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内注气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芳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76-2376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因病情复杂,对视力的影响大,对视网膜脱离治疗与护理方面的研究是眼科临床研究的重点。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较多,而玻璃体腔内注气术是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术式,且这种术式后的护理要求较高。我院采用巩膜外垫压联合放视网膜下液加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是常见致盲眼底病之一,以手术治疗为主。本院2004年2月—2006年2月收治52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及配合相应体位,术后均采用特殊体位1周以上,对促进视网膜复位起到积极作用,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17~72岁。严重眼外伤所致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2例,增殖型糖尿病病变(PDR)16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0例,后瓣翻转的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例,伴视网膜僵硬的后极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例。手术方式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本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只眼,行巩膜外加压、冷凝术,并在围手术期应用中药干预;对照组30只眼,只行巩膜外加压合并冷凝术。2组患者接受相同的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术后护理以及术后追踪随访。结果治疗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速度、视网膜复位的理想程度、术后玻璃体混浊反应程度、术后视功能恢复速度、程度均较对照组效果好。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中药的干预治疗可以加快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提高视网膜脱离复位的成功率,提高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4.
<正>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本身组织中的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RPE)层分离[1]。是眼科难治性疾病,预后差,复发率高,且复发后治疗困难。随着近视患者的增多,视网膜脱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眼病,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术前术后护理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眼病。手术的成功与术后护理有密切关系。2000年3月~2001年9月,我院共收治视网膜脱离6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脱离为眼科常见而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之一。手术复杂,要求精度高,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反应较重,并且易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因此,护士应积极配合,做好护理指导,使患者掌握有关疾病的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防止术后再次出现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巩膜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2005年至2010年我院采用巩膜外路手术的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88只眼,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其治疗效果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视网膜裂孔在手术嵴外坡上331只眼(56.2%),在手术嵴正上方159只眼(27.1%),在手术嵴内坡上78只眼(13.3%),手术总复位率为70.75%.术后常见并发症依次为术后角膜上皮缺损(84.4%),术后视网膜下液存在(视网膜复位不良)(29.3%),术后高眼压(24.7%),玻璃体出血(6.3%).结论 巩膜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严格手术适应症,手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冷凝封闭裂孔联合巩膜外加压及视网膜下放液术,手术后有部分病例裂孔位于外加压嵴后或嵴上未封闭,裂孔周围往往仍有局限视网膜脱离,治疗较为棘手,以往常采用再次手术方法。1996年10月~2003年6月我院采用视网膜脱离术后光凝同时口服利水渗湿中药治疗45例,并与视网膜脱离术后光凝治疗的42例作对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分离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导致眼睛失明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是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眼病,手术的成功与术前术后的护理关系密切。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正确的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情志护理在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64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在社会活动、精神心理及生存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脱离术后给予患者情志护理能够较好的调整患者术后内脏气机功能,提高术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情志致病,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剥脱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多见于中度、高度近视或眼外伤患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出院时要根据不同的职业和性格进行通俗易懂的出院指导,防止患者出院后忽视甚至中断继续治疗和护理,避免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使手术失败,现将视网膜脱离患者的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主要靠手术治疗。视网膜下液的潴留,会使视网膜不能贴近脉络膜,使裂孔不能封闭,影响手术的效果。我们应用利水方治疗48例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液潴留的病人,治愈46例。结论:利水方能促进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液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正>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分离的一种病态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成功与手术的护理有密切的关系。2009年1月~2010年7月,我科共收治视网膜脱离1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应用中药颗粒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67例(69只眼),随机分为2组,均予施行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组35例(35只眼)术前术后口服中药颗粒剂治疗;对照组34例(34只眼)采用常规疗法。结果 1.术前视网膜下积液:治疗组明显吸收30只眼,部分吸收4只眼,有效吸收率97.14%;对照组明显吸收20只眼,部分吸收8只眼,有效吸收率82.3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视力:术后28 d时,治疗组术后视力恢复0.1以上者94.29%;对照组术后视力恢复0.1以上者88.23%。结论中药与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配合治疗视网膜脱离较单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其中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多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存在潜在性的间隙,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而造成.临床上采取手术治疗,而围手术期的体位是一种强迫式的制动方式,采取强迫体位的时间长,无论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极大的考验,患者出现不适后往往不能再坚持而影响手术效果.笔者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了体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术舒适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3例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行心理、生理、卧位舒适护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舒适护理,所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对护理满意度高。结论: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眼科器械的更新和手术技术的改进,视网膜脱离手术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因此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在我院施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外科手术已成为眼科手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眼科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眼内填充术、气液交换、重水置换、硅油填充、视网膜前膜剥离、眼内激光光凝、眼内排液、视网膜切开这些手术的开展,使以往认为无治疗希望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了复明的机会。由于此类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使眼科护理面临新的挑战。现对152例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益气活血方配合手术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英 《陕西中医》2011,32(5):564-565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配合手术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经全身和眼部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根据视网膜脱离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使视网膜复位,术后即给予益气活血方中药(生地、当归、炒白芍、丹参、党参、黄芪、枸杞、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4%。结论:该中药能改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眼底血供,促进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进一步促进术后视网膜的复位率,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近3年来,我院通过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获得较满意疗效。但由于联合手术操作步骤多,手术时间较长,对眼球干扰较大,因此术后反应较重,发生并发症可能性也大,所以制定一系列比较全面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们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