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与口服消旋山蓖菪碱片联合手法训练及局部微波治疗对患者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对60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入院后即施以间歇性导尿,并对8例膀胱容量小于250ml及膀胱内压力大于80cmH2O的患者予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10mg/次,3次/d,微波治疗1次/d,同时施以手法训练;以上各项训练前及训练后第4周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训练后第4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与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联合微波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自主排尿,减少尿路感染几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 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3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使患者可以直视膀胱内压的变化,根据患者排尿障碍的不同进行不同模式的视觉反馈膀胱训练。训练前后记录安全容量、基础膀胱内压、最高膀胱内压、自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程等数据。结果:经过2—8周训练,患者的平均最大膀胱内压由30.372±12.957cmH2O增至63.378±19.313cmH2O,尿潴留、无自主排尿者(16例)中有12例可以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100ml,4例目前尚无自主排尿,但可明确感知膀胱充盈;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100ml者(14例)中有12例残余尿量降至100ml以下,2例残余尿量仍在150—200ml;有自主排尿,但排尿时程延长的1例患者控制膀胱内压能力有所提高,但排尿时程仍较伤前长。结论: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膀胱内压,为膀胱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明珍  蓝佼晖  罗丹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04-150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疗效。方法53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等膀胱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结果53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结论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配合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4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13例患者经30~50 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 ml停止导尿;25例形成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8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术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最佳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法将14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78例患者依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并予以间歇导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残余尿量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恢复膀胱生理功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此法结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指导40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或家属掌握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定时观察尿常规、自主排尿能力、残余尿量、并发症和洗手前后细茵培养.36例病人经过3 d~12 d治疗能自行排尿,4例病人出院后仍需清洁间歇导尿;出院时自行排尿病人中34例残余尿量<100 mL,2例残余尿量100 mL~150 mL,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提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应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可促进病人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脊髓损伤需行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照顾者对清洁导尿相关知识及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方法采用导尿术评估单评估60例患者/照顾者对清洁导尿相关知识及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再逐一进行针对性指导,直至7个条目全部达到“是”。结果60例患者/照顾者均能够熟练进行清洁间歇导尿,43例患者恢复反射性膀胱,其中29例残余尿量≤80ml,6例患者残余尿量80~200ml,8例患者残余尿量≥200-250ml;17例患者没有恢复反射性膀胱。结论导尿术评估单能规范临床护士宣教内容及操作流程,且能帮助临床护士准确、全面评估患者/照顾者对清洁导尿相关知识及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5.
王俊英 《当代护士》2009,(10):81-82
总结了6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操作方法和注事意项,包括操作时尽量保持双手清洁,严格掌握导尿量和间隙时间,导尿后进行膀胱控制训练,执行严格的饮水计划。认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症(TCS)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监测方法和提高自主排尿的功能。方法对18例TCS病人术后进行膀胱充盈度的测试、尿流动力学检查、残余尿量测定,以测定膀胱功能的恢复程度。采用间歇性导尿和手法训练膀胱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结果本组除2例术前已有肾积水的病人外,其余16例病人均于术后15~54d拔除尿管,基本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结论密切的膀胱功能监测结合适当的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掌握TCS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和促进病人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八髎穴药物注射配合膀胱功能训练与单纯膀胱功能训练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方法:选择2001-10/2004-03在广州工伤康复医院住院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对照组12例。治疗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配合八髎穴药物注射疗法。①八髎穴药物注射:将维生素B1200 mg+维生素B12500μg+生理盐水3-5mL,注入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每穴位注入2~2.5mL,1次/d,两侧穴位每天交替注射,10d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2-4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5d。②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限制饮水量,24h总入水量控制在2500mL左右;依据残余尿量多少进行间歇导尿。③对照组仅行上述膀胱功能训练方法。④膀胱功能评定以自主性排尿节律,勿需导尿管排尿,残余尿量〈100mL为显效;导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100-150mL为有效;无明显改善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10/12),33%(4/10),X^2=4.29,P〈0.05]。结论:采用八髎穴药物注射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比单纯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疗效显著。说明八髎穴药物注射后,发挥了穴位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能有效的改善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8.
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性间歇导尿术和膀胱功能的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隔导尿时间。导尿前指导患者作盆底肌肉锻炼。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有明显改善,46例患者经20-30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ml停止导尿。80%患者中段尿培养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间歇导尿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崇平 《护理与康复》2009,8(3):226-227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脊髓休克期膀胱功能训练及建立自律性膀胱的训练。结果16例建立了自律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2例须行手法排尿,2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使用假性导尿。结论实施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827-3828
选择92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方法。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自主排尿量、泌尿系感染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恢复自主排尿时间较早,每日自排尿量较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较低,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清洁间歇性导尿可使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尽快恢复,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几率,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