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器官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病变(PTDs)是实质脏器移植病人的一种少见并发症。作者回顾分析了1985~1995年间接受实质脏器移植的2925例病人。包括1653例肾移植、250例胰/肾移植、287例胰腺移植、15例胰岛细胞/肾移植、283例肝移植、14例肝/肾移植、267例心脏移植、34例心肺移植、120例肺移植以及心肾移植和肝胰移植各1例。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病人的钡剂造影、CT和超声检查资料,发现该组器官移植术后淋巴瘤的发生率为1%(28  相似文献   

2.
检测尿液MCP-1含量对诊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核细胞趋化性肽 1(MCP 1)是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时单核细胞的趋化和激活因子。作者采用ABC ELISA法检测尿液中MCP 1的含量 ,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共检测肾移植受者 6 5例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 17例 ,尿液MCP 1平均含量为 (12 78± 6 4 ) pg/ml,明显高于 8例急性肾小管坏死者(84 2±5 4 ) pg/ml(P <0 0 5 )和 4 0例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 (5 11± 16 ) pg/ml(P <0 0 1)。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尿液MCP 1含量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 ,检测尿液中MCP 1的含量在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及其相关问题。方法对1例巨大的多囊肝、多囊肾患者和1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原位灌注,快速切取。肝移植分别采用经典式或背驮式原位肝移植,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三联免疫方案。结果两例患者术后移植器官立即发挥功能。例1术后第2天发生急性肺损伤,第11天发生ARDS,经积极治疗后控制;例2肝、肾功能正常,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和原发病复发等问题。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终末期疾病的方法之一,完善的手术、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测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在技术上较单纯的肝移植或肾移植要求更高、更复杂。  相似文献   

4.
抑制性受体LAIR-1表达在移植物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LAIR-1(sLAIR-1)表达与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及162例肝、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sLAIR-1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例健康志愿者和98例移植物功能正常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其血清sLAIR-1均有低水平的表达,分别为4.3±2.3μg/L和6.3±3.7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6例移植肝急性排斥、20例移植肾急性排斥以及5例移植肾失功的患者血清中sLAIR-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47.2±25.9、36.3±14.7和28.8±9.4μg/L,与健康志愿者和移植物功能正常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在1例移植肝重度排斥患者中,血清sLAIR-1水平高达117.3μg/L。5例移植肝慢性排斥、27例移植肾慢性排斥以及6例等待肾移植的透析患者血清sLAIR-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1±6.4、13.1±5.5和11.2±4.6μg/L,亦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和移植物功能正常组(P<0.01)。结论sLAIR-1在发生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患者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有望成为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煜  朱雄伟  王毅  刘航  沈中阳 《武警医学》2015,26(7):677-679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4至2013-12武警总医院28例DCD和52例DCD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DCD属于国际标准Maastricht Ⅲ类,共获取肾脏52个并实施肾移植52例。热缺血时间为(11.2±9.1)min,冷缺血时间为(4.1±2.2)h。1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发生率23.08%,均于术后20~72 d肾功能恢复正常。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85%(2/52),分别于术后1、2周因移植肾破裂切除肾脏。受者死亡3例(术后3个月因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死亡1例,术后移植肾原发无功能并肺部真菌性肺炎1例,肾破裂术后感染性休克1例)。移植肾存活的47例受者,随访13~23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DCD 供体可以扩大供体来源,缓解器官短缺困难,但应注意并发症发生,提高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6.
免疫调节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 器官移植面临的难题 器官移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医学发展的前沿。对于心、肝、肺等脏器功能衰竭者,移植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移植医学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是随着器官移植近期效果的不断提高,对移植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供器官的严重短缺;二是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移植的长期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所有器官移植后,10年存活率均低于50%。各种原因致受者需要二次移植,也使器官供体需求增加。据文献报道,美国等待肾移植的受者名单中有20%属再次或多次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但是排斥反应一直是困扰器官移植的难题,移植受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也影响着移植物及受者的存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功能移植肾介入废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移植肾失功能患者接受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术后效果,随访6个月~4年。结果11例血压降至正常,3例降压药减量,1例无效;12例患者术后无尿,3例尿量明显减少,蛋白尿明显减轻;5例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抗体阳性(PRA>20%),其中3例PRA阳性者于术后3周左右转阴;移植肾不同程度萎缩。其中4例分别于术后3~6个月再次肾移植成功,随访1~3年,目前3例情况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术处理失功能移植肾安全有效,明显减轻失功能肾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为再次肾移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区别于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的细胞表型特征,观察HLA-G~+ T细胞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活性和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 HLA-G~+ GD8~+ HLA-G~+ T淋巴细胞的含量,分选HLA-G~+ T淋巴细胞,分析细胞表型,采用RT-PCR检测调节性T细胞的特异性标志FoxP3在HLA-G~+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PBMC、CD4~+ CD25~(high)、CD4~+ CD25~-细胞作为对照.取5对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分别加入流式细胞术分选纯化后的HLA-G~+ 、HLA-G~- T淋巴细胞,对照组只加入供、受者淋巴细胞,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和抑制情况.结果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 HLA-G~+ 、CD8~+HLA-G~+ T淋巴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95%±0.34%、3.13%±0.56%.流式细胞术分选HLA-G~+ T淋巴细胞后纯度可达55.0%~75.1%.RT-PCR 结果证明上述细胞CD25、FoxP3均为阴性表达.与HLA-G~- 组、对照组比较,混合淋巴培养3d后HLA-G~+ 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存在CD4~+ HLA-G~+ 、CD8~+HLA-G~+ T淋巴细胞,这类细胞不同于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它们不表达CD25和FoxP3而表达免疫耐受分子HLA-G,在混合淋巴培养体系中,能显著抑制反应性细胞增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乙肝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5项指标及HBV DNA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3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施行肝移植术且术前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35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清5项指标,采用荧光FCR法测定血清HBV DNA含量变化.选择拉米夫定治疗前HBV DNA高于10 000U/ml的45例乙肝患者作为对照,测定用药前和用药2周后血清乙肝5项指标和HBV DNA.结果 35例肝移植患者中移植后第2天,除1例术前、术后乙肝5项和HBV DNA无明显变化外,其余34例肝移植患者的血清HBsAg和HBV DNA全部转阴,HBsAb全部转阳.其中11例大三阳患者的HBeAg全部转阴,6例发生从HBeAg到HBeAb的血清学转换,但移植前后血清HBeAb均无变化.45例拉米夫定对照患者均未发生HBsAg阴转和HBsAb阳转的现象,11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下降到500U/ml以下,29例血清HBV DNA含量下降,但持续高于1 000u/ml,5例患者的HBV DNA无明显变化.在34例大三阳患者中,有29例患者HBeAg转阴但未发生HBeAb阳转现象.结论 肝移植术外加抗病毒和免疫学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使97%的乙肝患者彻底清除血清HBV DNA,并发生HBsAg、HbeAg的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尿转移生长因子β1(TGF β1)与远期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12月期间检测术后满 1年、移植肾功能正常的 14 6例肾移植患者的尿TGF β1,所得相对浓度为 172 5~ 5 33 1(pg/mgCr) ,分别选出TGF β1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各 4 0例患者构成组Ⅰ、组Ⅱ ,进行前瞻性观察。在肾移植达 3年时 ,比较两组肾功能有无差异 ,分析肾功能与术后 1年时的尿TGF β1有无相关性 ,对肾功不全者行移植肾穿刺活检 ,明确是否为慢性移植物肾病 (CAN)。结果 在肾移植达 3年时 ,组Ⅰ肌酐清除率 (Ccr)减损了 12 8± 10 6ml/min、有 2 9 6 %的患者肾功不全 ,均显著大于组Ⅱ ,后者分别为 6 9± 5 7ml/min和 9 4 % ;肾移植达 3年时的Ccr与术后 1年时的尿TGF β1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肾功不全者 ,移植肾在组织学上均呈CAN的病理改变。结论 TGF β1可能在CAN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AN患者在肾功能异常前尿TGF β1已显著升高 ,肾移植后早期检测尿TGF β1对远期肾功能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并发电风暴的临床特征,揭示此类急症在器官移植围术期的危险性及诊疗措施.方法 解放军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9年3月收治1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对其围术期并发电风暴的诊治体会进行分析并查阅文献.患者术前诊断为“肝功能衰竭、尿毒症”,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右心轻度增大,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射血分数62%,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患者术中及术后24h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纤维性颤动(室颤),利多卡因效果不佳,需较大剂量升压药维持血压.换用盐酸艾司洛尔联合胺碘酮静脉持续泵入,并根据血压和心律调节用量.结果 患者术后第2天发生3次室扑,每次立即给予盐酸艾司洛尔100mg弹丸式静脉推注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第3天起未再出现心律失常.患者术后4d停用盐酸艾司洛尔,术后2周停用胺碘酮,术后42d出院,生命体征稳定,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围术期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是引起心室电风暴的重要因索.重视β-受体阻断剂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改善脏器功能,是器官移植围术期电风暴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肝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新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探讨移植肝脏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 大鼠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先进行肝脏移植,再进行小肠移植,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式吻合,肠系膜上动脉与左肾动脉吻合,供体肠系膜上静脉袖套式与受体左肾静脉吻合,回肠下端在左下腹部造瘘,完成肝肠联合移植。 结果:手术成功率为62-5 % (15/24) 。手术平均存活为11-2 d 。手术后组织学发现:移植肝脏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1) 袖套式血管吻合技术在大鼠身上建立的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2) 肝肠联合移植后移植的肝脏不能起到保护移植小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与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与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者及22例尸体供肾移植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1年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和22.7%;人/肾1年、3年和5年存活率,前者分别为100%/100%、95.2%/100%和90.5%/95.2%,后者分别为100%/100%、90.9%/95.5%和81.8%/86.4%。结论:在HLA配型和免疫抑制方案相同的情况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优于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救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山东"10·21" 60Co 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病例A受照射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射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氟达拉滨预处理,2例分别行HLA半相合及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霉素A和骁悉方案(病例A加用CD25单抗和供者间充质干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2例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存活,移植后9~11天白细胞开始恢复,2周后白细胞恢复正常、骨髓造血重建成功.2例均未发生移植排斥和GVHD.病例A照射后33天死于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B照射后75天死于心衰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联合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对促进供体稳定植入是必要的,环孢霉素A、骁悉和CD25单抗及供者间充质干细胞对预防GVHD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DA→LEW大鼠肝脏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技术改进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崇福  窦科峰  刘永康  李昆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3):278-280,F0004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改进其手术技巧,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近交系雄性DA大鼠60只,Lewis大鼠120只,分为两组,其中A组30例:Lewis大鼠为供体(n=30),Lewis大鼠为受体;B组60例:DA大鼠为供体(n=60),Lewis大鼠为受体。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肝脏移植模型,观察手术成功率、平均存活时间、术后第1、3、5、7和10 d各时相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以及移植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3.3%(84/90);总耗时(90.0±15.0)min;无肝期时间(14.2±2.6)min;平均存活时间A组超过100d,B组(16.2±1.4)d;术后第5 d B组血清ALT和TBIL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B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A组没有。结论:DA→LEW(Lewis)大鼠的品系组合是稳定的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改进手术技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肾移植术后发生红细胞增多症(PTE)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动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血透析和肾移植病例55名。将病人按移植前是否接受EPO治疗,分为EPO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动态观察手术前后EPO变化过程。比较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差异与血象变化。结果:两组各观察点EPO实测值差异无显著性。EPO治疗组术后可见两次EPO升高高峰,分别为32IU/L和21IU/L。贫血的不受EPO变化的影响,呈稳定上升趋势,第21天两组血红蛋白平均达到90g/L,平均术后8d肾功能达到正常。肾功能延迟恢复病例,二次EPO水平升高过程欠缺。用与未用EPO组血象变化相同。术后监测EPO水平,有助于预测和判断发生PTE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