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产科救治的93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血输血,45例)和观察组(成分输血,48例)。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抢救成功率、新生儿存活率和子宫保全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提升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建议在产科DIC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方定安 《河北医学》2014,20(2):270-273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液成分在抢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科合并急性DIC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将下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观察组,输成分血治疗。输血治疗2-4h后检测两组产妇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两组产妇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比较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HGB、HCT、PLT、PT、APTT、D-D等9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有显著好(P〈0.05),观察组患者PLT、HGB、APTT等检验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较对照组36.0%低,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成分血较输全血对DIC的抢救效果更佳,凝血功能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时对凝血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输血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参照组给予全血输血,试验组给予成分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以及凝血功能.结果:对比疗效,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产妇死亡率和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4.
王莹 《当代医学》2021,27(27):125-126
目的 探讨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采用成分输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成分输血组(n=30)和输全血组(n=20).比较两组血液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休克、荨麻疹、发热等)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后,两组凝血酶时间均短于输血前,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高于输血前,且成分输血组优于输全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输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输全血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采用成分输血可有效改善血液学指标,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比较限制性输血、开放性输血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输血价值及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输血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选14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72例,限制性输血)、对照组(72例,开放性输血)。对两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X2=8.253,P=0.004)。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11.879、7.758,P<0.001)。治疗后,两组PT、APT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807,P=0.016)。结论:相较于开放性输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限制性输血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张克俊 《中原医刊》2011,(2):112-1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成分输血抢救的13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祛除病因,成分输血等治疗,阴道等出血明显减少,休克症状改善。治愈11例,死亡2例,治愈率84.6%;围生儿死亡2例,其中新生儿死亡1例,宫内死胎1例。结论产科DIC救治应早诊断、早治疗,应根据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制定正确的成分输血方案;早期成分输血有助于祛除病因、赢得抢救时间,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制品,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林进  刘楚芹 《吉林医学》2013,34(13):2455-2457
目的:探讨肝素联合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DIC患者49例,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肝素的同时,联合使用成分输血的疗效。结果:49例均有明确的产科DIC诱因,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成分输血后,抢救成功44例,7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早诊断,早发现,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联合使用成分输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130-133
目的研究产科手术患者行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其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对照组(常规异体输血),每组各15例。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输血前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两组输血24 h后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两组PIt值均降低,APTT、PT及ACT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能维持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稳定性,与异体输血比较,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陆叶 《吉林医学》2011,(2):227-228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效的诊疗方法。方法:将收治的27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新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该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发病24h出血量、抢救成功率。结果:治疗组发病24h出血量为(1632±224)ml,低于对照组的(2069±365)ml;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采用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方法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剖宫产术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A组输血内容以补充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及纤维蛋白原,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B组输血内容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单采血小板、冷沉淀,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分析两组输血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红细胞压积(HCT)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血红蛋白(HGB)、HCT、PLT、PT、APTT、D-D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B组的PT、TT、D-D指标结果改变优于A组,总出血量少于A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DIC出血有一定疗效,在去除病因后早期输注成分血、及时补充足量的凝血因子可消除其凝血障碍,对赢得抢救时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该院产科治疗的DIC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顺产或剖腹产产妇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要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凝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变化规律有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发展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并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IC患者PLT、Fg水平明显升高(P〈0.05);FDP、DD、T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为82.75%。结论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永平  杨冯  王晓静  郭亮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47-1650,1654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行环状压迫缝合止血在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产妇72例,均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分为A组42例和B组30例,A组行子宫下段横行环状外压迫缝合止血联合子宫下段修补术止血,B组行传统“8”字缝合与宫腔球囊压迫法止血,比较2组药物用量、止血效果、凝血功能变化、产后并发症、子宫复旧与产妇心理状态。结果:A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量低于B组(P<0.05),干预前、干预时、干预后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均低于B组(P<0.05),A组输血率及输血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无子宫切除,与B组的4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子宫复旧率为100.00%,显著高于B组的56.67%(P<0.05);A组产后Zung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B组(P<0.05)。结论:在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应用子宫下段横行环状压迫缝合止血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相比于子宫内压迫止血法能够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子宫切除率,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态与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凝血功能与先兆流产的相关性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确证为先兆流产的孕妇62例,纳入先兆流产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Hcy、叶酸水平、凝血功能指标(Fbg及D二聚体)差异情况,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并根据62例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分为顺利分娩组(n=45)、难免流产组(n=12)和过期流产组(n=5),比较三组的血清Hcy、叶酸、Fbg、D二聚体水平。结果先兆流产组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cy、Fbg、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与Fbg、D二聚体、血小板呈正相关性(P0.05),血清叶酸与Fbg、D-二聚体、血小板呈负相关性(P0.05),血清叶酸与Hcy呈负相关(P0.05)。过期流产组、难免流产组叶酸水平明显低于顺利分娩组(P0.05),Hcy、Fbg、D二聚体明显高于顺利分娩组(P0.05),过期流产组孕妇叶酸水平明显低于难免流产组,Hcy、Fbg、D二聚体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Hcy、叶酸、Fbg、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对预测孕妇是否存在先兆流产的发生风险及评估其妊娠结局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老年肝癌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9月~2011年4月收治的老年肝癌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在肝癌切除术中分别接受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常规输液,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期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709.6±47.2ml,对照组为713.5±49.0ml,(P〉0.05);观察组术中输血量342.9±29.6ml,对照组为463.5±39.4ml,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Hb及Hct均降低,术后24h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观察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术毕及术后24h其PT及Fbg均存在明显改变,组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观察组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期aPTT、TT、及D—D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能够有效降低老年肝癌病人手术中输血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节约用血、降低并发症的血液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8.
赵巧华 《医学综述》2008,14(23):3666-3667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re-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急性白血病前DIC46例,随机分成2组,小剂量治疗组23例(A组),常规治疗组23例(B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转化为DIC的患者少于B组(P<0.05)。D-二聚体转阴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Pre-DIC能有效阻止其向DIC发展,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