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24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0例,梭形动脉瘤9例,囊状动脉瘤11例;未破裂动脉瘤14例,发生过破裂出血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 a,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1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囊状动脉瘤11例中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瘤体未见显影;梭形动脉瘤9例中单纯支架置入6例,双支架置入3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9例,其中6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置入者瘤体明显减小;2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其中1例瘤腔基本消失,1例瘤体大小无变化;1例基底动脉中下段囊状宽颈动脉瘤单纯支架置入者未发现支架内狭窄,4个月后复查DSA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TOBS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至今的26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病因及高危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肢体运动障碍、偏盲等。CT及MRI提示的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和视力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病灶多发、幕上幕下同时受累和双侧受累为特征。主要病因可能是栓塞和血栓形成。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Endovascular stent-graft with fenestration can improve proximal sealing in patients with juxt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JAAA).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our primary exp...  相似文献   

5.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VBA)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VBA闭塞脑梗死患者,对43例VBA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行临床常规治疗者,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溶栓治疗组6 h内外阻塞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溶栓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8.76,P<0.01),溶栓治疗组治疗时间6 h以内和6 h以外的预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阻塞血管再通23例(53.49%);溶栓时间6 h以内6例(13.95%),其中阻塞血管再通4例(9.30%)预后均好,6 h以上37例(86.05%),阻塞血管再通19例(51.35%),预后好的有16例(43.24%);颅内出血1例(2.32%),再灌注损伤19例(44.18%);再栓塞1例(2.32%),死亡12例(27.91%),分析后认为VBA再通率较低,6 h以内和6 h以外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P<0.01,相关系数r=0.99).结论:VBA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疗效确切,阻塞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阻塞血管成功再通预后较好,不成功再通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7.
8.
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位改变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丘脑及中脑病变为多见,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其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的改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支架重建性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4月我科收治的38例采用弹簧圈+双支架重叠/三支架重叠进行血流重建治疗的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疗效及随访资料,评估多支架重建性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血流重建性治疗,支架释放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栓塞结果:8例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23例部分栓塞;术中无血栓形成.影像学随访结果:38例患者中1例(2.6%,1/38)术后发生缺血事件;8例完全栓塞和7例次全栓塞复查结果为影像学治愈;23例部分栓塞患者中,9例影像学治愈.6例改善,8例稳定.临床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9个月(4~1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预后,mRS评分为0或1.结论 应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但仍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Unclippable fusiform basilar trunk aneurysm is a formidable condition for surgical treat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 computational mode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a fusiform basilar trunk aneurysm.
Methods  The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 of a fusiform basilar trunk aneurysm was constructed using MIMICS, ANSYS and CFX software. Different hemodynamic modalities and border conditions were assigned to the model. Thirty point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on the wall and within the aneurysm. Wall total pressure (WTP), wall shear stress (WSS),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of each point were calculated and hemodynamic status was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modalities.
Results  The quantitative average values of the 30 points on the wall and within the aneurysm were obtained by computational calculation point by point. The velocity and WSS in modalities A and B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remaining 5 modalities; and the WTP in modalities A, E and F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maining 4 modalities.
Conclusions  The digital model of a fusiform basilar artery aneurysm is feasible and reliable. This model could provide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clinical treat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   

11.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早期手术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早期手术行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7例患者术前经常规血管造影或(和)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检查证实,2例患者行CT检查直接手术.术中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辅助显露动脉瘤及检查动脉瘤夹闭前后载瘤动脉血流.结果 9例患者共10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3个月后随访时GOS 评分恢复良好者4例,中度病残2例,重度病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病情危重,早期手术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和术中多普勒超声等无创检查措施能为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9):595-59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影像学上以中脑、丘脑病变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少见,如有疑似,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该病居前几位的症状和体征依次为意识障碍(75.0%)、眼球运动障碍(66.7%)、肢体活动障碍(58.3%)、眩晕(58.3%)和瞳孔改变(50.0%);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因,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5.0%)、糖尿病(33.3%)、高血脂(25.0%)等;影像学表现以中脑、丘脑梗死(75.0%)多见,可合并颞叶(33.3%)、枕叶(41.7%)、小脑(41.7%)梗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常见病因和危险因素同一般脑卒中。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尼群地平对兔脑血管的作用。方法 :取日本大耳白兔 5 5只 ,空气栓塞处死后 ,采用离体兔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离体实验方法 ,观察尼群地平对KCl、CaCl2 、5 HT和NE引起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收缩的影响。结果 :尼群地平抑制 45 6mmol·L-1KCl诱发的兔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收缩 ;其拮抗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CaCl2 量 效反应的pD2 值 (非竞争性拮抗剂引起 5 0 %最大效应时浓度的负对数 )分别为 10 9(n =10 )和 10 45 (n =7,P <0 0 5 ) ;拮抗 5 HT的pD2 值分别为 6 .18和 4.81(n均 =6 ,P <0 0 1) ;10 -10 mol·L-1和 10 -9mol·L-1尼群地平对无Ca2 + 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引起隐动脉环的收缩无抑制作用 ,10 -10 mol·L-1尼群地平对恢复正常Ca2 + 液 (1 2 5mmol·L-1)引起的隐动脉环收缩无抑制作用 ,而 10 -9mol·L-1尼群地平对恢复正常Ca2 + 液 (1 2 5mmol·L-1)引起的隐动脉环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 (P <0 0 1)。结论 :与隐动脉环相比较 ,尼群地平对基底动脉环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大鼠基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变化。方法(1)饲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2)卵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高脂血症大鼠基底动脉壁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动态变化。结果(1)定性观察:对照组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呈环状攀附于血管周围,分布均匀,并见串珠状膨体,其密度无明显变化;实验组饲喂高脂饮食后,纤维即失去原有的环状分布,排列紊乱,出现大量的增生纤维,膨体清晰可见。(2)定量结果:对照组各时期纤维密度无明显改变;高脂组7d即明显增多,纤维密度为70.4±5.5,30d、90d分别为67.6±3.0、65.6±4.8,虽然较7d有所减少,但各时期纤维密度均较对照组增多(P<0.01)。结论高血脂可促使基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增生,这种变化可能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经斜坡法大鼠基底动脉在体观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在体基底动脉观测方法。方法 经斜坡入路开骨窗暴露大鼠基底动脉,用体视显微镜和微机放大屏幕观察基底动脉及其相关结构。结果 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全貌可被清晰显示,同时可观察脑干部位静脉和微循环结构。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实用的大鼠在体基底动脉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和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和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2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66例为前交通动脉瘤,选取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和随机抽取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作为对照。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提示,6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41例(62.1%),其中左侧优势征33例(80.5%),右侧优势征8例(19.5%),左侧的发生率是右侧的4约倍;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21例(14.7%);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中A1段优势征18例(27.3%)。结论A1段优势多发生在前交通动脉瘤侧,左侧有侧别优势。A1段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前交通动脉瘤起源、发生乃至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 TOB 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行为异常等.MRI 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的梗死.结论:TOB 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国人基底动脉分支和形态与脑供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 5 4例正常国人 (尸体 )脑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和结论 发现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同基底动脉的行程、基底动脉主干与其分支的管径比 ,基底动脉主干与其分支间的夹角大小 ,基底动脉分支的血流方向等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