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携带外源micro-dystrophin基因移植治疗mdx鼠对膈肌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MSCs(microdys-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对照组移植等量的PBS液。在移植后4周、8周、12周和16周测定受体鼠血清肌酸激酶(CK)值、对膈肌进行HE染色、计数核中心移位纤维(CNF)比率,并用免疫荧光及RT-PCR法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移植后血清CK值持续下降,各时间点膈肌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CNF比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可以检测到部分肌细胞膜能表达micro-dystrophin蛋白,并随移植时间延长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比率增加,RT-PCR检测micro-dystrophin的mRNA有相同的趋势。结论 microdys-mMSCs移植治疗mdx鼠可以在受体鼠膈肌检测到micro-dystrophin的表达,减轻肌肉损伤并且改善mdx鼠膈肌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背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的肌细胞损伤并非单一细胞受损,而是多因素缺陷导致肌细胞进行性萎缩的严重后果,患儿一经确诊即被告之无法医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把目光转向具有修复和再生功能的干细胞,研究发现干细胞技术可以改善肌营养不良的运动功能.目的:首次采用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方法,首次采用静脉注射和局部2种治疗途径,观察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对象:2007-06/2008-09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应用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方案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者31例,男29例,女2例(双胞胎),平均年龄9.7岁,平均病程5.1年,阳性家族史11例,均经临床症状、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方法:经双侧髂后上棘抽取患者自体骨髓80~150 m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1×1010L-1,采用多点注射法移植于患者四肢肌肉内,移植细胞数为(1.5-6.0)x10.个.选择健康足月产妇脐带血80-145 mL,同法制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植入(1.0~4.8)×107个细胞,1次/周,共3次.主要观察指标: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临床分级评价,以及酶学、肌电图、肌肉MRI变化.结果:31例患者均完成15个月随访,中途无脱落.与移植前比较,干细胞移植后3,6,9,12,15个月,26例(84.7%)动作灵活度增强,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0.05);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血清肌酸肌酶、乳酸脱氢酶水平降低11例,升高8例;5例复查肌电图,波幅改善2例;5例复查MRI,肌肉轮廓较前清晰2例.临床分级评定显效12例(38.7%),有效14例(45.2%),无效5例(16.1%),总有效率为83.9%,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可使83.9%患者获得临床症状改善,运动功能及肌力提高,6个月后部分患者血清酶学、肌电图及肌肉MRI轻度改善,安全性好,无排斥反应,是一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09年4月对58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研究,患者按照3~10μg·kg^-1·d^-1。剂量,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骨髓.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体外培养每例患者的骨髓干细胞7~10d,然后配制成浓度为2.46×10^10·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采用经静脉及四肢肌肉局部双移植途径,其一部分经局部肌内注射移植入患者四肢近端肌肉群中,另一部分经静脉移植入患者体内,单次移植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6.25±2.19)×10^8,间充质细胞含量为(1.96±0.92)×10^8。观察移植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患者的肌力、行走间距以及心肌酶谱变化。结果:MSCs移植后75.9%的患者肌力有所改善,行走间距延长,心肌酶谱好转。结论:MSCs双途径移植治疗Becker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营养不良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相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风险较小。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mdx鼠)的疗效。方法:4周龄mdx鼠16只,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经静脉移植及肌肉局部注射C57BL/6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移植3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下降,骨骼肌肌膜部分有dystrophin蛋白表达,而对照组检测不到dystrophin蛋白表达。但是两组的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结果初步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mdx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使肌细胞膜破坏减少,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8-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男性患者1例,32岁,体质量38 kg,四肢无力、肌萎缩18年,突发头晕、呕吐3 d后入院,经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确诊为Emery-Dreifus型肌营养不良并发小脑梗死.经HLA配型在上海市脐血库中寻找到一个与受者非血源相关、HIA全相合、Rh血型相合、ABO血型主侧不合的脐血供体,于入院后第9天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通过外周静脉移植异基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0 mL,10滴/min,实际输入的有核细胞数为31.98×106.细胞移植5周后,患者头晕消失,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明显好转,可连续饮水,双手协调动作较移植前好转,可操作电脑,体质量约增长4 kg;移植后半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由移植前35.79 μkat/L降至9.55 μkat/L,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由移植前18.20 μkat/L降至4.78 μkat/L,肌红蛋白由移植前413.50 μg/L降至213.20 μg/L,功能独立性评分由71分提高至101分,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及致痛趋性.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在短期内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下降,改善运动功能,有助于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的治疗,近期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移植治疗的mdx小鼠成肌调节因子(MRFs)的表达。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的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转染外源基因的mMSCs移植治疗mdx鼠,在移植后4周、8周、12周、16周分别应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三种方法检测腓肠肌内MRFs肌分化因子(MyoD)和发育肌球蛋白重链(devMHC)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对照组腓肠肌有少许MyoD表达,阳性率为(5.2±0.31)%,移植后4周组为(8.4±0.52)%,移植12周组为(19.8±1.63)%,移植16周组为(15.4±1.37)%。对照组腓肠肌可见少量devMHC表达,阳性率为(1.1±0.18)%,移植后4周组为(7.4±1.33)%,移植12周组为(15.8±2.95)%,移植16周组为(21.9±3.62)%。移植后各组MyoD及devMHC阳性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移植后一组与前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MyoD和devMHC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yoD和devMHC蛋白表达,移植后8周组MyoD表达灰度比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12周时最高,16周组较12周组下降;移植后8周组devMHC表达较对照组及4周组增加(P0.05);12周组较8周组升高(P0.05);16周组较12周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的MSC移植治疗mdx鼠可能通过激活MRFs的序列表达而促进成肌分化。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能合成IL 6、IL 11、SCF、flt 3配体等多种正性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具有维持长期培养启始细胞 (LTC IC)增殖的能力 ,促进CD3 4+细胞分化[1 3 ] ,提示MSC具有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恢复的作用。为此 ,我们观察了MSC输注对小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 ,6周龄 ,雌、雄各半 ,用以制备MSC ;10~ 12周龄昆明种小鼠 ,体重 (2 0± 2 )g ,雌、雄各半 ,为移植用的供体和受体。均购自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 试剂 G CSF(特尔…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肾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研究发现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居于肾脏并且分化为肾脏细胞,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但对其修复作用途径尚无公认.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肾损伤的可能治疗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9在南昌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56只.雄鼠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雌鼠4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16只/组.荧光染料DAPI为Biotium Inc产品,蓖麻血凝素为Vector Laboratories产品,BrdU为Sigma产品.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DAPI进行标记,调整细胞数为1.5×1010 L-1.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不予结扎肾血管.缺血45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输入1 mL无菌生理盐水.移植后各组每天腹腔注射BrdU,其后留取血标本和肾组织.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反映肾组织细胞的增殖状况,检测血清肌苷、尿素氮水平.结果:移植后第3天可见少量DAPI阳性细胞,第4天DAPI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 < 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蓖麻血凝素,DAPI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脏外髓质肾小管中,肾皮质和内髓质阳性细胞很少,而肾小球内则未见DAPI阳性细胞.假手术组肾组织细胞增殖非常弱,移植后第4天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2,3,4天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P < 0.05),其分布类似于DAPI阳性细胞.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苷水平移植后第1,2,3天均显著降低(P < 0.05).结论:移植的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肾脏本身的细胞增殖再生;对肾损伤后早期肌苷、尿素氮的升高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种早期对肾功能的保护与其迁移定居到肾脏局部、分化修复损伤的肾小管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模型鼠后肌肉病理改变,及迪谢内肌营养不良致病基因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取4-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的股骨和胫骨,采用密度梯度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④正常组:2周龄C57BL/6小鼠4只,不干预。②对照组:2周龄mdx鼠4只,左后腿腓肠肌注射50μL磷酸盐缓冲液。③移植组:2周龄mdx鼠4只,左后腿腓肠肌注射50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约1&;#215;10^6)。16周后3组小鼠麻醉下取左腿腓肠肌中部肌肉,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核内移肌纤维占总肌纤维百分率,及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计算阳性纤维与总肌纤维百分率。结果:12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④核内移肌纤维占总肌纤维百分率:正常组肌纤维少核内移(1.2%);对照组肌纤维大小不等,大量核内移(75%);移植组肌纤维核内移明显减少(23.3%)。②dystrophin染色阳性纤维与总肌纤维百分率:正常组为100%,移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5%,23.3%)。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mdx,可使其骨骼肌细胞膜骨架蛋白dystrophin恢复,肌肉病理改变好转,且疗效持续到治疗后4个月以上,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mdx小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体重40kg,多饮多尿3年、四肢麻木2年。未到医院正规系统治疗。2008年8月22日入住我院。辅助检查:空腹血糖16.1mmol/L,餐后2h血糖17.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空腹c肽0.639ng/L。诊断:(1)2型糖尿病;(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入院后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由于血糖控制不理想,门冬胰岛素(诺和锐)由20U/d提高至63U/d,治疗1个月血糖仍然不理想,遂同意接受亲缘性骨髓间充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B-MSC)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中心应用自体BMSC和UMSC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并对132例移植满1年的患者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全部患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天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提取的单个核细胞(MNC),总量为(5.81±1.82)×108,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7~14天,最终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为(1.88±0.92)×108.应用四肢肌肉内注射的方式进行干细胞移植.采集人脐带血,制备CB-MSC方法同BMSC,应用静脉滴注方式将CB-MSC移植至患者体内.结果 干细胞移植治疗1年后肌力增加者占总患者数的82.6%(109/132).临床升级人数占24.2%(32/132).血清肌酸激酶(CK)降低率81.8%,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率85.6%.结论 自体BMSC和UMSC联合移植可使部分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血清CK、LDH水平下降,其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是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于美娟  张雅妮  冯善伟  王淑辉  熊符  张成 《新医学》2010,41(7):442-445,F0003
目的:探讨携带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Micro-dystrophin)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模型鼠(mdx小鼠)体内分化为肌卫星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小鼠,移植后12周免疫荧光法检测受体鼠腓肠肌micro-dystrophin的表达,并分离培养肌卫星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受体鼠腓肠肌成功检测到micro-dystrophin表达;分离培养肌卫星细胞发现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micro—dystropbin和c—met及micro—dystrophin和desmin。结论:自体mdx小鼠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并在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少数细胞可作为肌卫星细胞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急性肺水肿大鼠肺组织影响。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肺水肿组、治疗组、预防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腹腔注射氯化铵建立模型,预防组及治疗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前后移植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标记的MSC,移植后不同时间点(30min,2h,1d,7d)计算肺重系数、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观察肺脏结构,检测MSC定植及广谱细胞角蛋白(PCK)表达。结果治疗组2h时肺重系数显著降低(P〈0.05)。肺水肿组及预防组TNF—α含量30min时最高,治疗组TNF-α明显低于肺水肿组(P〈0.01)。2h时肺水肿组及预防组肺水肿病变明显,而治疗组肺水肿病变减轻。治疗组1d时肺组织有植入细胞,7d时支气管壁出现少量植入细胞同时表达PCK。结论MSC治疗性移植可减轻肺水肿,而预防性移植无法减轻肺水肿。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大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将细胞直接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缩短,左室前壁增厚,重量指数减小,长径增加,短轴周长缩短(P<0.05)。组织病理发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增加,胶原形成明显减少,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减少,血管密度上调,并在心梗区见到BrdU阳性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减少胶原形成,从而延缓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能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法: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32例,均为男性,年龄6~18岁,平均(9.4±6.1)岁;病程2~18年,平均(6.9±5.7)年。患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10~14d,配制浓度为(2~3)×1010/L的细胞混悬液,经静脉及四肢肌肉局部等量移植,单次移植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1.99±1.18)×108,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为(1.77±0.84)×108。结果:移植后12个月,332例患者的徒手肌力好转率46.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转率81.8%,运动功能好转率70.8%。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可在近期增加患者肌力,提高生活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方法 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上皮生长因子(EGF)诱导MSC向内皮细胞分化,提取细胞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Imagemaster 5.0软件筛选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点,并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诱导后的MSC高表达内皮细胞相关标志,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CD34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Ag)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6.8%、38.8%和14.5%.与培养的原代MSC比较,诱导后细胞差异表达91个蛋白质点,鉴定了其中的19个,11个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主要包括肌球蛋白、肌丝蛋白、波形蛋白、钮蛋白等细胞骨架蛋白;线粒体醛脱氢酶、EROl-α、线粒体乙酰辅酶异构酶、二硫化物异构酶3、脂肪酸合成酶、烯醇酶3等细胞代谢酶;TAR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和缺氧诱导因子1等核转录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等.结论 细胞骨架蛋白、细胞代谢酶类、核转录因子和KDR等均与MSC向内皮细胞分化有关,这些蛋白可能是MSC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的调控靶点.  相似文献   

17.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年来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移植物排斥、造血恢复延迟、免疫重建缓慢而增加感染及早期移植相关死亡,以及供、受体组织不相容引发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成为了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作为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由于其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可进行体外扩增、具有多分化潜能、促进造血和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以下就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检测其多能性。方法:抽取人胚胎骨骨髓,Percoll分离液梯度分离后,将含MSC的低密度层培养于MSCGM培养基并扩增MSC。将MSC种植于裸鼠皮下,4周后观察MSC的分化情况。结果:成功地进行了MSC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后MSC可分化成骨、软骨、脂肪、骨骼肌、肌腱样组织等结构。结论:人MSC是一种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非清髓预处理建立猕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单倍体相合的猕猴亲子配对,受非清髓性预处理用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60Co(200cGy)全身照射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抗CD25单抗。实验分为单纯造血干细胞(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检测供受体嵌合水平,观察造血恢复、GVHD等情况。结果单倍体相合的子代猕猴采用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可获稳定植入?比较了单纯非清髓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的造血恢复,发现造血恢复时间主要与嵌合状态有关;MSC可促进植入;相同条件下,HSC联合MSC移植组更容易形成供受混合嵌合;GVHD的发生率低。结论成功建立了猕猴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HSCT的模型,非清髓HSCT联合MSC可能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