椎硬膜横截面积;黄韧带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黄韧带厚度、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腰椎硬膜横截面积和Ⅰ型/Ⅱ型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显示实验组黄韧带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提示腰椎黄韧带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Ⅱ型比值发生改变,可能引起黄韧带厚度增加,导致椎管横截面积减小,参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Inrecentyears,excessivedermalhyperplasiafollowingtotalskinlossofrabbit'seariswidelyreportedby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ers.Histologicalstudiesshowexcessivedermalhyperplasiahascloserelationwithhypertrophicscarofhuman犤1-2犦.Characteristicsofcollagenmetabolismandmorphologicalchangeslawaboutexcessivedermalhyperplasiaremainunclear.Theinvolvedmechanismistheobjectiveofthisstudy.1Materialandmethod1.1Treatmentandcreationofwoundsinanimals8Japaneselarge-earrabbitsregardingnogenderwer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