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叶酸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用紫我分光光度法,在281nm波长处测定叶酸片溶出度的方法,同时测定了叶酸的吸收系数为660。用E^1%1cm值计算溶出量,方便快捷。方法的回收率为100.5%,RSD为0.8%用此法测定国内3家药厂生产的叶酸片溶出度,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钠栓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双氯芬酸钠栓的含量,并与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结果相比较.方法HPLC法用反相YWG--C18柱,流动相为甲醇-pH7.8磷酸盐缓冲溶液(7030),检测波长为254nm,选用二苯胺为内标;UV法采用氯仿溶解药栓,pH7.8磷酸盐缓冲液萃取的方法,检测波长(276±1)nm.结果HPLC的平均回收率99.8%,RSD=0.96%,系统适用性好,可将基质与双氯芬酸钠很好地分离;UV法测得平均回收率101.3%,RSD=0.54%.结论HPLC法能完全去掉基质干扰,准确性和专属性都较UV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肌苷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用《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第一法 ,以水为溶剂 ,转速 75r/min ,在波长 2 48nm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浓度在 5 .11~ 2 5 .5 5 μg/ml范围内 ,与吸收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r=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10 0 .5 9% ,RSD为 0 .89% (n =6 ) ;每片的溶出量均不少于标示量的 85 %。结论此法简单、准确 ,可作为肌苷片质量控制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罗红霉素片的体外溶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不同厂家生产的罗红霉素片进行体外溶出度比较,并分析各溶出参数,以评价产品的内在质量。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在pH5.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出度。结果:根据威布尔(Weibull)分布模型,计算出Td,T50,m的溶出参数。结论:国产罗红霉素片与进口罗红霉素片相比较,溶出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8.
9.
饶春意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1996,(4)
中国药典收载了头孢拉定胶囊,但未收载头孢拉定片。本文根据头孢拉定片与头孢拉定胶囊同为口服胃溶片,用头孢拉定胶囊溶出度测定条件对头孢拉定片溶出度进行了检测,即采用转篮法,以0.1mol/L盐酸为溶剂,转速100rpm,时间为45分钟,测定波长为255nm,测定浓度为25μg/ml;依法测定头孢拉定片6批,溶出量均不少于8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含量及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双氯芬酸钠(DS)缓释制剂的含量及溶出度,评价 其内在质量。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及溶出度,检测波长:276nm。结果:不同厂家的DS缓释制剂的体外溶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为了确保DS缓释制剂的临床疗效,应对其进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氯灭痛栓剂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6um波长处测定双氯灭痛栓剂中双氯灭痛的含量。该方法其平均回收率为100.4%,其变异系数为0.44%,结果表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于双氯灭痛栓剂中双氯灭痛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双氯芬酸钠栓用于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于某院择期手术的120例患者为主要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需要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曲马多镇痛,观察组采用双氯芬酸钠栓镇痛,对两种镇痛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d、术后3d、术后7d的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术后镇痛中应用双氯芬酸钠栓可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DSS)直肠给药治疗婴幼儿高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合理选用解热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在随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36例急性支气管肺炎伴高热的婴幼儿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SS组和对乙酰氨基酚栓(PCS)组各168例,分别给予DSS 0.5 mg/kg 和PCS 10 mg/kg直肠给药,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使用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两组患儿基本生命体征,记录首次给药后解热起效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体温维持正常时间等。复发高热或持续高热的患儿每6 h重复给药一次。观察给药24 h时后各系统临床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等。结果: DSS组和PCS组各失访15例和17例,纳入观察试验者为153例和151例。两组首次给药后解热起效时间分别为(35.18±3.06) min 和(45.34±3.52) min,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2.86±0.66) h 和(4.20±0.68)h,体温维持正常时间分别为(8.22±0.58)h 和(6.70±0.54)h,复发高热、持续高热和24 h内多次用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4 h时DSS组和PCS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S直肠给药可有效解除婴幼儿高热,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临床不良反应少,但偶可发生体温过低、循环不良、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作为首选解热药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HPLC法检查双氯芬酸钠栓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C8(250mm×4.6mm,5μ);pH2.5的磷酸盐缓冲液(含有0.5g/L的磷酸和0.8g/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磷酸调pH2.5)-甲醇(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溶剂为70%甲醇。结果:经专属性试验双氯芬酸钠峰与相邻杂质峰分离度良好;杂质A和总杂质均不稳定,因此供试品溶液需临用现配。在pH2.2~2.8范围内及更换色谱柱型号的条件下,本方法仍可有效检测本品的有关物质,说明本方法耐用性较好。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可有效检测双氯芬酸钠栓中的有关物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氯芬酸钠栓剂和曲马多针剂用于儿童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150例骨折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各75例,A组术后立即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塞肛,B组术后静脉注射曲马多,分别记录术后1 h、2 h、4 h、8 h、12 h、24 h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EOPS)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术后疼痛镇痛效果良好,在术后1 h、2 h、4 h、8 h、12 h、24 h CHEO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7%(8/7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67%(2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3,P<0.01)。两组患儿均未发现药物过敏、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剂用于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与曲马多针剂无差异,但不良反应更少,用法更简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氯灭痛微囊含量,并对双氯灭痛微囊及肠溶片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双氯灭痛微囊与肠溶片T50、T4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双氯灭痛微囊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这为其制备长效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