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上胸椎前路的内固定器械,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内固定器械已申请了专利,仍在进一步研究当中。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进行比较,探讨上胸椎前路钛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6例新鲜成人T2~T4尸体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组,切除T3椎体和T2/3、T3/4椎间盘组织,同一尸体髂骨上取适当大小的骨块植入T3椎体缺损处,然后分别安装好内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出固定钛板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最大拔出力平均(1005.11±252.78)N,强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469.37±142.75)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优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由此推断上胸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是比较牢固的,为后期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颈椎骨折、脱位采用颈前路钛网、钛板间歇减压内固定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探讨。方法:术前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呼吸系统功能锻炼、体位指导等。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脊髓神经功能、体位护理等。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6.5个月.术前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颈椎骨折、脱位采用颈前路钛网、钛板间歇减压内固定术与传统的植骨融合术相比。减少了取髂骨的痛苦。减少了供骨区的并发症,固定牢固,组织相容性好。病人愈合率高,疗效更显著。术前、术后护理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颈椎前路自锁钛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植骨全部融合,未发现钉板松动及断裂。结论 自锁钛板前路融合内固定,能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并给予完善的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护理,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脊髓神经压迫症状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加强饮食指导、体位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术期,术后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结论:重视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影像学评估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的方式进行植骨结合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01-04/2002—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结合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患者198例.排除存在系统性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骨质疏松的患者.共64例完成15个月随访。47例单纯椎间盘切除后节段间融合,行间隙减压;12例单椎体次全切除;5例为二椎体次全切除,患者均未发生钛网或钢板脱出。单节段切除病变部位间盘;两个节段以上进行多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彻底刮除椎间盘组织、软骨终板及椎体后缘的骨赘。手术中将适量的冷冻干燥异体松质骨浸入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浸润,切除椎间盘彻底减压后,测量椎间高度。将浸润后的松质骨剪成3~5mm碎块填人修剪成大小合适的钛网。将容纳异体松质骨的钛网植入椎间隙中,轻轻打人2mm左右,选择合适长度的钛板进行椎体间固定。所有病例伤口内均放置引流管,48h内拔除,术后两三天下地行走,佩带Philadelphia颈托固定两三个月。评估椎间融合的X线标准:在平片上钛网与上下椎板之间没有X线透光线或透光区.上下终板间有骨性连接,在伸屈位片上节段间没有活动。评估治疗前后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椎间高度:依据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平均值,并分析椎间融合情况。评估治疗后椎间的稳定性:依据伸屈侧位X线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64例患者全部完成15个月随访。①治疗前后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椎体间高度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5d、术后15个月均明显提高[(4.5&;#177;0.6),(9.1&;#177;0.7),(9.2&;#177;0.5)mm,P均〈0.05;(24.4&;#177;2.8),(36.8&;#177;2.4),(36.4&;#177;2.2)mm.P均〈0.05;(43.9&;#177;3.0).(53.9&;#177;3.2),(53.5&;#177;2.7)mm,P均〈0.05];术后5d和术后15个月基本一致(P〉0.05)。②治疗后椎体间稳定性:X线片未见钛网脱出、移位或下沉进入上下椎体等情况,无钛板折断或螺丝钉脱出现象。术后5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钛网后方椎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少数病例MRI显示钛网中央存在长T2加权影像。③治疗后椎间融合情况:术后15个月随访,61例钛网后方均充满新骨.上下椎间骨性融合,3例钛网后方仍然存在透光区,融合率95%。结论: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同时结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椎间高度明显恢复并得到有效保持,且融合率高,融合节段稳定,未见钛网移位或下沉现象。由于术后随访时间较短,钛网内的异体骨能否被新骨替代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影像学评估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的方式进行植骨结合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01-04/2002-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结合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患者198例,排除存在系统性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骨质疏松的患者,共64例完成15个月随访。47例单纯椎间盘切除后节段间融合,行间隙减压;12例单椎体次全切除;5例为二椎体次全切除,患者均未发生钛网或钢板脱出。单节段切除病变部位间盘;两个节段以上进行多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彻底刮除椎间盘组织、软骨终板及椎体后缘的骨赘。手术中将适量的冷冻干燥异体松质骨浸入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浸润,切除椎间盘彻底减压后,测量椎间高度。将浸润后的松质骨剪成3~5mm碎块填入修剪成大小合适的钛网。将容纳异体松质骨的钛网植入椎间隙中,轻轻打入2mm左右,选择合适长度的钛板进行椎体间固定。所有病例伤口内均放置引流管,48h内拔除,术后两三天下地行走,佩带Philadelphia颈托固定两三个月。评估椎间融合的X线标准:在平片上钛网与上下椎板之间没有X线透光线或透光区,上下终板间有骨性连接,在伸屈位片上节段间没有活动。评估治疗前后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椎间高度:依据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平均值,并分析椎间融合情况。评估治疗后椎间的稳定性:依据伸屈侧位X线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64例患者全部完成15个月随访。①治疗前后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椎体间高度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5d、术后15个月均明显提高犤(4.5±0.6),(9.1±0.7),(9.2±0.5)mm,P均<0.05;(24.4±2.8),(36.8±2.4),(36.4±2.2)mm,P均<0.05;(43.9±3.0),(53.9±3.2),(53.5±2.7)mm,P均<0.05犦;术后5d和术后15个月基本一致(P>0.05)。②治疗后椎体间稳定性:X线片未见钛网脱出、移位或下沉进入上下椎体等情况,无钛板折断或螺丝钉脱出现象。术后5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钛网后方椎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少数病例MRI显示钛网中央存在长T2加权影像。③治疗后椎间融合情况:术后15个月随访,61例钛网后方均充满新骨,上下椎间骨性融合,3例钛网后方仍然存在透光区,融合率95%。结论: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同时结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椎间高度明显恢复并得到有效保持,且融合率高,融合节段稳定,未见钛网移位或下沉现象。由于术后随访时间较短,钛网内的异体骨能否被新骨替代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10个月。结果 依据JOA评定标准,优7例,良4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2.3%,优良率84.6%,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 该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颈椎前路撑开钛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笔者总结了69例颈椎前路撑开钛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心理护理、牵引制动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正确的体位、观察呼吸变化、做好切121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颈椎骨折脱位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后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database(1991/20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2006),由作者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总结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并选择2003-01/2008-0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收治上颈椎骨折脱位19例进行临床验证,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3例.颈椎损伤节段:C1 8例,C2 11例,病程3 h~10d.其中16例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Frankle分级,A级4例,B级3例,C级4例,D级2例,E级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伴有手、肩麻木),均行小关节植骨融合、侧块钛板内固定置入治疗;置入后撮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颈椎活动及内固定稳定情况,并按Franlde分级法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纳入的21篇文章结果显示,采用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不稳定性的上颈椎骨折脱位,是上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中稳定上颈部最为符合生物力学方式的骨折-固定方法.临床验证结果显示,X射线片可见颈椎侧块间隙,后弓与椎板间隙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6个月X射线片显示内固定牢固稳定,无折断松动等并发症.16例脊髓神经根损伤者中,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4例中,术后3例为B级,1例为C级;术前B级3例中,术后为C级2例,D级1例;术前C级4例中,术后D级3例,E级1例;术前D级2例中,术后均为E级;3例E级术后无变化,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术后短期内手、肩麻木消失.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术后2年随访,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结论: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固定保留了枕寰和C2-3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上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钛板椎弓根螺钉崮定在颈椎后部的关节柱上,对过伸过屈损伤有良好的稳定作用,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及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植入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对3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Zero-P组13例,传统钛板组23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行吞咽困难评估,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VAS、JOA、NDI和SF-36评估,观察手术节段融合及邻近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9.7个月(12~36个月)随访。Zero-P组及传统钛板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28)min和(105±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31)ml和(88±23)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吞咽不适、吞咽困难发生率Zero-P组明显少于传统钛板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JOA、NDI和SF-36(PCS、MCS)评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VAS、JOA评分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NDI和SF-36(PCS、MCS)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组较传统钛板组更有优势,前者在保证同样手术疗效的同时,术后吞咽不适、吞咽困难明显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前路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并使植骨融合率得到提高,减少植骨相关并发症。目前临床应用的多为单皮质螺钉固定的带锁钢板,根据锁定机制的不同,带锁钢板可分为限制性钢板和非限制性钢板,分别以Orion钢板和Zephir钢板为代表,Orion钢板独特的设计可有效防止松质骨螺钉的脱出和滑移,使固定节段瞬间即获得有效的稳定,但Orion钢板的坚强固定会产生应力遮挡,影响融合效果,Zephir钢板通过固定椎体的螺钉在角度上或者位置上的微动来达到动力加压的效果,可使植骨块与植骨床之间紧密接触,提高融合率。同种异体骨植入时,使用钢板固定能够保证节段间稳定,增加融合率,防止骨块脱落及下沉,最终促进同种异体骨被新骨替代。钛网植骨联合颈椎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生物力学优势能,提供足够的重建后稳定,临床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