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设计性实验引入药理学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 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性实验.结果 设计性实验的引入使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结论 设计性实验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对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述设计性实验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以我校2008级生物技术本科1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和实施实验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结论:实施生物化学的设计性实验能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开出的次数和学时数.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将设计性教学模式引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强调应使学生首先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再选择合适题目开展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实验项目.通过与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比,设计性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方法 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删减和重新组合,并增加综合运用性实验.结果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构建了病原生物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结论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为多学科融合的实验教学探索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方法 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删减和重新组合,并增加综合运用性实验.结果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构建了病原生物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结论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为多学科融合的实验教学探索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要求探索性实验时数不低于实验教学总时数的40%.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以学生探索性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以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目标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达到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学生"避暗实验"的实施,探讨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结合学生实验教学,利用"行为训练箱"、"微波发射仪"等实验设备,结合实验教学资源开展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实验数据,对解决实验教学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施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结合实际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调整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单一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基础训练和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等方法;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方法及内容.结果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激发了学生对药理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结论 通过对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病理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属机能学科.病理生理实验教学是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不但是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医科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校病理生理学课程将休克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开设设计性实验的要求.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完成的实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教学从单纯的理论验证和单元性的基本操作训练转变为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1].更能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组织计划、实际操作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2,3].为此,我院教学组在2004级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课程中开设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索.笔者将实践情况总结如下,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设计性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我校2010级医学检验系的病理诊断技术课程,实行开放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开放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提高,不但提高学生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相似文献   

12.
开展"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生物医学基础上的,实验教学兼有验证学科理论和技能训练的功能.目前,实验课以单纯性地验证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实施"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实验室全方位开放,每实验组学生10人~12人,实验为设计性、科研性、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为结题式综合性实验报告,增强了实验的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长效性,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增强实验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认知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某医学院3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部分(71.3%)的学生认为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且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的教学形式比较合理.结论:在医学院校开展设计性实验是必然趋势,应加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宣传,增进实验教学条件和考核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实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规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5级、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224名,分析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情况以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结果 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97.3%)且感兴趣(91.5%),课题的实际确定方式以小组讨论决定为主(85.7%),但师生经常交流的频次较少(7.1%),实验实施时间安排在接近期末不合理(87.1%),时间偏短,学生自身知识素质与设计性实验要求相差较大,实验成绩考核的影响因素较多.结论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较好,并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新的改善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建立了药物分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对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思维等方面得到锻炼,笔者从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教学方法 、考核办法、设计性实验形式等五个方面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能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在免疫学检验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制定具体的综合与设计性实施教案,在检验本科班实验教学中逐步实施教案,并进行考核调研等分析.结果: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效果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结论: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改革是提高免疫学检验教学质量的一次成功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开设医学本科生自主设计性生物化学实验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设计性实验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建立以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特点,强化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2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新教育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高等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实验教学在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结合紧密,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基础课.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开放性科研性实验四段式教学模式,探讨通过该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显示:四段式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方面亦起到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