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时对凝血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输血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参照组给予全血输血,试验组给予成分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以及凝血功能.结果:对比疗效,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产妇死亡率和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过程短暂,是产科引起大出血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治疗常需要输血,以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和细胞成分。但输新鲜血治疗或预防凝血和止血障碍是不合理的。进行成分输血,尤其是输入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成分制品,以补充在产科DIC损耗的血液成分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治疗手段。现将在产科DIC过程中输注成分输血的种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克俊 《中原医刊》2011,(2):112-1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成分输血抢救的13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祛除病因,成分输血等治疗,阴道等出血明显减少,休克症状改善。治愈11例,死亡2例,治愈率84.6%;围生儿死亡2例,其中新生儿死亡1例,宫内死胎1例。结论产科DIC救治应早诊断、早治疗,应根据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制定正确的成分输血方案;早期成分输血有助于祛除病因、赢得抢救时间,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制品,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照血站技术规范制备冷沉淀、浓缩血小板、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成分,对DIC出血病人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根据病人出血情况及时输注适量的血液成分和肝素,并进行相关实验测定.结果经成分输血8例病人的出血症状得到控制,除1例肺癌手术患者因严重呼吸衰竭死亡外,7例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成分输血抢救DIC出血可获得良好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5.
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军 《医学争鸣》2009,(21):2434-2434
0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常见,发病急,病情复杂,而输血在DIC的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DIC治疗中的输血方式仍值得研究.为此,2007-03/2009-03我们在滦县人民医院产科采用成分输血治疗了25例DIC患者,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严重的止血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科易并发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妇产科DIC的发生率为0.29%,病死率为38.9%。在我国统计的2471例DIC中,病理产科占24.81%左右,仅次于感染性DIC,居第二位。产科DIC可发生于正常或异常的妊娠后期、分娩期或产后某一短暂的时期,主要诱发原因为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与子痫),其它如感染性流产等亦可发生DI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并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IC患者PLT、Fg水平明显升高(P〈0.05);FDP、DD、T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为82.75%。结论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产科救治的93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血输血,45例)和观察组(成分输血,48例)。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抢救成功率、新生儿存活率和子宫保全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提升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建议在产科DIC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了解成份输血治疗DIC的疗效。方法:统计导致DIC的基础疾病、各主要临床表现和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生概率,采取不使用肝素而以成份输血或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主的方法进行抗DIC治疗。结果:导致DIC的基础疾病以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异常主要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和D-二聚体阳性,在接受治疗的56例病人中,39例治愈,治愈率69.9%。结论:DIC临床表现复杂,成份输血或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方定安 《河北医学》2014,20(2):270-273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液成分在抢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科合并急性DIC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将下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观察组,输成分血治疗。输血治疗2-4h后检测两组产妇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两组产妇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比较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HGB、HCT、PLT、PT、APTT、D-D等9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有显著好(P〈0.05),观察组患者PLT、HGB、APTT等检验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较对照组36.0%低,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成分血较输全血对DIC的抢救效果更佳,凝血功能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进行常规DL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D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减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A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 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 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产科急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抽取本院治疗的18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中表现主要为:大出血,并且血液不凝。经过积极治疗,其中包括治疗原发病、补充血液以及手术等,15例成功抢救,3例死亡,其中12例切除子宫,其抢救成功率高达83.3%。结论:产科患者一旦发现出血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This review describ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as a syndrome in which hemostatic factors areactivated and products are generated. This syndrome rangesin severity from an obvious decompensated coagulopathy(overt-DIC) to the subclinical compensated activation ofhemostatic factors(non-overt DIC). Ths first part of this re-view emphasizes two points: First, activation of the hemostat-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特点、救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产科DIC发生与产科严重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相关。38例患者抢救成功35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诊断,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有效维持微循环及补充凝血因子,把握好子宫切除的时机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干预效果。方法将DIC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万U组和40万U组,3组病例分别静注生理盐水、20万U和40万U乌司他丁,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结果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的胛或APTT、都获得改善;治疗后第5天,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数均明显改善;3组患者互相比较。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的四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比较,40万U组患者的PT改善更显著,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对DIC患者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高剂量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