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尿中可溶性Fas(sFas)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的膀胱癌病人和对照各68例,采用ELISA法测定标本尿中sFas水平,根据性别、年龄、膀胱癌病理分级和分期进行分析.根据ROC曲线中敏感性和特异性之和最高点为参考,制定尿中sFas的界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分析诊断效率.结果 尿sFas在膀胱癌病例组为(148.0±64.4)ng/mL,对照组为(58.5±35.0)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尿sFas随着病理分期、分级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根据制定的ROC曲线,尿sFaS在本次实验中的界值为91.0 ng/mL,曲线下面积为0.928(P <0.01),灵敏度为85.3%,特异度88.2%(P <0.01).结论 尿液sFas检测技术具有敏感性高、无创伤、可定量分析等优点,可能作为诊断膀胱癌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 Fas)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69例术后病理确诊为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空腹抽取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血清s Fas水平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根据3年内复发情况,将实验组膀胱癌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比较两组血清s Fas水平。结果:实验组复发18例,进展为肌肉浸润性膀胱癌(MIBC)13例。实验组血清s Fas水平为(0.15±0.13)ng·ml-1,对照组为(0.07±0.01)ng·ml-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血清s Fas水平为(0.16±0.08)ng·ml-1,无复发组为(0.09±0.04)ng·ml-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为MIBC者血清s Fas水平为(0.15±0.07)ng·ml-1,未进展为MIBC者为(0.14±0.03)ng·ml-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各因素后得出,膀胱灌注及血清s Fas值是预测膀胱癌复发的独立因素;而膀胱癌肿瘤直径、G3分级及膀胱灌注是预测膀胱癌进展为MIBC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s Fas可以作为预测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标志物,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前血清s Fas水平可反映膀胱癌患者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3.
刘维辉 《医学综述》2012,18(23):3966-3969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移行上皮细胞癌占90%以上,其中超过7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大多数NMIBC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愈,但术后3~5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虽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与进展,但其作用仍然有限。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状态预测膀胱肿瘤的复发与进展,进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磊  李洋  于汝通 《中国医刊》2023,(7):722-725
目的 探讨P63、CK2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中的表达及其与NMIBC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9例做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肿瘤分期和分级患者的P63、CK20阳性表达率。分析P63、CK20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和分级的相关性以及P63与CK20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的P63阳性表达情况将其分为P63阳性组(56例)和P63阴性组(23例);根据患者的CK20阳性表达情况将其分为CK20阳性组(65例)和CK20阴性组(14例)。分析P63、CK20阳性表达情况与NMIBC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T1期患者的P63阳性表达率和CK20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Ta期患者(P<0.05)。高危患者的P63阳性表达率和CK20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低危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63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r=12.453,P<0....  相似文献   

5.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具有异质性高、侵袭性强、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目前对于MIBC的标准治疗是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但是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临床上常无法预测对化疗具有临床获益的患者。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尤其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越来越多应用于MIBC治疗,其分子分型在预测药物疗效及患者预后、指导临床精准诊疗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因此,本文从MIBC分子特征及7种分子分型(UNC分型、MDA分型、癌症基因组图谱分型、Lund分型、Bold分型、基于NAC反应的分子分型、基于共识的MIBC分子分型)展开,对MIBC分子分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美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排名第四位,女性恶性肿瘤第九位,其新发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1]。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居全身肿瘤的第八位,女性排在第十二位以后[2]。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美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排名第四位,女性恶性肿瘤第九位,其新发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1]。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居全身肿瘤的第八位,女性排在第十二位以后[2]。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ORTC评分系统在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UR—Bt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4例,进行EORTC评分,并进行随访,将实际1年复发率和进展率与EORTC预测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所获数据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根据EORTC评分表,随访的实际复发率与EORTC预测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尸〉0.05)。随访的实际进展率与EORTC预测进展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o.05)。结论EORTC评分系准确的预测NMIBC的预后与实际预后基本一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Sylvester等提出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评分系统用于我国汉族膀胱癌患者预后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根据Sylvester等提出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评分系统,对长海医院泌尿外科10年间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预后风险评分.计算各评分等级膀胱癌1年、5年的复发率和进展率,并与Sylvester等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长海医院泌尿外科1992年1月到2002年1月10年间18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信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计算得0分组、1~4分组、5~9分组、10~17分组患者1年实际复发率分别为13.3%、21.0%、36.0%、58.8%,5年实际复发率分别为26.5%、44.0%、59.5%、82.4%;0分组、2~6分组、7~13分组、14~23分组患者1年实际进展率分别为0、1.4%、5.1%、15.6%,5年实际进展率分别为1.1%、6.7%、14.8%、53.1%.上述结果与Sylvester等的研究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我院研究人群中,Sylvester等所建立的危险评分系统可以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预测.其结果是否适用于我国汉族人群,有待于在更大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受体(RTK)家族及其信号通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癌细胞增殖、转移和血管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这一家族及其信号通路靶向治疗的新型药物已陆续开发和应用。本文就RTK家族成员的结构、功能及抑制剂在NMIBC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cancer,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repeated-TURBT,Re-TURBT)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二次电切的意义及指征。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被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56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二次电切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常规行TURBT;观察组25例,该组患者于首次TURBT后8周左右返院行二次电切术。2组患者术后均行术后即刻灌注与维持性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常用化疗药物: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两组患者术后均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同时还需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及肝功指标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χ2=0.144,P>0.05)、年龄(t=-1.03,P>0.05)、肿瘤单发及多发(χ2=0.750,P>0.05)、肿瘤分期(χ2=0.120,P>0.05)、肿瘤分级(χ2=0.00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观察组患者在二次电切术中有3例(12%)发现肿瘤残余,其中Ta期2例,T1期1例,分期均与首次电切病理结果一致。在术后随访中,观察组共有5例(20%)复发,其中Ta期2例,T1期2例,1例于二次电切术后11个月出现进展,由T1期进展为T2。对照组有17例(55%)出现复发,其中Ta期12例,T1期4例,1例于术后18个月由T1期进展为T2期。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2,P<0.05),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率低于常规肿瘤电切术。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膀胱穿孔、输尿管口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合并症。结论 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容易复发或进展;对于首次电切肿瘤分期≥ T1、高级别肿瘤(G2及G3)、肿瘤直径≥ 3 cm或多发肿瘤(≥ 3个)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能早期发现及清除残留的肿瘤,明显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电切标本要求有平滑肌组织,有助于准确评估肿瘤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1、3 (AQP1、AQP3)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复发现象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Wester blot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15例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及15例复发组织水通道蛋白1、3的表达量,分析两者在复发前及复发前后表达量的差异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复发后水通道蛋白1、3的表达量较复发前有所增加,且复发前蛋白表达量高的容易复发,其蛋白表达增加的量与随访的复发时间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水通道蛋白1、3的表达量在复发后的明显增加,其增加的量及初发后蛋白表达量与随访的复发时间相关,AQP1、AQP3可成为检测膀胱癌早期复发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06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90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9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闭孔神经反射与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及膀胱穿孔发生率无差异。就闭孔神经反射而言,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发生率为0%,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发生率为2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而言,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止血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望替代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46-49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91例NMI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TURBT治疗,观察组给予HOLRBT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HGF、TSGF及FIB水平变化,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7.61±4.28)mL、手术时间(26.32±3.74)min、膀胱冲洗时间(1.85±0.28)d、尿管留置时间(3.78±0.74)d、住院时间(6.20±1.1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45±6.34)mL、(30.89±3.67)min、(2.67±0.32)d、(4.92±1.05)d、(7.69±1.19)d(t=-19.218,P=0.000;t=-5.883,P=0.000;t=-12.998,P=0.000;t=-5.975,P=0.000;t=-6.148,P=0.000)。术后,两组HGF、TSGF、FIB水平均显著降低(t=10.564,P=0.000;t=18.150,P=0.000;t=47.004,P=0.000;t=32.128,P=0.000;t=12.583,P=0.000;t=20.986,P=0.000),且观察组HGF、TS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559,P=0.000;t=-23.752,P=0.000),FIB水平高于对照组(t=10.755,P=0.000)。观察组术后发生肾盂积水等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P=0.030);术后复发率6.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χ~2=4.579,P=0.032)。结论HOLRBT治疗NMIBC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血清学指标水平,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早期NMIBC患者49例,均予以TURBT手术,术后辅以丝裂霉素灌注化疗,定期复查。详细记录手术相关情况,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本组4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切除率为100.0%,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分别为(29.1±5.4)min、(32.1±7.6)m L、(2.3±0.9)d;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6例,膀胱穿孔5例,尿道狭窄2例。随访24个月,未见死亡相关病例,其中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内分别复发2例、3例、2例、4例,复发率为23.4%(11/47),中位复发时间为17.4个月。结论:TURBT治疗早期NMIBC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多次进行等优点,联合术后灌注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复发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行TURBT后的79例NMIBC患者随机分为吉西他滨组39例和吡柔比星组40例,于术后1周开始分别采用吉西他滨和吡柔比星规律膀胱灌注,比较两组的肿瘤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时间及化疗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12~ 32个月,吉西他滨组及吡柔比星组1年复发率分别为7.7% (3/39)、17.5% (7/40),32个月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2.8% (5/39)、25.0% (10/40),两组1年复发率及累积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组及吡柔比星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9.57±1.03)个月和(21.31±4.70)个月,吉西他滨组无复发生存时间长于高于吡柔比星组(P<0.05).吉西他滨组膀胱刺激症状及血尿发生率低于吡柔比星组(P<0.05).结论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NMIBC术后复发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n=38).观察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和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首次TUR术后次日起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 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为31.6%,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为10.5%.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H组患者(2.8%和21.1%,P<0.05).结论 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发现首次TUR术后的残存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生存素(surviyin)检测结合脱落细胞检查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患者尿液:膀胱癌患者47例,泌尿系统非尿路上皮肿瘤患者22例,泌尿系非肿瘤患者9例,健康志愿者8例.ELISA法检测尿中survivin浓度,同期行尿脱落细胞涂片病理学检查.结果 膀胱癌组尿survivin测定结果和其他各组相比阳性比例显著提高(P<0.01);膀胱癌组尿脱落细胞检查较survivin检测阳性率显著降低(P<0.01),但特异性较高(P<0.05),两种诊断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的大小还与膀胱癌的分级相关.结论 尿survivin检测结合脱落细胞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蛋白1(metastasis suppressor protein 1,MTSS1)及上皮钙黏蛋白E(E-cadherin)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生长、凋亡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NMIBC患者63例,取患者癌肿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根据细胞学检查分为A、B、C、D组.A组:E-cadherin(+)、MTSS1(-);B组:E-cadherin(-)、MTSS1(+);C组:E-cadherin(+)、MTSS1(+);D组:E-cadherin (-)、MTSS1(-).比较不同临床特征间MTSS1及E-cadherin表达;以MTSS1及E-cadherin为因变量,以各临床指标为自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C组1年复发率最低仅13.33%,5年生存率最高达93.33%;D组1年复发率最高达68.75%,5年生存率最低仅12.50%,A、B组患者1年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介于C、D组之间.复发者MTSS1和E-cadherin阳性表达高于未复发者,病理分级G3期MTSS1和E-cadherin阳性表达高于G1~G2期(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复发和病理分级是MTSS1及E-cadherin阳性的危险因素,不同性别、年龄、进展情况、肿瘤大小、肿瘤数目间MTSS1和E-cadherin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SS1与E-cadherin表达降低是癌细胞发生恶化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将成为NMIBC术后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新型靶向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